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忌食之回顾     
桂枝汤方后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桂枝加葛根汤方后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葛根汤方后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厥阴病乌梅丸方后则云:“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而不复言肉面五辛酒酪。余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皆言“将息如前法”。而麻黄汤方后则云:“余如桂枝法将息”,不复言禁忌。  相似文献   

2.
桂枝法,是针对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总结出来的一种将息调护方法。桂枝法首见《伤寒论》第14条,其方后“注”中有“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20、21、22、23、31、35条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的葛根汤方证里还有“将息前法”,“余如桂枝法将息”,“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等。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有关护病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且临症时十分重要,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兹仅就其药物煎服法浅论于下。张仲景极为重视疾病过程中的护理,在《伤寒杂病论》的许多方后注中,有“将息”二字,如桂枝加葛根汤“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加附子汤“将息如前法”。何谓将息?古今注疏家多释为将养调息(护理调治)之意。笔者认为,“将息”二字含义甚  相似文献   

4.
正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针、药在临床治病方面各占半壁江山。然而历代医家皆重于药而轻于针,或重于针而轻于药,真正能够做到针药并施的医家不多。《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书中理、法、方、药相贯通,方药用之得当,当效如桴鼓。今笔者不揣愚昧,结合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相关条文,探讨此方与针灸并施治疗颈椎病的思路。1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机理分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条有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相似文献   

5.
“一方二法”四字在《伤寒论》全篇中仅出现一处条文,这就是174条桂枝附子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方后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后皆有“得吐者止后服”一语,历代注家对此认识观点并不一致,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析疑如下。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后加减法中自注“然不及汤”。因此,后世多数注家,每持此语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  相似文献   

8.
葛根芩连汤 ,出自《伤寒论》太阳病上篇。原文为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关于促脉 ,《伤寒论·辨脉法》云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注家或从其“数而时一止”为解 ,或但以“数急”、“急促”为解 ,但皆以“促为阳盛”则同。至于“表不解也”一语 ,大多注家认为太阳表证未解 ,意即太阳表邪部分随攻而内陷 ,部分仍留太阳 ,亦有注家认为此指阳明表不解 ,但均将其与前后文之利不止、喘而汗出作为同一证之脉症析 ,则未见有异。笔者试对此条详加分…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2 79条云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由于本证中有“大实痛”,方中又有大黄一药 ,因而许多注家多把本条释为太阳误下 ,邪陷太阴 ,外搏阳明。笔者通过《伤寒论》的学习 ,感到此说与原文精神不符 ,因不揣浅陋 ,试析如次。1 伤寒注家的几种见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 ,与桂枝汤以解表 ,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 ,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黄 ,以下大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 ,则其邪已入阴位 ,所以属在太阴也 ,仍用桂枝解肌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方出自《伤寒论》,在原文32条中提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按应依新辑宋本伤寒论32条文中注语即指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原文34条又提:“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  相似文献   

11.
汉代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经典。其中护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是仲景方书精髓组成部分之一,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1重视护理张仲景极为重视对疾病过程中的护理,在《伤寒论》许多方后注中,有"将息"二字,如桂校加葛根场"金如桂技法将息",桂校加附子汤"将息如前法"。何为将息?古今注疏家多释为将养调息(护理调治)之急。笔者认为"将总"二字含义甚广,包括了药物的煎煮、服用的方法、禁忌及灌肠等法。《待小雅》曰:"将,将安将来,…  相似文献   

12.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因《伤寒论》有“表未解”句,故不少学者多视本方为表里双解剂,如尤在泾曰:“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  相似文献   

13.
李若萍  李慧云 《河南中医》1994,14(4):202-204
桂枝在《伤寒论》中组方达42首,仅次于甘草,用桂名方23首,诸药难及!凡注《伤寒论》无不解桂,但对桂枝误解之处尚有不少:如桂去皮,《医宗金鉴》按云“桂枝汤方,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叶天士《临证指南》方中每用桂枝末(是桂枝木)甚觉可笑。盖仲景所用之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张廷模云:“凡用桂枝之方均强调去皮使用……所去之皮又谓之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叶因朴解功能曰“仲景用桂去皮是取其气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的条文,古今注家多释为汗后心阳虚。如程知云:“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子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1979年版全国高校《伤寒论》教材也说:“汗为心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没有正面论述“证”的概念,但有“太阳病证”、“阳明、少阳证”、“少阴证”、“桂枝证”、“柴胡证”等语。对于六经病,《伤寒论》分别在六经提纲的文中作了注释,如(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为病”专作“生病”解,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变化引起的各种证候表现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外感病不同发展阶段的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有8条出现喘证。笔者临床习用篇中方药治疗喘证,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于下。1 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指的是病在太阳,风寒外束,致卫阳被遏,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宜用麻黄汤。如治王某某,男,28岁。工人。于1996年3月就诊。3天前因受凉出现头痛,肢体酸痛,伴有畏寒发热,咳嗽气促,经治无效而来诊。苔薄白,脉浮紧。此乃病在太阳,风寒束表,肺气不宣,与35条合,投麻黄汤。药用麻黄6g,桂枝4g,杏仁10g,炙甘草3g,6剂痊愈。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伤…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涉及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的条文达37条,其中大多在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及少阴病篇中。现就其发生机理及治法作一探析。1 热证小便不利 《伤寒论》之湿热证多出现小便不利,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第125条)、“太阳病……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知必发黄”(第134条)、“阳明病,被火,额  相似文献   

18.
贾太谊 《河南中医》1996,16(2):11-12
对《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的探析贾太谊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473200)主题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分析,考证《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类证变法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有两条。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喘家,指素患喘息的病人。本条指出外感...  相似文献   

19.
葛根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31条和第32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痉湿(日曷)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金匮·第二篇》)的第12条。这三条原文中,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此前后三条原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1条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太阳病”,即论中原文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提纲所示的风寒表病。  相似文献   

20.
9.■几不同     
《伤寒论》14条及31条均有“项背强??”句。“??”二字,成无己云:“??,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又说:“?音殊,短羽鸟飞??也”。成氏此语本于《说文解字》,当为正训。然近代名医陆渊雷氏,认为成无己注错了,说“其读当如几案”。故后来《伤寒论》“??”均作“几几”、或“几几”,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