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关于舌苔丝状乳头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状乳头是舌苔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正常人舌丝状乳头的总体形态、上皮组织及乳头内微血管结构、黑毛舌丝状乳头的病理特征目前已有了清晰的认识,不同种类动物的丝状乳头形态结构差别很大,它们与人舌的相似程度是中医制作舌苔动物模型时应当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临证察舌三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履平 《中医杂志》2003,44(2):155-155
察舌是“四诊”的重要部分,虽然诊断手段不断拓展,但察舌依然是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笔者临证察舌注重“三辨”,即一辨舌苔,二辨舌色,三辨舌体。偶有感获,书之以就正于同道。 1 辨舌苔正常舌苔是胃气上布于舌面的表现,病苔是邪气挟胃气而形成。因此,临证首先要察有苔无苔,无苔固有胃气受戕的深浅,有苔必辨其生理与病理,而病理性舌苔正是临证察舌的重点。笔者辨舌苔,多从苔形和苔色两方面入手,前者主要看苔的  相似文献   

3.
晓倪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4,11(7):16-16
1.中医认为察舌质重在辨正气的虚实。当然也包括邪气的性质:察舌苔重在辨邪气的浅深与性质,当然亦包括胃气的存亡。舌质与舌苔,需要分看。但是二者又联系密切,必须合参才能全面认识病变。  相似文献   

4.
5.
1.白苔为感受寒邪或温疫暴起的表现,主表证、寒证,或瘟疫热毒暴盛。黄苔为热邪熏灼的表现,主里证、热证。灰苔多由邪郁而致。黑苔主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薄苔为正气未伤,邪气不盛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胃癌舌象的现代研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包括胃癌舌象的临床观察及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对胃癌舌象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胃癌舌象研究对辅助诊断,指导分期治疗,判断疗效预后均有一定作用。[结论]胃癌舌象研究还需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胃癌舌象观察和判断更客观,使结论更具科学性、代表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15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红 《江西中医药》1998,29(1):13-13
15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观察与分析朱红(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人民医院台州318000)关键词急性中风舌象舌诊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一种主要诊断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对15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15...  相似文献   

9.
赵莹  唐长华  郭虹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282-1283
目的 观察4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舌象变化,探讨舌象与AMI的相关性及舌象变化规律在AMI诊断及转归中的意义.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每大对明确诊断的AMI患者进行舌象(舌质和舌苔)观察,分别记录24h、72h、7d、14d的舌象变化.结果 4次记录的舌苔、舌质观察结果有显著差异,说明在AMI病程中舌苔呈动态变化,规律大致呈溥-厚-溥趋势;初入院以黯红舌及青紫舌患者居多,随治疗的好转逐渐递减,而正常舌(淡红舌)的出现率则逐渐升高,红舌则缓慢递增.薄苔、黯红舌患者病情较轻,梗死范围较小,普遍无严重并发症.厚苔、青紫舌患者,病情危重,梗死范围大,多伴有严重并发症,转归及预后较差.结论 AMI患者在舌象上有着明显的特征表达,演变规律可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属世界公认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早期没有特殊表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恶变,故其生存率不高。把中医学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结合起来,若能证实二者存在相关性,则可为中医舌诊注入新的诊断意义,为大肠癌提供新的筛查依据。此研究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把中医传统舌诊和舌苔脱落细胞凋亡检测运用到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上,探索中医舌诊在疾病诊断中的新运用。  相似文献   

11.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12.
舌诊作为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近代,开展了大量舌诊客观化、现代化的研究。其中,对镜面舌从体内显微观察、生理、生化、病理检查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吴祖春  陈群 《国医论坛》2012,27(1):48-49
舌诊对中医辨证论治有重要价值,《中国舌诊大全》[1]云:"舌诊研究的临床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的实际意义决不仅限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物理诊断方法,而是这种方法优于其他领域的诊断指标,它不但可以协助辨别证型、明确疾病诊断,还可以通过它了解病变表里、虚实、寒热和病程的吉险,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114例胃癌患者舌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鲁媛  路广晁 《中医杂志》2011,52(22):1935-193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舌象特点。方法观察组选择未做相关治疗的胃癌患者114例,对照组分别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和胃溃疡患者75例、萎缩性胃炎患者32例、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122例。按照中医传统的望诊方法观察舌象,并应用数码相机拍摄、制成ICC文件,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红、绛舌发生率为49.12%,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部良性疾病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青紫舌、胖大舌发生率分别为21.93%、22.80%,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淡白舌发生率为23.68%,与萎缩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苔以腻苔为主,主要是白腻苔和白厚腻苔,发生率分别为21.93%、26.32%,前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发生率40.3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易发生青紫舌、淡白舌、胖大舌,舌苔以白腻、白厚腻苔为主,舌面外周部少苔或无苔,对胃癌的诊断、治疗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千百年来,中医舌诊只能凭医生肉眼观察,靠经验辨证,这不仅影响中医的继承,而且影响中医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实现中医舌诊的标准化、客观化。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使其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以舌诊的计算机自动识别过程为主线,对舌诊客观化中涉及的舌象采集、舌象分割及舌象特征分析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舌象的变化可以客观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以及病情进退,在临床上对中医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立法用药,诊断疾病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瘀血舌象临床上很常见,对其理论研究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当时已认识到青紫舌与瘀血有关,“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寐,不欲咽……为有瘀血。”[1]至隋朝的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不仅有“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的记载,而且记载了舌下络脉的诊法及瘀血舌象在临床上的应用。随后各朝代医家对此均有详细的论述,使对瘀血舌象的研究日趋成熟。近代随着西方…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护理工作者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了解病情的变化及药物治疗效果,以便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8.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护理工作者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了解病情的变化及药物治疗效果,以便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9.
200例人体舌象的定量化检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舌诊对中医临床辨证有较大价值,部分病例通过望舌即可得出一定的诊断依据。然而,临床仍沿用几千年的传统方法,采用肉眼观察,凭经验判断,这种诊察方法必然受到观察者主观条件(包括视觉条件)和周围照明条件的影响。所以,对舌象进行望诊辨色的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十分重视的课题。本项工作是采用光电积分法首次开展对200例人体不同舌象(包括舌质、舌苔、舌苔指数)作色度学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舌诊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66例慢性病患者以血液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等7项检测为指标,按舌诊中舌体、舌质、舌苔分类,比较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结果,胖大舌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而全血粘度无明显改变,瘦小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而全血还原粘度、全血粘度明显升高。发现暗淡舌、暗红舌、暗紫舌红细胞压积值及全血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随舌质由淡、红、紫色的加深,全血粘度质呈递增趋势。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测定对阐明舌体、舌质的形成原理具有一定价值;舌象可以反映人体血液流变学的一些变化,为中医舌诊辨证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