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瑜  周联  王培训 《现代免疫学》2003,23(2):130-131,135
隐窝素是由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组小分子的抗菌肽 ,具有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 ,为小肠对抗微生物的感染提供第一线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为了探讨隐窝素在肠道粘膜表达的位置和特异性 ,采用了RT PCR的方法检测隐窝素mRNA在小肠与结肠中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 ,隐窝素mRNA在小肠各段均有表达 ,在结肠中则没有表达。该结果提示隐窝素mRNA在肠道粘膜表达的有位置特异性 ,并提示天然免疫分子隐窝素对保持肠道相对无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肠上皮淋巴细胞(iIEL)定位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间,与肠上皮细胞紧密接触并相互作用,介导黏膜局部免疫防御和维持肠黏膜组织稳定性。iIEL通过其细胞毒活性及所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及再生,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参粗提物对辐射导致急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诱导小鼠急性肠道损伤,检测小鼠辐射损伤后的生存时间。小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改变。BrdU掺入实验检测肠隐窝细胞增殖与再生;应用免疫荧光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细胞凋亡和DNA损伤;运用qRT-PCR检测肠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在X射线诱导小鼠急性肠道损伤模型中,人参粗提物(200 mg/kg)明显延长小鼠辐射损伤后的生存期(由6天延长至7天),并改善肠上皮组织病理状况。人参粗提物明显提高肠隐窝细胞损伤后增殖修复水平(再生隐窝数由17.1个增加到25.3个),抑制p53-PUMA介导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由1.2个下降到0.7个),减少DNA损伤累积,促进修复相关细胞因子、抑制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结论 人参粗提物对X射线诱导的小鼠急性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与抑制细胞凋亡、减少DNA损伤累积和调节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肠免疫组织对肠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粘膜免疫组织除了发挥免疫功能外,还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肠上皮细胞受损后的再生和修复.其中,在二者间起重要交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IFN-γ,此外IL-2和IL-4也对维持正常的粘膜免疫和肠上皮细胞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些细胞因子调节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之一通过上皮细胞表面受体激活JAKs激酶,随后激活包括转录蛋白STAT家族在内的各种不同的信号蛋白,从而表达细胞因子功能.  相似文献   

5.
国人回肠粘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我国正常人的回肠粘膜组织形态,我们利用纤维结肠镜活检81例正常人的回肠粘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了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宽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上皮间淋巴细胞与肠上皮细胞之比,杯状细胞与肠吸收上皮细胞之比及隐窝中核分裂细胞计数等。连续切片发现淋巴滤泡可分为三型即粘膜下型、粘膜型及二者的过渡型。  相似文献   

6.
实验结果提示硝喹对小肠的毒性是抑制隐窝细胞的分裂,破坏隐窝细胞而影响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而叶酸有加速DNA合成的功能,从而减轻肠粘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修复作用及机制,以及肠道干细胞在黏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6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正常对照(NC)组10只、SAP组25只和HGF组25只。酶耦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D哥L酸水平,肠系膜淋巴结、胰腺、肝脏、脾脏及肺组织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肠隐窝干细胞变化。结果SAP组血清D-乳酸值为(11.17±1.90)mg/L,较NC组(4.87±0.73)mg/L和HGF组(7.30±0.88)mg/L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8.20,P值均〈0.01)。胰腺、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肺脏细菌培养器官移位率SAP组(50%,40/80)高与NC组(14%,7/50)和HGF组(29%,29/100)(χ^2=7.427,χ^2=4.112,P值均〈0.01)。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数SAP组较NC组和HGF组明显下降(F=42.71,P值均〈0.05),HGF组与NC组比较则明显升高(P〈0.01)。SAP组小肠隐窝干细胞数(1.26±0.87)个,低于NC组(2.16±0.90)个和HGF组(2.50±0.9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4,P值均〈0.01)。结论HGF可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降低肠道通透性及肠道细菌移位率,减轻急性胰腺炎小鼠肠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作为一种新型肠上皮干细胞分离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大剂量5-氟尿嘧啶(5-FU)制备肠黏膜严重损伤小鼠模型,取出损伤的肠黏膜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体积大小不同的细胞群.HE染色观察各群细胞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检测各群细胞musashi-1(msi-1)的表达.结果 分离的大部分细胞位于50%和70%密度梯度的Percoll分离液体层,50%密度梯度分离液体层中的细胞符合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msi-1表达阳性率约为93%,RT-PCR显示该群细胞msi-1 mRNA表达较强.结论 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分离具有活性的肠上皮干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肠粘膜免疫组织除了发挥免疫功能外,还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肠上皮细胞受损后的再生和修复。其中,在二者间起重要交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IFN-γ,此外IL-2和IL-4也对维持正常的粘膜免疫和肠上皮细胞发挥重要调节作用。这些细胞因子调节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机制之一通过上皮细胞表面受体激活JAKs激酶,随后激活包括转录蛋白STAT家族在内的各种不同的信号蛋白,从而表达细胞因子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噬是细胞通过膜囊泡结构降解胞质内大分子物质和受损细胞器维持机体稳态的生物学过程。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过程中,自噬对于维持肠上皮细胞的存活起关键性作用。负调控自噬可导致肠道炎性反应和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心理应激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加剧肠道屏障损伤促进肠炎发展的机制, 为炎症性肠病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C57BL/6J小鼠建立慢性心理应激与肠炎共病模型, HE染色分析慢性心理应激对肠道病理损伤程度的影响, ELISA检测促炎因子表达水平, 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肠细胞超微结构及肠腔黏液层状态, 免疫荧光分析黏蛋白2的分泌及细胞增殖标记分子Ki67的表达情况, 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染色分析杯状细胞数量, Western blot检测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维持隐窝增殖的Wnt/β-catenin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及下游蛋白c-my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应激组糖水偏好降低、悬尾及游泳时间增加, 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水平增高(P均<0.05)。慢性心理应激加速肠炎小鼠体重下降和结肠缩短, 加剧病理损伤, 释放促炎因子, 肠上皮微绒毛消失增多、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更严重, 而对照组和应激组均无病理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 慢性心理应激加重小鼠肠屏障损伤且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肠屏障修复。...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SCFAs是一种羧酸,是一类对宿主免疫和能量状态具有多重影响的细菌代谢物。一元羧酸转运蛋白1(MCT1)和钠偶联的一元羧酸转运蛋白1(SMCT1)在肠上皮细胞吸收SCFAs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稳态失衡是IBD的重要发病机制,SCFAs可通过激活GPCRs或抑制HDACs途径在调节肠道免疫细胞、维持黏膜完整性、调控细胞因子、提供细胞能量等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SCFAs在IB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沉默信息调节子(SIRT)是一组保守的NAD+依赖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调控细胞的基因稳定、代谢、衰老和凋亡等过程。研究表明,SIRT对肠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通过参与调节炎性因子的释放、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变肠道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量等影响肠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胃动素(motilin, MTL)是分子量为2700的直链多肽, 具有生物活性; 因促进胃的运动而得名; 主要由分布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的粘膜隐窝的肠嗜铬细胞所产生.外周神经组织、大脑皮层、小脑和垂体也存在能分泌胃动素的细胞.鉴于癌组织中存在MTL分泌细胞(即M细胞), 本文对胃、肠、肝、肺、食道、乳腺癌血浆MTL和血清CEA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 在6种癌症患者中, 胃、肠、肝癌血浆MTL增高明显, 且与CEA水平呈一定相关性, 这对疗效、病程进展、复发或转移、预后判断提供了高灵敏指标.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肠道慢性、特异性及复发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与自身免疫失调密切相关。 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潜在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元分化能力的异质基质细胞群,具有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功能,在多种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充分验证。 背景: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尚无良好治疗方案。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梗死、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多项免疫相关疾病的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同时,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拥有独特优势,因此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逐渐成为目前的热点。 目的:总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现有研究,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安全性进行展望。 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治疗”及“mesenchymal stem cell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mechanisms,treatment”分别作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近20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62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组织迁移和多能性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不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肌梗死、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炎症性肠病中也拥有良好治疗表现,但目前用于临床的研究仍为少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仍面临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ORCID: 0000-0001-5595-8257(黄文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肠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及微生物的相互联系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和自我更新。肠黏膜屏障损伤易导致难以预测的严重疾病发生。细胞焦亡是一种由活化的半胱天冬酶切割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炎症细胞死亡形式,在急慢性疾病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病理生理状态下,细胞焦亡参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异常免疫调节,最终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发生。本文综述细胞焦亡在肠道感染、肠缺血再灌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中的最新调控机制,针对此类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是一群位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特殊细胞,其主要由CD8^+T淋巴细胞和少量CD4^+T淋巴细胞构成。因为CD4^+IEL数量较少,所以对CD4^+IEL的研究非常有限。肠道中多种细胞因子、肠道细菌、营养素能够调节CD4^+IEL增殖、分化与凋亡。肠道的特殊环境使CD8^+IEL和CD4^+IEL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另外,CD4^+IEL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以及细胞毒性功能,这些功能在维持肠道微环境平衡中起重要作用,CD4^+IEL的数量异常及功能缺失均可导致肠道黏膜稳态被破坏。该类细胞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慢性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失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认识该群细胞提供了切入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阐述肠道靶学说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DNA凝胶电泳、电镜、光镜以及流式细胞仪分析(FACS)等方法测定了大鼠缺血缺氧后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1)动物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用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kPa,分别在休克2h、3h、5h活杀动物.(2)光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3%戊二醛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光镜观察.(3)电镜动物活杀后立即取回盲部小肠5cm,10%甲醛固定.脱水后石腊包埋,切片厚度为2μm,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4)细胞DNA凝胶电泳按戴纪纲等方法分离肠上皮细胞,提取DNA,肠上皮细胞悬液经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数调至1×109/L,加annexmv-FITC和碘化丙啶(PI)避光反应10min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流组细胞凋亡主要发生于肠上皮细胞,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DNAladder呈明显的梯型条带;FACS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多,其最大凋亡率(MAR)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与DNAladder结果一致.而对照组未发现附着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细胞.讨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小肠细胞凋亡特征是凋亡细胞主要发生于上皮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以休克3h后最为明显,最先分布于绒毛顶端,逐步扩散至绒毛中下部,固有层和隐窝也有部分凋亡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小肠细胞凋亡出现在休克后早期,说明凋亡过程可能与缺血缺氧和氧自由基有关.严重创伤休克后,大量过度的粘膜细胞凋亡,必然导致粘膜屏障的损伤,导致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进一步研究失血性休克后小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及药物防治,无疑对临床救治肠源性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论失血性休克可诱导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理可能与缺血缺氧及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35只雄性Wistar大鼠,手术建成短肠大鼠全肠外营养模型,分为饮食、常规全肠外营养、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和正常组,持续8天脉输液或喂养后,采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残留小肠,胃和结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提示: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残留小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及肠壁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洛组相关指标,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35只雄性Wistar大鼠,手术建成短肠大鼠全肠外营养模型,分为饮食、常规全肠外营养、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和正常组,持续8天静脉输液或喂养后,采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残留小肠、胃和结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提示: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残留小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及肠壁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的各组相关指标,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透射电镜观察: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明显高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并且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胃和结肠粘膜和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胃的相关指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研究证明:含2%谷氨酰胺的静脉营养液可防止短肠大鼠残留小肠|胃和结肠粘膜的萎缩,饮食刺激是胃肠道粘膜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