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利咽汤治疗咽喉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7例咽喉反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半夏厚朴利咽汤口服,随症加减;对照组给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7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半夏厚朴利咽汤治疗咽喉反流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代临床医家多把本方运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的疾病,每每取得较佳的疗效.然而,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较为灵活,不仅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用治其他方面的疾病.笔者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曾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头面部及背部长丘疹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半夏厚朴汤原方出于《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灸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成本方的五种药物大都以苦辛为主,以半夏化痰降逆,厚朴行气开结,苏叶合生姜的半夏、厚朴以宽中宣郁,茯苓助半夏化痰。辛开苦降、化痰降逆,是以痰结气郁之梅核气之证,自可解除。后世医家根据本方之功效,在临床应用上多有发挥,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本方加大枣,以本方常用之四种药治疗七情郁结之证,故名“四七汤”,清《温病条辨》中的杏苏散即是在本方的基础上,以苏叶为主药加杏仁、桔梗、前胡、桔皮、枳壳。历代医家以本方为基础即衍生之方剂颇多,本文不再累述、今介绍笔者应用半夏厚朴汤治疗梅  相似文献   

4.
半夏厚朴汤是《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后世俗称"梅核气")的经典处方,方药为半夏、茯苓、生姜、苏子、厚朴。从古至今,不少医家对其主证不断延伸和扩展,一方多用,在不同脏腑病变,出现类似症状的使用上,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归纳总结半夏厚朴汤治疗不同疾病的临床应用,并希望能够进一步探其临床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5.
喉科六味汤首见于《喉科指掌》,是一首治疗咽喉疾病的高效方,近代医家干祖望等对本方的疗效均赞赏有加。原书称此方为"漱咽喉七十二症总方",将其加减应用于诸多咽喉、口腔疾病。其加减运用的思路可归纳为分寒热,定病程,知转方。作者在临床应用中体会,运用本方加减治疗伴有咽干的咳嗽咽痛等,应与肺胃阴虚症相鉴别。另外,使用本方,轻煎慢服的煎服法必须重视。  相似文献   

6.
浅析藤茎类药性能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藤茎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古人就已经运用藤茎类药物泡酒来治疗疾病,这种方法至今仍在应用。隋唐时期,随着藤茎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临床医家开始留心观察它的疗效,《千金要方》中就有“取其藤蔓,切、研以入药”的记载。宋代大型官修本草《证类本草》收载藤  相似文献   

7.
周勤 《西部中医药》2002,15(1):41-41
梅核气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隶属六郁之痰郁。其临床表现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喘急为特点。在治疗上多数医家首推《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病程较长,并伴有胃部疾患者,收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咽喉为胃系之口,与食道、胃相通,经络相联,共同完成水谷之摄入及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地气通于嗌”。嗌即咽和食道。《医贯》“咽系柔腔,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胃为根本,咽为苗窍,本有病而上见于苗窍。纵观半夏厚朴汤在其组成中,以…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古籍文献,筛选出有效数据共399条,涉及中医古籍238部。从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药味炮制、制法、煎法、服法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源于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后世记载的半夏泻心汤大多遵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并在临床应用有延伸和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352条文献中,痞证(341)最多,约占96.88%,此外,亦零星用于暑证、疟疾、反胃、湿温、黄疸等病证。在记载药物剂量的122条文献中,近二分之一与《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完全相同。在有药味炮制的112条文献中,甘草(86)最多,多为炙(80);其次为半夏(79),多为"汤洗去滑"(67)。在有煎法记载的111条文献中,继承《伤寒杂病论》"去滓再煮"最多(68),另有"水煎"(32)和"姜枣煎"(11)。在有服法的108条文献中,近一半继承了《伤寒杂病论》"温服一升,日三服"。通过挖掘整理、系统分析记载半夏泻心汤的中医古籍文献,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古代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梅核气是指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喉所致。梅核气与现代医学的咽异感症、咽癔症、癔球、咽部神经症相类似。早在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相关的记载,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相似文献   

10.
半夏为治疗失眠症的常用中药材。查阅文献,古代以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症可分为《内经》小半夏汤补虚泄实、交通阴阳,及《三因方》温胆汤清化痰热、和胃理气为代表的两大类;在现代临床上医家应用于失眠症时各有发挥,文献以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多见。可见半夏应用于失眠症的治疗时以固定药对、组方,并取其降气、化痰、散结功效为主。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半夏在复方制剂中可增强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为更全面总结半夏在失眠症中的应用经验,综述半夏治疗失眠的主要组方,及现代药理关于半夏在睡眠作用影响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使用半夏的方剂多达42首,通过对张仲景使用半夏方剂的分析,发现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寒热、痞满、肠鸣以及邪郁少阳、水饮不能外出而上蒸出汗等症时,常使用辛温之性的半夏,辛能宣散,温化寒邪,则伤寒得以宣通,宣散少阳之邪而止头汗,调畅气机则痞满消、肠鸣止;在治疗呕吐、胸胀、咳逆时,用半夏降逆止呕之功,降肺胃之逆气;在治疗头眩和咽喉不适之症时,用半夏燥湿化痰之效,涤痰开结则咽喉得利,风痰上扰之头眩症则消。《神农本草经》记载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张仲景在半夏的运用上与《神农本草经》所载一致。  相似文献   

12.
半夏厚朴汤是东汉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5味药物组成,原书《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因情志不畅所致咽部异物感患者1例,效如浮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半夏厚朴汤运用举隅河南省宝丰县卫校门诊(467400)任亚轩关键词半夏厚朴汤;临床运用半夏厚朴汤方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五味药组成。主治因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上逆咽喉之间,自觉咽中梗阻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  相似文献   

14.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历代医家将其用于治疗梅核气等多种疾病。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欣百达)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临床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笔者取以上两者结合治疗焦虑伴顽固性舌痛1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建杉  江泳 《中医药学刊》2005,23(1):99-99,105
由于仲景方中药物与药物之间所用的单位常不相同,导致临床运用经方不好掌握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用量比例。如何更好的把握仲景用方原意,一直以来是历代医家争论的要点。该文从《金匮要略》中小半夏汤入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用量对比分析,考证出半夏一升的用量等于五两.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小半夏汤中半夏:生姜等于5:8,半夏用量要小于生姜的论点”,纠正了现行《方剂学》中记载小半夏汤用量为半夏20g,生姜10g,半夏重于生姜的谬误,对临床更好的遵从仲景原意运用经方,恰当掌握药物间的配伍比例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古今疾病差异及认识疾病的不同 ,临床上如何灵活运用前人创制的古方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近年来运用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几种慢性疾病的体会 ,以就正于同道。1 苦酒汤治慢性滤泡性咽炎  慢性滤泡性咽炎古称“梅核气” ,以咽中如有物梗 ,咳之不出 ,咽之不下 ,干痒不适 ,甚则声音嘶哑为主要见症。病因痰气郁结 ,咽喉不利而致 ,患者以中年妇女为多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而颇常见 ,甚至男性或小孩亦有罹患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谓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本证初起 ,可用此方治之 ,然若迁延日久 ,咽壁…  相似文献   

17.
疮疡外治法是将药物或其他器械等物品,直接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是外科临床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治疗法则。《医学源流论》中说:“外治之法,最重外治。”说明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疮疡外治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内经》中就有刺法、砭法、烫法等记载。《内经十三方》中也提到用砭石放血、排脓等方法。后世医家逐步发展至今,总的归纳不外乎药物、手术及其他疗法。疮疡外治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属性,不同性质,以及患者的禀性、耐受程度等进行分辨,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具体方法。1…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的经方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随证加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功能性胃肠病在临床治疗上存在着无特效药物及方法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特点,姜莉云教授认为脾失健运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的最根本原因,在半夏泻心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减运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梅核气,早在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即有相关的记载,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本病患者多感到咽部有不适感,如痰或似棉花团阻塞咽喉间,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经食道吞钡透视后可排除食道疾患,咽喉部位检查亦正常,无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此属情志病,西医称咽神经官能症,发病者以妇女居多。  相似文献   

20.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笔者尝试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满意。故报道运用经方治疗外邪内传少阴、寒邪深伏少阴、浮邪敛入肺经等证型慢性咽炎的3个典型病例,总结经方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运用,走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跳出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的窠臼,寻找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慢性咽炎的新思路,即注重宣肺散邪与温阳利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