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药效学模型,探讨丹皮酚抗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丹皮酚对RBL-2H3肥大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ELISA法,明确体外RBL-2H3细胞活化分泌组胺及TNF-α动力学特征。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RBL-2H3肥大细胞分泌组胺及TNF-α的影响。结果丹皮酚对RBL-2H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0.22 mg/mL。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分泌组胺的释放率在前30 m in上升较快,30 m in后上升进入平台期;TNF-α分泌的量在1h达高峰。丹皮酚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和TNF-α作用不弱于色甘酸钠0.1,0.5 mg/mL。丹皮酚浓度的对数与其对RBL-2H3细胞释放组胺和TNF-α的抑制率呈线性相关(P=0.000<0.01)。结论丹皮酚呈剂量依赖性抑制RBL-2H3细胞分泌组胺和TNF-α。  相似文献   

2.
20070567 构建及鉴定携带角聋白启动子和人乳头瘤病毒16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20070568 氧化苦参碱对RBL-2H3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的影响;20070569 苦参碱及肉桂酸对体外培养小鼠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20070570芦荟素抑制人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的最佳浓度选择;20070571威灵仙等4种中药抑制黑素生成作用的机制研究;[编按]  相似文献   

3.
脱敏组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脱敏组方对大鼠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大鼠抗卵蛋白抗血清被动致敏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分别进行脱敏组方对其脱颗粒的抑制实验及释放组胺的抑制实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其5-羟色胺(5-HT)的释放。结果脱敏组方1.4g/mL,2.8g/mL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5-HT等炎症介质的释放。结论脱敏组方可以稳定和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具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活性成分蛇床子素对大鼠RBL-2H3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细胞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DMEM)传代培养RBL-2H3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并给予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和佛波酯(PMA)处理;用CCK-8法测定药物处理与未处理细胞的存活率;油镜结合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脱颗粒变化;测定-氨基己糖苷酶活性估测细胞脱颗粒率;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0.5μmol/L PMA导致细胞明显变圆,胞质内嗜碱性染色(蓝色)的颗粒物减少,-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存在显著增加(P0.01);透射电镜也观察到PMA处理细胞内存在较多的空泡,电子致密的粗大颗粒减少,提示PMA能有效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3个浓度(1,10,50μmol/L)蛇床子素联合0.5μmol/L PMA处理细胞,结果显示蛇床子素能剂量依赖地抑制脱颗粒。结论蛇床子素能明显抑制RBL-2H3细胞非Ig E介导脱颗粒反应,可能与其抗过敏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脱敏组方对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皮内注射抗卵蛋白的抗血清(含IgE)诱导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观察脱敏组方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并以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为细胞模型,观察脱敏组方对被动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脱敏组方14gkg、28gkg灌胃均可明显抑制由卵蛋白致敏的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脱敏组方14gkg、28gkg均可明显抑制大鼠被动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中药脱敏组方具有抗I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稳定肥大细胞、抑制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是其抗I型变态反应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小鼠角质形成细胞29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姜黄素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干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291细胞至90%融合,分别加入5,10,15,20,25μmol/L的姜黄素,继续培养3h和6h,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不同时间,291细胞增殖的情况;在常规培养至90%融合的291细胞中,分别加入肿瘤坏死因子(TNF-α)20ng/mL和/或姜黄素20μmol/L,继续培养3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活性;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Western blot法分析各组细胞NF-κB及IκB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对29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时间延长而增加;显微镜下可见,姜黄素作用于291细胞3h后,细胞收缩,形态变圆,单个视野死亡细胞数较空白组和TNF-α组显著增加,姜黄素组细胞吸光度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组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IκBα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TNF-α组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姜黄素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是抑制NF-κB表达,增加IκBα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氧化苦参碱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 CC)Colo-16细胞株增殖及对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olo-16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5%葡萄糖溶剂对照组、不同浓度氧化苦参碱(0.025 mg/mL、0.05 mg/mL、0.1 mg/mL、0.5 mg/mL、1 mg/mL、2 mg/mL)组。MTT法测定各组Colo细胞株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印迹法测定各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 GFR)的表达。结果:氧化苦参碱的各浓度组在24 h、48 h、72 h OD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及溶剂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化苦参碱各浓度组的OD值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及各不同浓度组之间,EGFR及磷酸化EGFR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在较低的浓度即有抑制Colo-16细胞株增殖的作用,而提高浓度不能增强抑制作用。氧化苦参碱并非通过抑制EGFR的表达来影响Colo-1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抑制作用。方法:大鼠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1mg)与Al(OH)3悬液(1mL)的混合液进行复制Ⅰ型超敏反应模型,观察荆防颗粒对大鼠Ⅰ型超敏反应模型的影响;4-氨基吡啶皮下注射诱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观察荆防颗粒的抑制作用。结果:荆防颗粒明显降低Ⅰ型超敏反应大鼠血清IgE含量,显著降低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含量。结论:荆防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Ⅰ型超敏反应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相似文献   

9.
荨麻疹的病理生理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华  郝飞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652-654
一直以来,荨麻疹的发生被认为是肥大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FceRI)发生交联.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所致。然而,新近研究提示,Ⅰ-Ⅳ型变态反应及非免疫机制均可介导肥大细胞活化。肥大细胞活化后发生脱颗粒、合成炎症因子和脂类代谢物等3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事件,共同决定荨麻疹的发生、发展。正确认识荨麻疹的病理生理,有助于深入理解荨麻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指导临床规范有序地开展过敏原检测,并为治疗提供新的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清热利湿饮水提液对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活化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TNF-α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清热利湿饮提取液对HaCaT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经2.5×10^5 u/L的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率比对照组增加了(14.11±2.97)%,12.5g/L和15 g/L清热利湿饮可使HaCaT细胞阻滞于S期,与TNF-α对照组相比,S期比率分别增加了10.63%和21.55%.结论 TNF-α可使HaCaT细胞活化及过度增殖,一定浓度的清热利湿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干扰正常的HaCaT细胞周期,通过阻滞细胞的周期时相而抑制HaCaT细胞的分裂和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6.
17.
18.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