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议泻白散     
泻白散始见于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原书记载:“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一直为临床采用,成为千古流传之名方。但历代医家对于该方疗效的评价、见解颇有分歧,本文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七味白术散最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藿香叶、木香、葛根七味药物组成 ,为健脾益气之方剂。《六科准绳》中本方主治“脾胃虚弱 ,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杂病心法》中本方“治消渴 ,不食而渴 ,胃虚无热 ,兼之泄泻”。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曰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四季脾旺而不受邪 ,若脾胃虚弱 ,脾之运化、胃之受纳腐熟功能不足 ,可导致许多病变。笔者运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儿科疾病 ,稍有心得 ,概括如下。1 脾虚泄泻泄泻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其中脾虚泄泻占有很大比例 ,尤其是 …  相似文献   

3.
紫雪丹集清热泻火、开窍熄风,芳香行气、咸寒通下于一方,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宋·阎孝忠在《阎氏小儿方论》中论及紫雪丹谓:“紫雪,治惊痫百病、烦热涎厥及伤寒、胃热发斑、一切热毒、喉痹肿痛。”可见,紫雪丹除用治“惊痫”、痰热惊厥而外,尚可用于发斑、喉痹肿痛等热毒之证,若配伍诸法,可用治诸多小儿病证。  相似文献   

4.
小方与大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据此,金人成无己总结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小方与大方的区别在哪里?《素问》即说药味少者为小,药味多者为大...  相似文献   

5.
<正>"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杂合以治小儿久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无湿不成泻,小儿脾常不足,故脾虚湿盛为小儿泄泻的基本病机,其日久不愈者,脾气更伤,运化维艰,进食稍多,易致积滞;脾虚则肝血失养,肝不藏魂,易致惊惕;久泻者又易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合污于大肠,中气易随而下陷,故久泻每多夹滞、夹惊、夹陷,单纯治脾难见速效,应注意兼症采用适宜的方法综合治之,以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在古医籍中有地黄丸方近20首,而流传最为广泛且沿用不衰的是宋代钱乙(仲阳)所撰《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一首。该方是钱仲阳从金匮肾气丸减桂、附而成,以为幼科补肾专药。《成方切用》说:“小儿行迟齿迟,脚软,囟开,阴虚发热诸病,皆属肾虚,而小儿稚阳纯气,无补阳之法,乃用此方,应手而效。”其方由六味药组成,《校注妇人良方》名之为六味丸,《正体类要》则名为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8.
牵正散出自宋·《杨氏家藏方》。功用为祛风、化痰、止痉。主治中风、口眼涡斜。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酒四味药组成。张秉成《成方便读》认为 :“此方治口眼涡斜无他证者 ,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青善走者 ,独入肝经 ,风气通于肝 ,为搜风之主药 ;白附之辛散 ,能治头面之风 ;僵蚕之清虚 ,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 ,用酒调服 ,以行其经 ,所为同气相求 ,衰之以属也。”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面瘫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举医案三则。例 1 :王×× ,男 ,2 1岁 ,主因左侧颜面麻木 ,口眼涡斜 3天来诊。查左侧额纹消失 ,左鼻…  相似文献   

9.
米壳一药,古来所述颇多,元朝朱震亨曰“今人虚劳咳,多用粟壳止劫……其治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故此药素有治病如神,杀人如剑之说。《本草纲目》第十九、廿三、廿九卷中亦有记载“米壳治谷气素壮之人的久咳、久嗽”和以米壳为君的疗咳、止泻之方剂。廿三卷中云“治咳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此之一戒令后人对米壳望而生畏,而“病根和后药”的观点又令后人徘徊于雷池之界,更何况小儿先天脾常不足,谷气素亏,临床诸多医家视米壳为儿科禁剂。王老师重米壳止咳、止泻之神效,又谨守《景岳全书·小儿则》倡导的“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  相似文献   

10.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危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北宋著名的儿科大家钱乙所传(宁人阎季忠整理)《小儿药证直诀》中以"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立法,指导临床仍有现实意义。现就《小儿药证直诀》中卷所载三则惊风病案分析于下,以探钱乙如何辨治惊风,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脉因证治,其中论述惊、疳、吐泻、痘疹之理法方药尤为详尽。其学术经验主要源于《内经》《小儿药证直诀》及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等历代医家,而发搐、五痫二证全部录自《小儿药证直诀》。虞抟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切脉,小儿“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结论]《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博采历代医家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在丹溪学派儿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陆上清老师经验方“小儿止泻灵”青海省中医院儿科(810000)张永霞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小儿脾常不足,或责于脾虚不运,或...  相似文献   

1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伤寒论》为伤寒误下之后,邪气弥漫、表里俱病、虚实互见的复杂症情而设。集大、小柴胡桂枝汤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于一方,对上、中、下三焦之余邪积热、肝郁、气滞、痰结所致之疾均有治疗作用,不失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之良方。近年来,笔者将其辨证化裁应用于精神神经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兹就临床所用归纳如下:1 癫痫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主要用于肝热痰浊型,其病机为风痰闭于脑窍,流窜经络。徐灵胎谓此方“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方函口诀》亦云:“此方为镇坠肝胆郁热之主药,故…  相似文献   

14.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15.
《薛氏医案》说:“人参但入肺经”。考诸家本草,如《本草衍义补遗》、《本草汇言》等,亦多谓其为肺脾二经之药。景岳《新方八略》,有“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之说。至赵养葵《医贯》,则断然云:“人参乃是脾经药,到不得肾经。”  相似文献   

16.
万全“五脏论治”治疗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万全在《密斋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论治总论》中,对小儿五脏性能特点,五脏病证,治法,方药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万全对小儿“五脏证治”的治疗思想:1.五脏性能特点“有余”、“不足”论:含肝有余,心有余,脾不足,肺不足,肾常虚五个方面2.五脏证治法则举隅;(1)肝无病,不可补泻;(2)倡心虚证急救良法;(3)治脾病宜“阴阳相济”。(4)肺病“膈消”宜清阳.5治肾病之“补”、“泻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金培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温病,治则历代温病学家,根据其临证心得,对温病之机理证治,各抒已见,皆有发挥。但对保津养阴之强调,则几无例外。“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在《温热论》、《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8.
胃痛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兰 《重庆医学》2005,34(12):1910-1911
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作者试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下。1历代医书关于饮食与胃痛的论述《素部·痹论》指出“饮食自信,肠胃乃伤”。汉代张仲景《全匮安略·腹满寒仙宿食痛脉证并治篇》云:“脉数而滑者实也,比有宿食下之愈”;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更进一步指出:“……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便邪气博于正气,邪正复出,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光密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理“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朱丹溪《丹溪法·卷四》明确指出:前人所谓,“…  相似文献   

19.
七味白术散,亦名“钱氏白术散”,系宋代儿科医学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治疗小儿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饭渴多饮的一个名方.方中人参、白求、云警、甘草、四君子补益脾气;葛根清冒热,生胃津,与白术相配,有健脾止泻,升举牌阳之功:木香醒脾,曹香化浊,与参术相伍,更添健脾止泻之力.全方健脾为主,以白水为君.此方配伍精当,活泼灵透,笔者多年用此方,稍加增损,用治脾虚所致多种疾病,皆获良效,现举凡例,报告如下:(-)头皮发麻高某某女38岁农民1976年4月6目主诉:头皮发麻,伴腹胀头昏半年.月经正常,带下…  相似文献   

20.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