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CHD组)37例,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另选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上述部分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1)运动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CHD组均高于C组(P<0.05);血浆内皮素(ET)1浓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运动后,CHD组tPA活性下降(P<0.05),PAI1活性上升(P<0.025);血浆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增加(P<0.05);血浆ET1浓度上升,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述各指标的增高,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明显(P<0.01~0.005)。(3)运动前仅PAI1活性与心肌缺血面积呈正相关(r=0.452,P<0.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受损,使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次极量运动使之进一步加重而易诱发冠心病事件。  相似文献   

2.
伊拉地平对高血症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纤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12例高血压病患者经伊拉地平(Isradipine)(1.25mg~2.5mg,1日2次)治疗8周前后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性(PA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结果表明,高血压组PAg、PAI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pA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伊拉地平治疗后,PAg、PAI活性显著降低,t-PA活性显著升高。本文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亢进和纤溶活性降低,伊拉地平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在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时纤溶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18例,对照组11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检测运动前后纤溶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①CHD患者运动试验阳性亚组(12例)及其中有运动诱发胸痛者运动前或运动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阴性亚组、对照组及无胸痛者,并且其PAI活性约高出对照组基础水平1倍以上;②CHD患者运动试验阴性亚组运动前或运动后的血浆PAI活性及运动后血浆F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基础水平。本研究提示,CHD患者纤溶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其基础水平纤溶活性显著降低(特别是血浆PAI活性显著增高)者易在剧烈活动因素诱发下发作急性心肌缺血和(或)心绞痛;平板运动试验结合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PAI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对CHD诊断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纤溶系统缺陷在运动所致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CHD)患者18例,对照组11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同步检测运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g)、血栓素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阳性试验亚组(12例)运动前、后的血浆PAI活性、Fg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阴性试验亚组及对照组,而tPA含量则相反;②运动后血浆TXB_2、PRA及ANGII水平,阳性试验亚组均显著高于阴性试验亚组及对照组,而其运动前水平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血小板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密切相关;CHD患者纤溶系统缺陷主要表现为tPA-PAI平衡严重失调,在运动所致心肌缺血时血浆PAI绝对增加,纤溶活性降低,其机理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及RAS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狭窄≥50%的冠心病(CHD)患者18例,对照组11例,采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AP),同步检测运动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纤维蛋白原(Fg)、血栓素B2(TXB2)、6-酮类固醇-前列腺素F10(6-ketoPGF10)、肾素活性(P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并根据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将CHD患者分为AP、非AP及阴性三组(各6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P组运动前后血浆Fg、PAI活性、TXB2、An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P组、阴性组及对照组,并且运动后的血浆TXB2、AngⅡ水平增加更显著;而运动前后的血浆t-PA含量及活性水平却结果相反。揭示,基础水平血浆t-PA活性低、PAI活性高的CHD患者,其血浆TXB2、AngⅡ水平亦高,t-PA的促血小板解聚作用减弱,剧烈运动易进一步强烈激活血小板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诱发AP发作。  相似文献   

6.
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22例。观察ECP前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变化。结果显示:反搏后ET-1含量、PAI-1活性明显下降;t-PA活性明显回升。提示ECP治疗冠心病除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因素外,还可改变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从而对ECP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22例。观察ECP前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0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PAI-1),结果显示,反搏后ET-1含量、PAI-1活性明显下降;t-PA活性明显回升。提示ECP治疗冠心病除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因素外,还可改变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从而对E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测定了1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正常人的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l-1)活性、纤溶酶原(PLG)含量及纤溶酶(PL)活性。发现AMI及UA发作时PAI-1活性增高。t-PA活性降低,PLG含量升高,PL活性降低。表明AMI及UA发作时纤溶活性低下,易诱发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此与AMI及UA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酶免法测定40例不同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并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其中16例无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伴发糖尿病组平均Lp(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无伴发病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浆Lp(a)浓度与其t-PA活性无关,而与其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检测126例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a)[LP(a)]和其他脂质,利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分析Lp(a)与34例心绞痛患者冠脉狭窄的相关性,对3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疗效的影响和WMI恢复期纤溶功能的关系。结果发现,Lp(a)与冠脉狭窄,较其他脂质有更高度相关性(r=0.401,P<0.01)。WMI再通组L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a)较未再通组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t-PA:a)、t-pA/PAI、纤溶酶原活性(PLG:a)较未再通组高。不论再通组、未再通组Lp(a)与t-PA、t-pA/PAI、PLG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乱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但转换酶抑制剂能否改善这种功能紊乱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目的是研究此作用。方法: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65%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34例,单盲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18例)及安慰剂对照组(16例),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含量与活性,两组间的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周后,治疗组的血浆血管紧张素I及t-PA含量、PAI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活性及纤溶活力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卡托普利可通过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水平,改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功能紊乱。本结果对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建  钱学贤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2):830-831
冠心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活性变化邱建钱学贤刘映峰刘兰平我们比较了不同类型冠心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的变化,并探讨tPA和PAI活性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范围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内源性纤溶系统活性变化及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关系。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冠心病诊断标准,选取UA患者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2例,正常对照者28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肾素活性(RA)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纤维蛋白原(FG)含量并计算纤溶活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部分行相关分析。结果UA患者血浆AugⅡ含量、PAI、RA活性明显增高,RA、AngⅡ含量与PAI活性呈正相关、与纤溶活力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UA患者RAS激活及内源性纤溶活性下降对其病程和临床表现有相当的影响,可以预示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纤溶因子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R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的血浆水平,从第一次PTCA后10天到第二次PTCA之间的6个月内共采静脉血8次进行测定。总病人23例,椐冠状动脉造影分两组:RS11人,单支病变2人,2支病变4人,3支病变4人;非再狭窄(WRS)12人,单支病变3人,2支病变5人,3支病变4人。狭窄程度两组在第一次JPTCA前后分别是84.7±14,85.8±13和38.2±11、37.4±1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PAI-1水平在RS与WRS的不同时间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提示PAI-1水平升高可预告RS。  相似文献   

15.
Yan J  Huang Z  Liu R  Li L  Han C  Yang J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17-8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ACS)患者内皮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储备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 35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和不稳定心绞痛20例,于入院当日和入院后第10天采集静脉血样以测定纤溶、凝血指标,以评价内皮tPA储备功能;同时做静脉闭塞试验以确定最大内皮tPA释放,并与稳定性心绞痛9SAP)和正常人作对比。结果 ACS患者tPA含量、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卡托普利对血浆纤溶活性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即试验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对照组21例按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留取血浆测定以下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纤溶酶原(Plg)活性、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试验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在卡托普利治疗7 ̄10天后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简称纤溶酶)活性及与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对37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刘、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纤溶酶原和血清脂蛋白(a)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13名健康人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低于健康人(P<0.05)。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显著高于健康人(P<0.001),纤溶酶原活性低于健康人(P<0.05).血清脂蛋白(a)水平除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高于健康人(P<0.05)外,其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还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刻的活性与血清脂蛋白(a)水平呈负相关(r=-0.898.P<0.001)。以上结果提示,测量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和脂蛋白(a)水平,对于冠心病的诊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免法测定40例不同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并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其中16例无伴发病的冠心病患者及16例健康人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显示:冠心病伴发糖尿病组平均LP(a)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冠心病无伴发病组;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浆Lp(a)浓度与其t-PA活性无关,而与其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为此我们认为:伴发糖尿病可能是老年及老年前期冠心病患者血浆Lp(a)浓度升高的原因之一;Lp(a)可能增加PAI-1活性,进而促进冠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及脂蛋白水平的关系,对37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纤溶酶原和血清脂蛋白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13名健康人对照。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低于健康人。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显著高于健康人,纤溶酶原活性低于健康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活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每日3次。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及浓度。结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4周后,患者血浆PAI-1活性及浓度下降(P〈0.05),t—PA活性及浓度含量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t-PA和PAI-1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有效地调控改善冠心病患者内源性纤溶活性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