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9名T2DM患者,分为正常、微量和临床蛋白尿三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临床蛋白尿组脂联素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0.05),微量蛋白尿(MAU)组与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尿素氮(BBN)、血肌酐(Cr)、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CAE)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明显相关。结论:随DN病情进展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与血BON、血Cr、24小时UAE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磺脲类降糖药(SU)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糖控制良好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检测血糖和血脂,计算体重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SU继发性失效的患者明显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P〈0.05);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均〈0.05),而两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U继发性失效患者脂联素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总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和胰岛素抵抗相互影响,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SU继发性失效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足组(DF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11)岁]和糖尿病组(DM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11)岁]。以同期我院门诊的健康体检者30名(年龄、性别均匹配)为对照组(NC组)。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测定肱动脉压和踝动脉压并计算踝肱指数(AB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病变。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DM和DF组中他汀类调脂药的应用对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差齐性的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或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M—WallisH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DF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DM组,较NC组亦有升高趋势[(9.7±5.3)VS(5.4±2.8)VS(8.3±3.4)mg/L,F=8.65,P〈0.01]。在DF组中,随着UAER的增加,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步升高[正常白蛋白尿组(6.0±1.7)mg/L,微量白蛋白尿组(9.0±3.4)mg/L,大量白蛋白尿组(11.7±4.4)mg/L;F=10.22,P〈0.01]。DF组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未使用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VS(8±3)mg/L,t=-1.27,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HbAlc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4、-0.329,均P〈0.05),与UAER、IMT、HDL—C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01、0.360、0.441,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DL—C、UAER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HDL-C、UAER为血清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血管的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56例和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Hcy和脂联素水平,用Celermajer法测定血管内皮功能。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脂联素水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分别低于对照组(P〈0.01)。EED与血浆Hcy呈负相关,而与脂联素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减低,提示血浆Hcy升高以及脂联素的降低是2型糖尿病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的因素,测定血浆Hcy、脂联素和EDD可以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及增龄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微量蛋白尿的影响。方法按年龄、血脂及年龄与血脂分组,对203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24h微量蛋白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四支血管病变比例(P〈0.05)及左主干受累(P〈0.05)比例高,而单支血管病变比例低(P〈0.05);且≥60岁组微量蛋白尿水平明显高于〈60岁组(P〈0.05);胆固醇异常组与胆固醇正常组单支、双支、三支及四支血管病变、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的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微量蛋白尿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血脂进行交叉分组对比分析,高龄低脂组病例数明显高于低龄高脂组(P〈0.05);但高龄低脂组单支病变明显低于低龄高脂组(P〈0.05),四支病变明显高于低龄高脂组(P〈0.05);微量蛋白尿水平对比显示高龄低脂组明显高于低龄高脂组(P〈0.05)。结论胆固醇的降低不能改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微量蛋白尿水平随增龄而改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前后血清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变化。方法入选76例育龄妇女,其中31例为正常糖耐量非妊娠女性(G0),34例为正常糖耐量妊娠女性(G1),18例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G2)。在妊娠24周和分娩后6周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脂联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采用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13细胞功能。结果分娩前G0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G1组和G2组(P〈0.05),但脂联素水平在G1组及G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G1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较分娩前明显降低,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G2组分娩后脂联素水平低于G1组(P〈0.05)。结论妊娠妇女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尤其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下降更明显。而分娩后血清脂联素有所恢复,低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及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1137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之间的关系.方法 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403例,根据24 h UAER分为正常组(UAER<30 mg/24 h,NAU组)20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 mg/24 h≤UAER<300 mg/24 h,MiAU组)134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ER≥300 mg/24 h,MaAU组)6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SNP-11377C→G多态性.同时检测血浆脂联素、血脂、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脂联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 脂联素水平随UAER增高呈递增趋势[NAU、MiAU、MaAU组分别为6.33(0.10~24.32)mg/L,6.97(0.25~20.12)mg/L,9.38(1.88~26.99)mg/L],MaAU组显著高于NAU和MiAU组(P<0.01).脂联素水平与血浆肌酐呈正相关(r=0.212,P<0.01),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r=-0.157,P<0.05),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负相关(r=-0.215,P<0.01).脂联素基因启动子SNP-11377C→G的基因型(CC型、CG型和GG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NAU组、AU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启动子区SNP-11377C→G与脂联素水平有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联素随糖尿病肾病进展白蛋白尿加重而增高.未发现福建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11377C→G多态性与UAER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hsCRP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梅君 《山东医药》2009,49(49):54-55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3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测定各组TNF-α、hsCRP水平。结果三组间比较,随着UAER的增加,TNF-α、hsCRP水平逐渐升高;TNF-α和hsCRP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20、0.468,P均〈0.01)。结论T2DM患者TNF-α、hsCRP水平与DN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内脂素、脂联素以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水平与其临床意义。方法对9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分3组:微量蛋白尿组29例,UAER为每分钟21~200μg;正常蛋白尿组34例,UAER为每分钟不足20μg;大量蛋白尿组34例,UAER为每分钟超过200μg;同时,健康体检3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选择氧化酶法对FPG检测,胶体滤过法对Hb A1c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BUN、TG、HDL-C、TC、LDL-C、SCr以及BUN检测;免疫比浊法对CRP检测,高效免疫比浊法对尿微量清蛋白检测。结果 3组血清内脂素与CRP水平比对照组高;正常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比对照组低,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血清脂联素比对照组高;病程、UAER、BUN、TC、LDL-C、SCr、TG、SBP、FPG、Hb Alc均与内脂素与CRP存在正相关;内脂素、CRP与HDL-C间存在负相关;病程、LDL-C、SCr、BUN、UAER、SBP均与脂联素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发展中,血清内脂素、CRP、脂联素都可能参与,对三者水平共同检测,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自蛋白尿组,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AP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UAER、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等的水平,取正常人34例为对照组。结果(1)血清APN、TGF-β1水平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在DN阶段血清APN与TGF-β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49(P〈0.01)。(3)在DN阶段血清APN、TGF-β1水平与UAER、血糖、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PN和TGF-β1可能在DN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GF-β1可作为早期发现DN的一种新的敏感指标;APN、TGF-β1有望成为治疗DN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对DN80分两组。对照组给予降糖低蛋白,降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日3个月。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0例(50%),有效15例(37.5%),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显效11例(27.5%),有效13例(32.5%),有效率为60%。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UN,SCr,24h尿蛋白和UAER均下降(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4h尿蛋白下降(P〈0.05),BUN,SCr和UAER治疗前后无显著性。根据简单相关分析:HOMA—IR与瘦素、TNF—α呈正相关(P〈0.05),与脂联素呈负相关(P〈0.05)。两组在治疗前HOM—IR、TNF—α、瘦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瘦素、HOMA—IR有所下降(P〈0.05),脂联素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的应用能明显改善DN的症状。可能是通过调节瘦素、脂联素、TNF—α。降低IR起效的。  相似文献   

12.
对DN80分两组。对照组给予降糖低蛋白,降压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mg/日3个月。结果:治疗组40例,显效20例(50%),有效15例(37.5%),有效率为87.5%;对照组40例,显效11例(27.5%),有效13例(32.5%),有效率为60%。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UN,SCr,24h尿蛋白和UAER均下降(P〈0.05或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4h尿蛋白下降(P〈0.05),BUN,SCr和UAER治疗前后无显著性。根据简单相关分析:HOMA—IR与瘦素、TNF—α呈正相关(P〈0.05),与脂联素呈负相关(P〈0.05)。两组在治疗前HOM—IR、TNF—α、瘦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瘦素、HOMA—IR有所下降(P〈0.05),脂联素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罗格列酮的应用能明显改善DN的症状。可能是通过调节瘦素、脂联素、TNF—α。降低IR起效的。  相似文献   

13.
潘松球  蒙陆丹  黎琦  张桥 《山东医药》2009,49(37):37-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及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另选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血清GLD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OXLDL。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9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LDL、血浆OXLDL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结果T2DM患者的血清GLDL及血浆OX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T2DM患者的血清GLDL及血浆OXLDL水平均与UAER呈正相关(r=0.795、0.823,P均〈0.01)。经调脂治疗后,DN患者血清GLDL、血浆OXLDL及UAER均明显降低(P均〈0.01),但临床DN组UAER降低不明显。结论GLDL、OXLDL在DN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可降低二者水平,减轻早期DN患者的蛋白尿,延缓DN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清高分子质量脂联素(HMM-ADPN,H-ADPN)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66)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B组,n=40)。测量所有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血压,同时分别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脂联素(ADPN)、H.ADPN、空腹胰岛素(FIN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结果两组间血清H-AD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l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及hs.CRP等因素后血清H.ADPN水平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收缩压及C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H.ADPN水平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超重和肥胖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超重、肥胖及与血糖(PG)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地区21~60岁人群共29799人进行BMI,腰围(WC),腰臀围比(WHR)及血糖检测,按BMI高低分成三大组:正常非肥胖(NC)组(BMI≤24)男10267人、女14268人;超重(OW)组(24〈BMI〈28)男2952人、女1800人;和肥胖(Ob)组(BMI≥28)男245人、女267人。Ob组按血糖水平又分为单纯肥胖(S-Ob)组(男190人,女216人)和2型糖尿病肥胖(T2DM-Ob)组(男55人,女51人)。调查三大组人群T2DM的患病率,分析BMI、WC、WHR与T2DM的关系,并测定各组人群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T2DM的患病率在NC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和35‰;在OW组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6‰和106‰;在肥胖组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25‰和191‰。T2DM的患病率在男性WC〉85cm者显著高于WC≤85cm者,在女性,WC〉80cm者显示高于WC≤80cm者(P均〈0.01)。血清脂联素浓度在Ow组、Ob组及T2DM—Ob组均显著低于NC组(P=0.000)。在T2DM—Ob患者中,脂联素浓度与BMI、WC、WHR、PG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脂联素浓度变化可能与肥胖及糖尿病密切相关。保持BMI和WC在正常范围,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潘敏敏  席守民 《山东医药》2011,51(46):112-113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DR患者(DR组)、40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NDR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y、脂联素和TNF-α水平。另选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对照组)。结果血清Hcy和TNF-α水平DR组〉NDR组〉对照组(P均〈0.05),血清脂联素水平DR组〈NDR组〈对照组(P均〈0.05);血清脂联素与TNF-α、Hcy呈负相关(r=-0.532、-0.586,P均〈0.05)。结论DR患者血清Hcy、TNF-α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三者可能在DR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156例T2DM患者根据UAER水平分成三组:WAU组、MAU组、AU组,同时选54例非糖尿病人群为对照组,分别测定hs-CRP及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较对照组hs—CRP、HbA1C、TG、HOMA-IR等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hs-CRP与UAER、HOMA-IR呈正相关。结论hs—CRP可作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每组各5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选择素。结果所有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含量(17.36±6.19)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25±1.69)ng/ml](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16.59±3.36)ng/ml]及临床白蛋白尿组[(23.84±5.96)ng/ml]P-选择素又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12.34±2.31)ng/ml](P〈0.01);临床白蛋白尿组又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1);P选择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尿白蛋白均呈正相关(r=0.54,0.68,0.97,0.71,P均〈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水平升高,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血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90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白蛋白尿(MA)组、临床白蛋白尿(CA)组,分别测定血、尿MCP-1与血sICAM-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与30名健康对照组(NC)比较。结果NC、NA、MA、CA组间的血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UAER均呈正相关(r=0.891,P〈0.01;r=0.583,P〈0.01);尿MCp-1及血sICAM-1水平与血hsC-RP均呈正相关(r=0.723,P〈0.01;r=0.625,P〈0.01)。结论尿MCP-1及血slCAM-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可作为肾脏损害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 (adiponectin)表达水平及与血脂联素、体重指数、腰臀比 (WHR)、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检测 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 ,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较非糖尿病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糖尿病组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与WHR成负相关 (r=- 0 .5 1,P <0 .0 5 )。糖尿病组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 (r=0 .5 7,P <0 .0 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显著降低。内脏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