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治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经颅脑CT检查确诊收治的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5例,其中有1例患者因脑分水岭合并多器官功能表竭而死亡。结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狭窄、体循环低血压以及心脏疾病,经系统治疗后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发病因素及临床治疗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21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病因素血流动力学变化148例68.83%,颈动脉血管异常115例52.09%,血液状态异常136例63.25%。经过积极的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治愈105例,显效60例,41例有效,9例无效。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率较高是脑梗死中重要的类型,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对容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血液状态异常等重要发病因素能够提前预见积极防控,以减少和防止脑分水岭梗死发生,在治疗中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积极应用高容稀释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0例中,基本痊愈45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5例,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MRI特征性改变做出诊断,临床以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为主,但应特别注意基础病因的治疗,如纠正低血压、治疗休克、补充血容量。对内科基础病因并有低血压或血灌注量不足起因者应考虑脑分水岭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2例经头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首先要注重病因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是脑低灌注与微栓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通过TCD及头CTA检查,尽早发现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以预防脑分水岭梗死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低分子右旋糖酐40氯化钠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1年内接收的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并随机抽选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排除标准:有其他重大疾病史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和观察组(50例,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40氯化钠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后均有一定好转,但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40氯化钠液联合依达拉奉有明显效果,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00例患者中主要的临床表现情况就是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和血液状态异常.通过治疗,本组患者治愈89例,显效43例,有效58例,无效10例,临床治疗有效率95%.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在诊断检查中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及早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吴然  贾敏  龚云  贺爱娟  刘颖 《贵州医药》2012,36(1):34-35
带状疱疹发病率较高,并发症多见,但并发脑炎者少见.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共诊治5例.现将5例带状疱疹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后遗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4(52~76)岁;有发病诱因者4例,其中熬夜失眠及劳累过度诱发者3例,受凉后诱发1例,无明显诱因者1例.原有基础疾病:其中合并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腔隙性梗死1例,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腔隙性梗死1例,5例患者均无严重肝肾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5例临床诊断为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皮质前型25例,皮质后型41例,皮质下型9例,每种类型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检查颈动脉狭窄和闭塞44例;发病时血压下降至120/90mmHg以下38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因有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微栓塞等,故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积极扩容升压,治疗动脉狭窄,抗血小板聚集等。  相似文献   

9.
李磊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11-11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60例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本组60例中,基本痊愈38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2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CWI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但只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低血压、低灌注、血管梗阻及血液黏度高等因素,便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分水岭梗死的有效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4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能够提高预后质量,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急性降血压治疗不当引起的脑分水岭梗死的特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降血压治疗不当引致的脑分水岭梗死病人血压降低幅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以及血浆渗透压变化特性与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影响。结果脑分水岭梗死与过度降血压和利尿以及脱水治疗引起血液浓缩和血浆渗透压增高等有关。结论急性过速降血压治疗容易引发脑分水岭梗死,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减少医源性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本院住院确诊42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基本治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结论:尽快作CT/MRI或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脑分水岭梗死(CWI)与脑血管狭窄类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同期收治的128例非脑分水岭梗死病患行头颅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并应用头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与脑血管造影DSA显示脑血管,统计分析影像结果。结果128例脑分水岭梗死病患与颈内动脉与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42例(32.8%),大脑中动脉狭窄78例(60.9%),大脑后动脉狭窄36例(28.1%),大脑基底动脉狭窄49例(38.3%),颈内动脉狭窄85例(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王昊  张晓玲  张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3):1676-1676
脑分水岭梗死(CWSI)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限局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根据临床表现、CT或MRI检查诊断的78例CWSI的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78例CWSI病例均为我院1998年6月~2003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46例,女32例。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65例经头颅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脑梗塞的患者行CTA或DSA检查颅内外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颅内外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达90.8%(59/65),在皮质前型病灶中47.3%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9/19),36.8%为大脑中动脉病变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浅谈脑分水岭梗死( CWI )的病因、治疗及愈后。方法回顾5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结果皮层前型11例,占21.1%,病灶在ACA和MCA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轻偏瘫、偏身痛觉减退、智能减退等症状。皮层后型14例,占26.9%,病灶在MCA和PCA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或腔隙型(直径在2 cm以下的小病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盲等症状。皮层下型27例,占51.9%,病灶在ACA、MCA、PCA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临床表现为轻偏瘫,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率较高,是脑梗死中的重要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头CT及MRI可确诊,并通过TCD、头颈CTA、DSA可明确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防止和减少脑分水岭梗死进一步加重,同时对容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血液状态异常等重要发病因素能够提前预见积极防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低灌注对分水岭脑梗死形成的影响,探讨低灌注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如何避免发生低灌注,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方法对12例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组织低灌注与分水岭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例低灌注性分水岭脑梗死均有明确病因和低灌注状态,10例合并有侧支循环障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占83.33%,临床表现与其他脑梗死无明显差异,头颅CT病灶分布符合分水岭区梗死特征。治愈7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持续低灌注合并有侧支循环障碍的患者容易发生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梗死部位均为分水岭区。预防和及时纠正低灌注对减少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冠心病类型,由于心功能严重受损及心肌梗死后出现心绞痛等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作者分析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新疆库车县人民医院内1科(心血管内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100例确诊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符合黎明等著[2]《内科护理学》中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精神障碍以及失访等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4~76岁,平均(61.5±5.7)岁;前壁梗死55例,下壁梗死24例,广泛前壁梗死18例,高侧壁梗死3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分级为Ⅱ级47例,Ⅲ级35例,Ⅳ级1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加味补中益气汤与西药用于脑分水岭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收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6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分水岭梗死,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与西药联合治疗,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脑分水岭梗死33例患者,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CA)检查,且行CTA/MRA检查28例(84.85%),颅内血管异常85%(28/33),血管异常发生比率非常高.在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的检出率上,CWI组亦显著高.结论 CWI的发生与颅内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密切相关,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所致血流动力学障碍是CWI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