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血清抗M受体抗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检测,探讨该指标的辅助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VMC患者32例、DCM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受试者血清与人心室肌组织片预孵育后,冷冻切片法测定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与Kd值。VMC患者血清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与淋巴细胞肠道病毒逆转录扩增。结果7例正常人(意外死亡者)心室肌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值为51.4±6.0fmol/Lmgpr,Kd值为0.68±0.09nmol/L。DCM患者血清孵育后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Bmax值下降(P<0.01),Kd值升高(P<0.01);VMC患者仅Kd值升高(P<0.01),但cTnI阳性及病毒扩增阳性者Bmax值同时下降(P<0.05)。结论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受体抗体,其导致心肌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数目与亲和力改变,对DCM诊断以及VMC向DCM演变可能提供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β1与M2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目的研究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关。方法以心脏β1与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2例DCM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DCM患者血清中有22例(42.3%)与29例(55.8%)的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仅5例(12.2%)与4例(9.8%)相应抗体的检出(P<0.01);DCM患者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103与1128,远高于正常人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是心功能Ⅳ级的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大多在1160~12560,而心功能Ⅳ级的抗体滴度全部在120~180。患者血清中抗β1与抗M2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呈显著正相关(r=0.96)。结论DCM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而且他们的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免疫转印(IB)法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对DCM患者63例和冠心病患者、正常人各30例的血清进行随机编号,经IB法分析,结果表明DCM患者血清主要存在针对心肌线粒体30kD肽的自身抗体,其敏感性为73%,特异性为100%。与近3年试验结果综合比较,相同DCM患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0%和73%,证明IB法重复性良好。因此,抗ADP/ATP载体抗体阳性可作为DCM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免疫转印法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β-受体抗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转印法检测2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结果:抗心肌细胞膜67kD肽(β-受体)抗体在11例DCM患者血清中被检出,而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检测的特异性100%,敏感性55%。提示免疫转印法检测抗心肌β-受体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炎(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有关,两种疾病可能是心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同阶段,DCM在很多情况下被认为继发于MC。目前已有大量报道在MC和DCM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出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ANT抗体,抗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胆碱能受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抗热休克蛋白抗体,抗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在MC和D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抗心肌线粒体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I-PAP法和IBT法,对心功能改变相似的2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仅在DCM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15例阳性)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16例阳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86.4%,总计17例阳性;而冠心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提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的检测,对DCM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CM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是否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有关。方法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4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CD)患者、36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和41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7.7%(22/4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11.1%(4/36)与正常人12.1(5/41);抗心肌M2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5.5%(20/4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8.3%(3/36)与正常人9.8%(4/36)。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96与1∶103,远高于单纯性高血压和对照组的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而且其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及正常人,检测该抗体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并发心肌病变,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自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应用免疫转印技术和细胞毒试验检测2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抗猪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结果发现,DCM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抗心肌线粒体30千道尔顿(kD)多肽(ADP/ATP载体)自身抗体,检出率为52.4%,而19例对照组血清均为阴性(P<0.001);该抗体与猪心肌细胞膜52kD多肽发生交叉反应,直接引起的心肌细胞毒损害具有钙依赖性,可通过钙拮抗剂预防。本研究提示,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自身抗体可能是引起DCM心肌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检出该抗体可作为DCM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抗体肌β1和M2的自身全是否与高血压怀心脏病有关。方法 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4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CD)患者、36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7.7%(22/2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11.1%  相似文献   

10.
输血后丙型肝炎早期抗体应答规律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合成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动态观察了10例输血后肝炎(PTH)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早期(输血后36~38周)的抗体应答规律,发现9例血清抗HCV阳性,其中8例HCV-RNA阳性。核心(C)抗体检出率高,其出现时间比非结构(NS)区抗体提前1~3周。C区合成肽抗体;lgM比lgG提前1~4周检出,其检出的吸光值与血清ALT(GP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发现3例存在抗HCV“被动输入”。研究表明,本地区PTH患者多由HCV感染所致。检测C区抗体IgM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而且可反映HCV活动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丙型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林  王梅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1):753-755
为了解血液透析患者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对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了血清中HCVRNA及其抗体水平;同时采用斑点杂交及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了血清中HBVDNA及其血清标志物。结果显示,27%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CV抗体阳性,其中33%的患者血清存在HCVRNA。在血清HCV抗体阴性的16例患者中,也有1例(6%)血清HCVRNA阳性。在22例血液透析患者中,3例(14%)血清HBVDNA阳性(HBeAg也均阳性)。其余19例HBVDNA阴性患者(HBeAg均阴性),有12例(63%)血清抗-HBc阳性。在7例血清HCVRNA或(和)抗-HCV阳性者,5例有既往或现在HBV感染的证据,但未见HCVRNA与HBVDNA同时存在者。提示在相当数量的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存在肝炎病毒血症,应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监测及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有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RNA。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患者(P〈0.001),急,慢性丙型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13.
硒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β受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β受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高传玉杨曙艳沈玉祥王世臣孙济川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微量元素硒与抗心肌β受体抗体活性之间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受试者共计51例,分两组:(1)DCM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阴性献血员中隐匿性HCV感染的状况,我们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对100例献血员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随机选择血清抗HCV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献血员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取血清-20℃冻存待检。二、PBMC分离及HCVRNA提取取肝素抗凝血5ml,立即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PBMC,用Hank液漂洗PBMC5次后,冻存于-70℃备检。PBMC和血清中HCV…  相似文献   

15.
应用间接微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抗二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ADP/ATP)载体的抗体,阳性率为16/38(42%),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正常人群未检出此抗体。抗体阳性的DCM患者的心力衰竭时间多短于1年。抗体效价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无明显相关。但发现DCM患者抗ADP/ATP载体的抗体阳性血清可抑制牛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的14C-ADP转运,而不影响牛肝细胞线粒体的能量转运。提示抗ADP/ATP载体的抗体具有器官特异性及致病作用,在DCM发病上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套式PCR检测25例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结果显示血清阳性21例,PBMC阳性18例,表现在大部分丙肝患者PBMC中有HCV-RNA的存在。且急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丙肝患者,提示PBMC中HCV-RNA的存在可能与感染HCV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与甲乙型肝炎双重感染后果堪忧于德航,吴力克,刘宏,逄金聚,黄永森1992年5月~1993年5月住院的88例慢性肝炎经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甲型肝炎抗体IgM(抗HAVIgM)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抗HCV阴性72例...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重组HCV抗原片段C22和33C包被酶标板孔,以间接ELSIA方法,检测40例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40例患者均在起病后40天内出现抗-HCV-IgM阳性,抗-HCV-IgM阳性与HCV RNA阳性密切相关,抗体阳性持续时间因病程是否转为慢性而不同。23例自限性急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在起病后6个月内抗-HCV-IgM全部阴转并伴有HCV RNA阴转,而17例转慢的急  相似文献   

19.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凋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CV感染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的机理。方法 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了1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16例正常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自身抗体(抗GOR)及抗核抗体(ANA)、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亚群及其凋亡百分率。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GOR抗体及AN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44.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X^2=26.86、X^2=9.30,P〈0.005)  相似文献   

20.
对6例不同临床背景HCV感染者共66份输入血液或血浆与受体血清配对系列标本进行了HCVRNA及基因型动态变化观察,结果提示:输入血液或血浆与受体血清中HCV基因型有良好的一致性;输注污染血液及血浆是HCV感染的直接来源。输入HCV污染血或/和血浆后,6例患者血清中HCVRNA及抗HCV的检出时间并不一致,这可能与受体的免疫状况有关。在动态观察过程中,发现HCVRNA与HBV复制指标(HBeAg)之间似存在交替检出现象,提示HCV与HBV复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