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TE监测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1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秀芬  李守珍 《山东医药》2007,47(29):101-102
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们于经胸彩超心动图(TTE)监测下对51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导管封堵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2005年12月,我院共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157例,术后发生传导阻滞1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TCO)后发生传导阻滞的特点及转归。方法选择在我院施行VSD者TCO患者45例,术中2例、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动态观察患者术前心电图及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时间、类型及转归,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传导阻滞手术前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的发生率与术前无差异(P〉0.05)。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3例、CRBBB并左前分支阻滞(CLAFB)2例、不完全性RBBB及LAFB各1例。除1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CRBBB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d内恢复,结论传导阻滞是VSD者TCO常见并发症,多数可恢复正常。故VSD者TCO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肯定,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转归。 方法 以2002年10月~2019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VSD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要求随访资料完整,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资料,随访方法为(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筛选在我院行介入治疗VSD患者1125例,最终纳入794例(男,424例)膜周部VSD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45 ± 4.70)年。结果显示:①VSD介入封堵术前心电图显示13例有心律失常(1.64%),包括频发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早搏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6例。②VSD介入封堵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6例(10.83%),其中CRBBB 17例(2.14%)、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20例(2.5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7例(2.1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4例(0.5%)、三度AVB12例(1.51%)、室性心律失常10例(1.26%)、室上性心律失常6例(0.76%)。③VSD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律失常84例,经治疗出院时74例完全恢复正常(88.10%);至术后1个月随访时92.90%的患者完全恢复正常。④术后远期随访期间发生CLBBB及三度AVB各1例,其中三度AVB患者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结论 ①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相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经积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恢复正常。②VSD介入治疗后远期仍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各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 mg/kg组和5 mg/k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日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①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②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 mg/kg组与5 mg/kg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 VSD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弱,口服3 mg/kg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类似5 mg/kg。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分流是较常见手术并发症,国内、外报告发生率不一。我院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进行各类VSD修补术276例,术后发生残余分流23例(8.3%),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PDA24例,ASD48例,VSD46例)均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和VSD。结果:全组封堵成功率98.3%,所有封堵成功的患者均于术后24h、7d、1月和3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是治疗PDA、ASD和VSD的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二维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探查22例单纯性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术后左心功能状况。其中9例同时进行了放射性核素心血池显像检查。结果发现:VSD术后左心舒张功能异常者8例(占36%),收缩功能异常者3例(占13.6%),两种显像技术测定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比较显示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15岁,因“室间隔缺损(VSD)、瓦氏窦瘤修补术后3个月,伴胸闷、发热2个月”于2008年4月30日收入院。患儿3个月前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室间隔缺损,瓦氏窦瘤破裂”,遂在当地医院行“VSD+瓦氏窦瘤修补术”。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是目前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首选方法。2005年1~12月,我们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患者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发生急性溶血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14岁,既往无手术史、麻醉史、药物过敏史。术前诊断室间隔缺损(VSD)。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于2007年2月9日下午3时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行VSD介入封堵术。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股静脉内置6F鞘行右心导管术,股动脉内置6F鞘,送6F猪尾巴导管逆行入左心室行左心室造影,观察VSD大小及位置,建立股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右心房→上腔静脉轨道。沿轨道送输送鞘到左心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封堵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成功进行ASD、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各16例.按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剂量随机分为3mg/kg组和5mg/kg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4日抽静脉血并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①ASD、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②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mg/kg组与5mg/kg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或VSD封堵术后即刻血小板聚集明显增加,封堵术后第4日血小板聚集明显减弱,口服3mg/kg的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疗效类似5mg/kg。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男,5岁。2003年5月因“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室水平左向右分流”行VSD封堵术,VSD直径10.2mm,距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2.5mm,使用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直径14mm。成功封堵室间隔缺损后,即刻、48h内、术后1个月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封堵器位置固定,左向右分流消失,未发现主动脉瓣反流,未见三尖瓣微量反流有增加表现。右心室回缩较明显,左心室前后径舒张末期为40m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前仅见外院报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39.0mm,未见测量图)。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以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最常见。随着介入治疗的进展,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自2003年3月-2004年10月完成了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1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先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62例VSD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患者,行单纯VSD心内修复术3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9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11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VSD修补和AVR患者术后3 d因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例15岁患者,7年前在外院行VSD修复和AVP,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巨大左心室,再次行AVR,术后1周因心衰死亡.余60例均存活.术后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年,共55例,随访率91.7 %.心功能Ⅰ级50例、Ⅱ级5例,均能从事正常生活及学习.1例单纯VSD修复患者出现VSD残余漏,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行AVR,目前已治愈.11例AVP患者中,轻度关闭不全8例(2例为肺动脉瓣下VSD,6例为围膜部VSD);轻-中度关闭不全2例(均为围膜部VSD);中度关闭不全1例(围膜部VSD),于术后5年行AVR后治愈.行全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1例,患者心律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根据主动脉瓣脱垂的程度,合理处理VSD及主动脉瓣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我院近年来302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疗效、并发症情况及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行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治疗疗效及总结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本组共302例患儿,男125例,女177例,平均年龄(4.4±3.2)岁,所有患儿术时平均体重(12.8±6.7)Kg。其中PDA组183例、ASD组69例、VSD组50例,分别行PDA、ASD、VSD堵闭术,术后半年内每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半年后每6-12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次。 结果 PDA组、ASD组、VSD组的即刻完全封堵率分别为98%(180/183)、97%(67/69)、98%(49/50)。PDA组183例患儿3例术后即时存在残余分流,其中1例出现溶血。随访6个月-3年仅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2例心脏扩大;ASD组69例患儿术后1个月2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Ⅱ度Ⅰ型A-V Block,后转为Ⅰ度A-V Block。随访2年仍为Ⅰ度A-V Block。VSD组术后1例存在残余分流,4例发生心律失常。49例VSD病人术后随访6月-3年1例持续存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结论 PDA及ASD封堵技术成熟,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VSD封堵术后迟发型心律失常(术后5天左右)发生率较高,术后持续监测病人心电图的变化非常重要。早期预防性使用激素及营养心肌治疗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治疗的干下型VSD病例102例,其中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5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5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52例患者中40例(76.9%)手术成功,发生并发症12例(23.1%)。外科组50例中成功47例(94.0%),发生并发症3例(6.0%)。随访2~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干下型VSD,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等先天性心脏病(CHD)9(男3,女6)例,年龄14~67岁,诊断PDA并发VSD1例,VSD1例,ASD3例,PDA4例,封堵方法同文献。除Coil外,术中所用的封堵器均为中国深圳先健公司生产。结果 PDA1例并发预激综合征B型,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约2min,患者无不适,术后择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和造影测量法指导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符合封堵适应证的先心病患者50例,其中ASD20例、VSD16例、PDA14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术后应用TTE定期随访。结果19例ASD、15例VSD、14例PDA封堵成功,总成功率为96.0%(48/50)。封堵失败:1例ASD,缺损最大径36mm;1例VSD,缺损最大径10mmm,为膜周部室缺。结论TTE可用于筛选先心病病例。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ASD封堵器,疗效可靠;使用造影测量法测量VSD、PDA指导国产封堵器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治疗前后心脏血清标记物及心电图的变化及关系。方法检测VS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并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心电图(ECG),对治疗前后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介入治疗后6hVSD患者较治疗前血清cTnI明显升高(t=12.796,P〈0.01),24h已下降,但仍有统计学意义(t=44.444,P〈0.01),术后48h已恢复至术前水平,hs-CRP术后6h、24h、48h逐渐升高,且升高明显(t6h=55.463,t24h=111.558,t48h=109.831,P值均〈0.05),血清CK、CK-MB、LDH、AST水平无明显变化。部分ECG术后较术前出现新发传导阻滞,多见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病例,但与心肌酶、C反应蛋白变化无明显关系。结论经导管VSD封堵术对患者cTnI、hs-CRP及ECG有一定影响,但cTnI、hs-CRP的变化与ECG的变化关联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