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2例(64眼)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及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每组各16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A组用缬沙坦每天80mg口服,B组缬沙坦加PTX(200 mg,每天两次)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底的变化、血压、肾功能、24 h尿蛋白、血浆果糖胺(FA)、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水平(ET)、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1型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trixn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 1,TIMP-1)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1 d后,对照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68.8%(22眼),治疗组则高达93.8%(30眼),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6,P<0.05).治疗21 d后,A组肾功能(Scr、Ccr、BUN、尿β2微球蛋白)、FA、Fib、ET和MMP2/TIMPI水平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而B组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两组患者血压、肾功能(24 h尿蛋白、Scr、Ccr、BUN、尿β2微球蛋白)、FA、Fib、ET和MMP2/TIMP1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PTX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用缬沙坦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肾血流动力学,保护眼底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利民  于澎 《眼科研究》1998,16(4):262-263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了44例糖尿病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内皮素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提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正常人群与糖尿病患者未发生视网膜病变时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以及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糖尿病病程以及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11月于我院内四科治疗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22例)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同期另选22名正常人为正常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所有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subfield retinal thickness,CSRT)、黄斑部体积(cube volume,Cv)及平均黄斑区厚度(cube average thickness,CAT),分析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CSRT、CV、CAT的差别.将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糖尿病病程(分为A、B、C3组)及血糖状态(分为D、E2组)进行分组,比较组间CSRT、CV、CAT差异.结果 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患者随着糖尿病痛程的增加CSRT、CV及CAT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患者随着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上升CSRT、CV及CAT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RT、CV及CAT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相比正常人群CSRT、CV及CAT明显增厚,且CSRT、CV及CAT随糖尿病病程及血糖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为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探讨辛伐他汀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和病变的疗效.方法 92例(174眼)2型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89眼)和对照组46例(85眼).两组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 mg睡前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仅,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表达,通过眼底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分别为(18.22 4.06)ng·L-1、(19.62±4.39)ng·L-1,hs-CRP水平分别为(5.56±2.21) mg·L-1,(6.06±1.98)mg·L-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无明显下降(均为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血清TNF-α、hs-CR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3个月仍有进一步的下降(均为P<0.01).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视网膜改善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降低患者血循环中炎症因子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联合激光疗法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9/2015-12期间我院确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20例129眼,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抑制激光组(60例65眼)和激光组(60例64眼),激光组患者给予常规激光疗法治疗,抑制激光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VEGF抑制剂治疗,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EGF水平,随访6mo,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病变中心凹厚度(CMT)、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RNV)、血浆VEGF水平和不良反应及治疗前、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结果:抑制激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激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制激光组患者治疗后CMT、RNV、血浆VEGF水平明显低于激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制激光组患者治疗后1、3、6mo的BCVA水平明显高于激光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制激光组和激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相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EGF抑制剂联合激光疗法治疗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疗效,可有效改善视网膜厚度和新生血管渗漏,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金力  朱成义 《眼视光学杂志》2012,14(5):312-314,316
目的 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56例1~3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对照组只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治疗组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20 ml,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通过测定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查视力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评价疗效,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检验方法,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2,P<0.05;t=-4.66,P<0.01),4周后治疗组视力高于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视网膜微血管瘤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t=4.35,P<0.05),4周后治疗组视网膜微血管瘤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出血面积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t=-3.87,P<0.05);4周后两组出血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检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眼内液(房水、玻璃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探讨其在DR发展变化中 的作用。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检测患者组及对照组血浆、房水、玻璃体VEGF含量。 结果 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血浆VEGF含量(34.47±1.76) pg/ml ,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DR)组血浆VEGF含量(53.93±3.08) pg/ml,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血浆VEGF含量(53.36±3.28) pg/ml,对照组血浆VEGF含量(178.30±10.13) pg/ml,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DR组房水VEGF含量(184.86±1260) pg/ml,对照组房水VEGF含量(90.06±18.32) 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DR组玻璃体VEGF含量(741.70±92.02) pg/ml,对照组玻璃体VEGF含量(94.38±21.21) pg/m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PDR组血浆VEGF与房水、玻璃体VEGF无相关关系(P>0.05),玻璃体VEGF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正相关关系(r=0.9067,P<0.01)。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浆VEGF含量较正常人低,但与房水、玻璃体VEGF含量无关;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与玻璃体VEGF含量增高,玻璃体内VEGF含量增高与患者HbA1c值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43-345)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血液检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赵晶  戴虹 《国际眼科杂志》2007,7(3):835-836
目的:探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的可定量血液检测指标,以便对发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危患者进行监测,为适时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无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无糖尿患者群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粘附因子(sICAM-1)水平,比较各组之间统计学差异.结果:HbA1c水平在正常对照与糖尿病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在无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组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分别与另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CRP水平在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组与另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sICAM-1水平各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HbA1c和CRP水平可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总脂联素及两者比值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共374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包括88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PDR)、124例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78例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R)和84例健康对照志愿者(对照组).收集人口学资料、体检及实验室指标,ELISA方法测定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和累积logit模型.结果:对照组的总脂联素水平高于其他三组(修正均数:5.717、3.310、3.288、3.822 ug/ml,F=18.792,P<0.01),PDR组的总脂联素水平高于NPDR组(P<0.05).对照组的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高于其他三组(修正均数:2.490、1.425、1.409、1.633 ug/ml,F=14.025,P<0.01),其他三组的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子量脂联素与总脂联素的比值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0,P>0.05).服药史、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是NPDR的保护性因素,年老、糖尿病病程长、肿瘤坏死因子-~升高是NP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低浓度的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可能参与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总脂联素水平可能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并探讨GH和IGF-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收集112例近3 a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分为眼底正常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检测并分析3组间血清GH、IGF-1水平及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血清GH水平及IGF-1水平高于正常组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眼底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肽水平低于眼底正常组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与眼底正常组间血清C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β=0.483,P=0.001)、尿微量白蛋白(β=1.420,P =0.008)、IGF-1(β=0.229,P=0.033)和空腹C肽(β=0.186,P=0.044)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结论 除糖尿病病程、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肽及尿微量白蛋白等常见危险因素外,血清GH及IGF-1水平偏高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损伤及损坏后的功能变化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检测55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包括无视网膜病变组20例,背景型视网膜病变组20例,增生型视网膜病变组15例)及正常人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CEC)数及血浆内皮素 (endothelin,ET)水平变化,并进行比较。 结果 DM患者CEC数及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738,P<0.001,n=55)。CEC数及ET水平随DR程度加重而增高。 结论 VEC损伤及由此所致的血浆ET水平增高,可能共同参与了DR的病理过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66-16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08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60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48例),DR组又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组(NPDR,34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组(PDR,26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VEGF水平,分析对比。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TNF-α和VEG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R组血清TNF-α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NDR组(P<0.01);PDR组血清TNF-α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NPDR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VEGF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血清TNF-α、VEGF水平可反映DR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血红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hemoglobin-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Hb-AGE)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关系。 方法 采用竞争性ELISA法检测125例并发或未并发DR的Ⅱ型 DM患者的Hb-AGE含量,并与5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 结果 DM患者Hb-AGE比正常对照者平均增加65%;并发DR者Hb-AGE显著高于无DR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水平与Hb-AGE含量及DR发生率无直接相关性,血压(BP)、HbA1c及血脂水平与Hb-AGE含量和DR发生率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DR严重度与Hb-AGE关系更为密切(偏相关系数=0.604, P<0.001)。 结论 DM控制与体内血红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hemoglobin-hemoglobin-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s,Hb-AGE)含量改变有关, AGE大量形成与DR发生和发展有关。(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47-14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chain reaction technique,PCR)技术分别检测T2DM患者86例(单纯T2DM组40例、视网膜病变组46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外周血中的CMV-DNA,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结果:T2DM视网膜病变组CMV-DNA检测阳性率(65.2%)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35.0%)和对照组(13.3%,P<0.01),T2DM视网膜病变组ET、NO含量与单纯T2DM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CMV感染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CMV感染可能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杏丁叶提取物银杏达莫注射液拮抗糖尿病患者内皮素的作用。方法:观察各期Ⅱ型糖尿病患者58例,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1次/d,15d为一疗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治疗前平均血浆内皮素78.32pg/mL,(参考值:37.91~68.37pg/mL),最高105.68pg/mL,治疗后平均血浆内皮素水平59.57pg/mL,平均下降18.7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沭岩  张磊  张爱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91-1893
目的:观察 Dickkopf-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循环血中的表达水平,研究Dickkopf-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其中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R,NPDR)患者23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R,PDR)患者30例及无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3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80例)。收集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循环血中Dickkopf-3的相对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血浆Dickkopf-3的水平。
  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Dickkopf-3平均含量为430.16±198.11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27.48±294.45pg/mL)及无视网膜病变患者(601.99±194.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视网膜病变与健康对照组Dickkopf-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9);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ickkopf-3的水平(396.38±185.59pg/mL)低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38.82±187.2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Dickkopf-3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著相关性。循环血中Dickkopf-3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备一定的鉴别效能,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朱洪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23-2225
目的:研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液、房水、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VEGF与PDR的关系,为抗VEGF药物治疗的给药途径及剂量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VEGF含量,还检测PDR患者房水、玻璃体中和正常对照组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其质量和灵敏度相对较高。结果:PDR组房水中VEGF含量有增高趋势,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DR组自身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比较有逐渐增高趋势,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VEGF含量在正常对照组中最高,而玻璃体中VEGF含量在PDR患者中最高。结论:PDR患者眼内尤其是玻璃体中VEGF含量大幅度增高,可能对促进DR发展恶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正常人,VEGF更多地存在于血浆中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在严重DR患者中,玻璃体中异常地出现大量VEGF,推测来自缺血缺氧的视网膜,并可能有向眼前段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测定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中的质量浓度,探讨其在P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26例PDR、5例NPDR及7例对照组患者玻璃体中PEDF的质量浓度。结果:PDR组玻璃体中PEDF质量浓度小于对照组(P<0.05)及NPDR组(P<0.01)。PDR组中Ⅵ期患者玻璃体中PEDF质量浓度小于IV期(P<0.05)及V期(P<0.05)。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PEDF降低,PEDF降低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其在PDR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觀察Ⅱ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血漿内皮素(ET)的變化及患者自身某些因素舆ET的相關性。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封照组血漿ET水平,并舆自身某些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DM)患者血漿ET含量高于封照组,两者有顯著性差异(P<0.01),ET随DM的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的出现及加重漸次升高,且舆血糖、糖化血缸蛋白、收缩壓、舒张壓呈正相關。结论 血漿ET参舆DR的發生、發展,ET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一個標志物,故臨床检测ET值对判断病情、指導治療、估计预后均有一定意義。  相似文献   

20.
张建文  马丽  马凤仙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62-2266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用眼底镜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对631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采集可能与DR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结果:(1)检出DR患者205例,患病率32.5%(95%CI:28.82%~36.15%);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34例占21.2%(95%CI:18.04%~24.44%);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71例占11.3%(95%CI:8.78%~13.72%)。(2)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视网膜病(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轻、中、重度NPDR和PDR患者间在人均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合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坚持锻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s’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收缩压(systaltic blood pressure,SBP)、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ate excretion rate,UAER)、血清肌酐(serum crem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方面的暴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DM病程长、HbA1c、UAER水平高,不坚持体力锻炼者DR发生发展的风险增加,无DN和DPN合并症者DR发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P<0.05,P<0.01)。结论:T2DM患者有较高的DR患病率。DM病程长、HbA1c水平高,不坚持锻炼是DR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合并DN和DPN及UAER的改变可作为DR发生发展的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