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62岁。因右侧涕中带血伴鼻痛10天于2019年5月6日就诊。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痛、鼻干,伴痰、涕中带血,可擤出黄色脓涕。无喷嚏、鼻痒。嗅觉无减退。专科检查:右侧鼻腔呈鼻窦开放术后改变,右侧下鼻甲前端缺如;右侧中鼻道可见血痂皮,触之易出血。常规CT检查示:右侧额窦、上颌窦及鼻腔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右中、下鼻甲部分缺损;左侧上颌窦黏膜稍厚,并见囊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整;鼻中隔略左偏。所及鼻咽左侧软组织稍厚,左侧隐窝较对侧变浅。5月18日行鼻内窥镜下多个鼻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额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上颌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筛窦开窗术+内镜下右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鼻内镜及柯-陆式联合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11例,其中Krouse临床分级Ⅱ级4例,Ⅲ级7例.结果:术后随访1~3 a.11例中,9例痊愈,局部复发1例,癌变(鳞癌)1例.结论:鼻内镜联合柯-陆术式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等优点;对于Krouse分级为Ⅱ、Ⅲ级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建议首选该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径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8年1月三家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采用内镜辅助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各种上颌窦病变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上颌窦内下壁囊肿20例,上颌窦内下壁息肉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真菌球性鼻-鼻窦炎23例,变态反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3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1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治疗上颌窦各种良性病变,如有明显的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存在,可作为上颌窦前内下壁病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骨性外鼻的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150例中国成年颅骨标本上,对组成骨性外鼻的各个部分作了观测:1.鼻根部:由额骨鼻部及鼻骨上端组成,为额鼻管的前壁,厚度平均为8.08±0.11 mm。2.鼻骨:左、右多不对称,144例(96.00%)两侧鼻骨均为长方形;4例(2.67%)两侧均为三角形;2例(1.33%)左侧为三角形,右侧为长方形。测量了鼻骨的长、宽及厚度。3.上颌骨额突:分上、中、下三段观测。(1)上段位于筛前窦的前方,为筛窦手术鼻腔外入路的通道,其宽度平均为8.45±0.06mm;厚度平均为5.72±0.09mm。(2)中段为泪囊鼻腔造孔术需要凿通的部位。此段鼻部宽平均为6.77±0.05mm;泪囊窝部宽平均为4.97±0.04mm;厚度平均为4.68±0.08mm。(3)下段的前外侧面有鼻面沟,沟底为骨性外鼻与面部的分界,亦为在骨性外鼻上作外侧骨切除的重要标志。从沟底到梨状孔缘鼻颌缝下端间的宽度,平均为8.16±0.04mm;厚度平均为1.70±0.02mm。4.梨状孔缘:上部为鼻骨下缘,与上外侧鼻软骨的上缘相接;侧部为上颌骨鼻切迹的游离缘,其与鼻腔侧壁的分界为下鼻甲骨的前端。此缘到下鼻甲骨前端的宽度平均为2.62±0.07mm。对梨状孔下缘及前鼻棘,依照人类学分型原则作了观察,并讨论了它们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50例患者术前均作鼻窦 CT扫描.其中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2例,上颌窦受累16例(双侧均受累2例),蝶窦6 例,筛窦6例.鼻内镜下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及钓突切除术23例,经鼻内钓突切除、前筛开放、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及经下鼻道钻孔上颌窦冲洗术21例,Wigland术式行蝶窦开放及病灶清除术6例.50例中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 11 例.术后定期清理及鼻窦冲洗,部分患者应用抗真菌药物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50例均见真菌菌丝,部分病例见到孢子.随访2个月至5年,3例复发,48例治愈.结论 CT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应注意其与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区别;手术彻底清除病灶、通畅引流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影像导航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采用美敦力Stealth Station LandmarX导航系统实施鼻内镜手术的患者33例(导航组),包括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1例,孤立性蝶窦炎4例,额窦炎3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上颌窦骨瘤1例,鼻窦骨性纤维结构不良...  相似文献   

8.
唐铮 《医学信息》2009,22(6):553-554
目的对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鼻内镜在鼻内直视下行泪囊鼻腔造孔及硅胶扩张管植入治疗复发性泪囊炎26例(26眼)。结果26例5个月~5年的随访,24例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有效率为96.2%。均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利用鼻内镜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结合鼻腔解剖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对26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病变范围,按照Krouse分期法:其中Ⅰ级5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0例。单纯鼻内窥镜手术者11例,鼻内窥镜+柯-陆氏手术者12例,鼻内窥镜+鼻侧切开+柯-陆氏手术者3例。 结果 26例术后患者随访,有3例复发,再次经鼻内窥镜手术后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除个别患者有轻微鼻干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 对Ⅰ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单纯鼻内窥镜手术即能彻底切除,对Ⅱ级、Ⅲ级患者需鼻内窥镜结合柯-陆氏手术,个别还需结合鼻侧切开术,术前须对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鼻内窥镜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对于Ⅰ、Ⅱ及Ⅲ级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王琴 《医学信息》2006,19(1):108-109
目的探讨经外路鼻泪管扩大植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经外路鼻泪管扩大植管术、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鼻内窥镜下经鼻腔泪囊造口术等3种手术方法对鼻泪管阻塞的疗效,分别从手术难易程度、手术创伤及术后局部反应、术后鼻泪管通畅情况.有无功能性泪溢、远期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3种术式疗效无差异,术后远期效果相当,新术式更趋于简化、创伤显著减轻、更符合鼻泪管自身解剖,较少发生功能性泪溢。结论鼻泪管扩大植管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老年患者及鼻道狭窄者推荐使用经外路鼻泪管扩大植管术,年轻患者使用鼻泪窥镜下鼻腔造口术。  相似文献   

11.
正例1男性,18岁,因反复鼻塞半年入院。专科检查:鼻中隔稍偏向左侧,右侧中鼻道新生物,呈息肉样,质软,双侧下鼻甲肥厚。全鼻窦CT冠扫示:右侧鼻腔、筛窦肿瘤。临床诊断:右侧鼻腔肿物,良性可能性大,鼻息肉?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于2010年1月20日全麻下行鼻窦内窥镜下右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左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双下甲等离子消融术。术中可见右侧鼻腔肿物位于总鼻道,位于中上鼻甲与中隔之间,未及颅底。将肿物完整切除。例2男性,64岁,  相似文献   

12.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鼻内突镜手术的广泛开展为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解剖、病理和影像学的研究.基于对鼻腔、鼻窦生理及病理学的新的认识,Naumann等人提出了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这一解剖概念,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研究对于鼻窦炎的病因、病理及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术前的鼻窦CT扫描,已成为指导手术,预防并发症的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1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又称中鼻道-前筛复合体,是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额隐窝、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前组和中组筛窦、额窦开口、上额窦开口以及鼻囟门等一系列结构.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侧重于鼻窦功能而命名的一个解剖名称,并没有明确的解剖边界和形态-实质上它是介于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包含了前组副鼻窦(上颌窦、额窦、前筛窦)开口及其向鼻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钩突与泪囊窝的影像解剖及其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的意义。  方法 分析80例鼻窦薄层CT扫描的影像资料,测量泪囊窝骨质厚度,观察钩突与泪囊窝、泪骨的解剖关系; 18例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通过钩突中、下部附着定位泪骨,行泪骨入路向上扩大开放泪囊,记录手术过程,观察其可行性。  结果 泪囊窝前上部及后下部骨质的厚度为(2.96±0.33)mm, (0.02±0.01)mm(P<0.05),泪囊窝前上部骨质厚度大于后下部,差异有统计意义;在泪囊窝下端,钩突往往附于泪囊窝后部,往上逐渐靠前,于中部连接于泪骨或上颌骨额突,上部连接于中鼻甲外侧或眶纸板上。16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钩突前方成功经泪骨切开向上扩大暴露泪囊,2例钩突上部附于上颌骨额突太靠前者予钩突上部切除后暴露泪囊。  结论 准确认识钩突与泪骨、泪囊窝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鼻内镜下行泪囊鼻腔开放时定位、暴露泪囊,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泪前隐窝入路相关的应用解剖以及该入路的临床应用进行概述,重点介绍泪前隐窝、齿槽隐窝、鼻泪管、筛前动脉鼻外侧支、中鼻甲动脉、下鼻甲动脉、下鼻道动脉、翼腭窝及其内容物、颞下窝及其内容物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等的临床应用解剖结构,并对泪前隐窝入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眼眶眶底骨折、翼腭窝肿瘤、颞下窝肿瘤以及蝶窦外侧隐窝病变中的应用,以及相应解剖结构对手术的影响加以分析,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师开展此类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例1女性,59岁,因右鼻塞反复出血3个月余伴右侧头痛2个月入院.五官科检查:右鼻腔新生物,淡红色,表面粗糙,无分泌物.CT示右鼻腔前庭异常软组织影,窦壁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术中见肿瘤位于中鼻甲,约花生米大小,鼻中隔黏膜粗糙,探查上颌窦腔未见肿瘤侵犯.行右鼻侧切开肿瘤切除.术后未行放化疗,半年后肿瘤复发再次入院手术,术中见右鼻腔顶部筛窦充满肉芽样新生物.首次术后2年发现右前胸壁无痛性肿块,约核桃大小.例2男性,70岁,反复左侧鼻塞伴流脓涕20年,涕中带血3个月.五官科检查:左侧鼻腔可见新生物,鼻道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CT示左侧鼻腔、上颌窦高密度致密影.术中见左上颌窦及筛窦充满肿瘤组织,左上颌窦顶内侧壁骨质破坏,前壁部分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8岁。因持续性鼻塞、流涕血1年于1990年5月2日入院。检查:双侧鼻腔粘膜充血,鼻前庭轻度糜烂,双下鼻甲轻度肥大,右中鼻道见有荔枝肉状半透明新生物,鼻腔无分泌物。X线摄片示:右上颌窦密度增高均匀一致,额窦、筛窦及左上颌窦发育气化良好。作右上颌窦穿刺无空腔感,抽吸无空气,注水时阻力很大,而停止冲洗。再次穿刺仍未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资料,17例均行CT平扫及三位重建,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7例均为单侧发病,累及鼻腔外侧壁2例,累及鼻腔及鼻窦15例,其中1例恶变为鳞癌。16例良性病灶呈条块状、菜花状,游离缘呈小波浪状,沿鼻固有结构匍匐生长;CT上病灶呈均匀的中等密度,骨质受压变形13例,局部骨质增生肥大5例,骨质吸收3例;中下鼻甲受压移位11例,上颌窦口开大5例;MRI上呈等T1、等-稍高混杂T2信号,不均匀强化,T2及增强T1呈栅栏状3例;呈等-低T1、等-高T2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T2和增强T1呈卷曲脑回状2例;等T1、等T2信号、中等均匀强化1例。1例恶变病例呈球形,边缘呈分叶状,可见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样强化。结论匍匐性膨胀性生长、小波浪状边缘是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形态特征,CT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常伴骨质受压改变,T2WI和增强T1WI呈栅栏状、卷曲脑回状是其典型MRI表现。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状强化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9.
骨性鼻泪管的观察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内窥镜鼻腔及泪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0具 2 0侧完整的颅骨标本上观察骨性鼻泪管的构成和周围结构并测量骨性鼻泪管骨壁的厚度 ,获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测得骨性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 (0 8± 0 2 )mm(0 3~ 1 2mm) ;后骨壁的厚度为 (0 2± 0 .2 )mm(0 .1~ 0 6mm)。结论 骨性鼻泪管内骨壁较厚而坚硬 ,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时以使用电钻开窗为宜 ,使用骨凿或咬骨钳则损伤较大 ;骨性鼻泪管后骨壁较薄 ,内窥镜下行上颌窦口扩大时不宜过于向前以免损伤鼻泪管。  相似文献   

20.
鼻泪管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临床开展内窥镜鼻窦手术及泪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泪管骨壁的厚度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测得鼻泪管内骨壁的厚度为(0.9±0.2)mm(0.4~1.4mm);后骨壁的厚度为(0.2±0.2)mm(0.1~0.8mm).结论鼻泪管内骨壁较厚而坚硬,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造孔术时以使用电钻开窗为宜;鼻泪管后骨壁较薄,内窥镜下行上颌窦口扩大时不宜过于向前以免损伤鼻泪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