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气急,咳嗽,伴反复胸闷,晕厥数日,于1995年9月1日急诊入院。临床诊断:原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室速,低钾血症,急性支气管炎。心电图示(如图1A):窦性心律,频发多源性室性早搏(呈R on T现象),有时呈二联律,反复发作短阵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T波呈宽大型,Q-T间期延长(0.85s,大于正常最高值0.43s)。血压:138/70mmHg(1mmHg=  相似文献   

3.
在窦性激动还未到达之前,自心室某一部位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亦称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主要有:(1)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形态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2)QRS波群时限显著延长(≥0.12秒);(3)一般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为继发性T波改变;(4)代偿间歇完全;(5)如只有一个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固定,一般相差不超过0.08秒。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理性与非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比分析62例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56例非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结果 Ⅰ组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右束支上部居多.结论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多起源于右心室/右束支上部,提示此标准可作为儿童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重要辅助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268例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以期寻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为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提供心电依据。1 临床资料 收集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268例有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其中冠心病190例;风心病41例;先心病4例;心包炎5例;高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肺心病5例。  相似文献   

6.
T波电交替(TWA)是一种心电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肉眼所见的TWA与室性心律失常有着肯定的关系, 已被公认.但肉眼所见的、振幅高低改变≥1mm的TWA发生率极低,数十年来一直未引起重视.本文现报道3例.  相似文献   

7.
微伏级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机制,为预防猝死,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心律失常的高危病人进行危险分层极其重要。目前各种检查如左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监测确定的室性异位搏动,心率变异性和通过QT离散度反应的心室复极异常可用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病人。然而,其预测价值有限,寻找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新的预测指标,以期对高危病人进行适宜的预防性治疗是临床医师一项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Q- T离散度 ( Q- Td)由 Campbell等 ,于 1 985年提出 ,它是指体表心电图上最大 Q- T间期 ( Q-Tmax)与最小 Q- T间期 ( Q- Tmin)之间的差值。笔者根据动态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同 Lown氏分级室性期前收缩的 Q- Td进行分析 ,探讨两者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 ,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并符合 WHO诊断标准患者 1 0 7例。男 60例 ,女47例 ,年龄 43~ 66岁 ,平均 62岁。剔除电解质紊乱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对照组 30例 ,男 1 6例 ,女 1 4例 ,年龄 38~ 65岁 ,平均 60岁 ,体检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动态心…  相似文献   

9.
10.
笔者近日遇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加速性室性逸搏伴Niagara瀑布样T波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8岁,农民。近日头昏、胸闷、黑朦,于是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晕厥发作。临床诊断:阿斯综合征。心电图示: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PP间期0.74s,心房率81次/min,RR间期1.32s,心室率46次/min。  相似文献   

11.
张武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57-58,61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诊断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研究组(122例,诊断为冠心病)和对照组(126例,诊断排除冠心病)。比较两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的频率、类型及QRS波时限。经临床治疗后,再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更易频发(χ2=21.36,P=0.006),且多为复杂性(χ2=11.42,P=0.015);QRS波时限明显增加(t=2.687,P=0.004)。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频率减少(χ2=10.12,P=0.024),且复杂性也较少(χ2=9.49,P=0.033);QRS波时限明显减少(t=2.165,P=0.038)。结论动态心电图的室性期前收缩可以对冠心病诊断有辅助价值,且能了解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62岁。以阵发性心慌三年、加重伴心前区疼痛一天为主诉入院,患者近三年来,阵发性心慌,无突发突止现象,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近一年来症状发作频繁,伴心前区疼痛入院。入院查体:T36.4℃,P60次/分,R24次/分,BP140/100mmHg,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无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60次/分,律整,无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肌酶正常,心肌坏死标记物阴性。  相似文献   

13.
王汉林 《右江医学》2001,29(6):488-488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可使心电图表现形式多样 ,本文报道 2例室性期前收缩致双重性文氏现象。病例介绍  例 1,患者女性 ,43岁 ,因胸闷 ,心悸 2个月就诊 ,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室性期前收缩。图 1为心电监护中记录的一段心电图 ,模拟V4 导联。图中可见窦性P波按规律出现 ,PP间期 980ms,QRS波有窦性搏动和室性期前收缩两种形态 ,每 4个QRS波组成一组 ,每组中第一个室性期前收缩呈插入性 ,第 2个室性期前收缩后有代偿间歇 ,其ST段上有窦性P波 ,梯形图中A V行中数字表示PR间期 (单位ms) ,V行中数字为室性期…  相似文献   

14.
电张调整性T波是指心脏经过一段时间激动顺序改变之后重新恢复窦性节律时 ,仍“记忆”着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心电图表现持续T波倒置。目前认为它是心肌的一种生理特性 ,而非病理改变。现报告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电转复后电张调整性T波 2例。1 临床资料例 1,男 ,47岁 ,因持续心悸 3d入院 ,入院前在其他医院先后应用心律平静脉注射 ,总量 2 10mg ,无好转。既往健康。体检 :血压 12 0 / 70mmHg(1mmHg =0 .133kPa) ,神志清楚 ,心律齐 ,心率 16 0次·min-1,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双肺呼吸音清晰 ,体表心电图及食管和体表同步记录心电图示持…  相似文献   

15.
围产期心肌病,心电图示非特异性ST—T波变化,房室与室内传异阻滞临床屡有报道。但心电图示巨大T波电交替报道较少。病历摘要患者女,36岁。入院前三天顺产一死胎,旧法接生,产程中出血量约100ml。产后咳嗽、喘息,伴周  相似文献   

16.
门诊患者,女,33岁,自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上楼和体力活动时加重,无左肩背放射性痛,易感冒,睡眠状况一般。查体:心率68次/分,未闻及器质性杂音,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心界未扩大,BP16.3/10.9kPa,呼吸音正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见心肌酶谱增高。 心电图特征本图为V6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形态时间正常,不规律出现,P-P间距0.82s~0.96s,窦性心率70次/分。P-R间期0.16s,R-R间距逐渐延长,呈文氏现象,依次为0.82s、0.88s和0.94s,以 0.06s递…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室速终止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反复心悸多年、复发3 h入院.体检:Bp60/50mmHg.心界不大,心率20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患者入院时疑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且伴血压偏低故给新福林3 mg加5%葡萄糖20ml静注,心动过速终止后见有与心动过速时形态相同的频发室早,后经胸片、UCG、血糖、血脂、电解质及心肌酶学检查均无异常.临床诊断:特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18.
室性期前收缩(PVS)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现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的220例PVS做简要分析:1资料与分析2003年6月~2007年5月做DCG检查的门诊与住院患者220例,其中,男性140例,女性80例;年龄13~75岁。经详细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无创心功能检查及心肌酶学等实验室检查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假性deta波(PdW)时限在不同位置的室性期前收缩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97 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位置室性期前收缩PdW的时限。结果: ①起源部位分布:13例(占13.4%)起源于左心室心内膜,52 例(占53.6%)起源于右心室心内膜,27 例(占27.8%)起源于主动脉窦,5例(占5.1%)起源于心大静脉。②4组不同有效靶点室性期前收缩的PdW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心外膜(主动脉窦和心大静脉)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的PdW时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按照起源部位将室性期前收缩分为心内膜和心外膜起源,其PdW的时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通过比较PdW的时限,可以区分心内膜和心外膜以及主动脉窦和心大静脉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孝智  金振一 《吉林医学》2012,33(2):248-249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7例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资料,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心脏病组,统计分析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室、左室、双室病例数。结果:冠心病组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室,占34.5%,起源于双室,占20.0%,两者合计占54.5%。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大多来自右室,占82.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室性期前收缩与双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非心脏病者,非心脏病者右室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室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