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棒、PEEK棒固定对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枕骨(occipital bone,Oc)~颈椎C4节段进行测试,模拟以下手术及固定状态:①完整状态;②损伤状态: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③坚强固定:寰枢椎均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直径3.5 mm钛棒连接;④PEEK棒:直径3.5 mm的PEEK棒连接;⑤细棒:直径2.0 mm钛棒连接。采用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的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本运动,分析寰枢椎之间角度运动范围和中性区。结果采用直径3.5 mm的钛棒,2.0 mm的细棒以及3.5 mm的PEEK棒固定后,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P<0.05)。直径3.5 mm和2.0 mm的棒固定后的运动范围,在各个方向上无显著性差异。PEEK棒固定的运动范围仅在侧弯方向上大于坚强固定(P=0.005),其他方向无显著性差异。3种固定方式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均显著减小了固定节段的中性区(P<0.05)。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寰枢关节采用直径2.0 mm的细棒固定,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采用直径3.5 mm的PEEK棒固定,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与坚强固定的稳定性相当,在侧弯方向上弱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2.
背景: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方法,横连接在内固定系统抗旋转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横连安装不便、影响植骨床和脊髓损伤可能等缺点,但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钉尾横连的生物力学性能尚不清楚。目的:测试不同安装模式的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最佳安装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具新鲜人体枕颈标本作为完整组(A组),在完整组基础上建立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寰枢椎失稳模型(B组),在失稳组基础上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C组),在C组上依次安装不同模式新型寰椎钉尾横连,其中包括上水平横连(两寰椎螺钉钉尾)为D组,下水平横连(两枢椎螺钉钉尾)为E组,斜形横连(左上右下为F组,左下右上为G组),交叉横连为H组。在三维运动机上将标本模型按顺序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测试,获取各个内固定状态下的寰枢椎活动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各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1)在6种工况下,A、C、D、E、F、G、H组寰枢椎活动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后路二种内固定技术的三维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与枢椎椎弓根螺钉联合寰椎椎板钩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新鲜颈椎标本6例,损伤齿突基底部,建立寰枢椎失稳模型,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先测量失稳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再在失稳模型上对每具标本进行两种内固定: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系统,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钩内固定系统,测量二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比较两种状态下的寰枢椎稳定状况。结果: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的钉棒内固定与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无显著性差异,左右旋转C1椎弓根螺钉组优于C1椎板钩组。结论:两种寰枢固定方法:C1椎弓根螺钉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在抗左右旋转方面较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优越,临床上应优先选择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方法,当C1椎弓根过于细小时可选用C1椎板钩 C2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方法 8具较新鲜的成人枕颈标本(C0~4),随机分成4组:①完整状态组(A组)、②寰枢椎不稳状态组(B组)、③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C组)和④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D组)。测量在1.50 Nm的力矩下,寰枢关节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OM)及稳定性指数(S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组与A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的各方向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与B组和D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稳定性指数(S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屈伸、侧屈和旋转的Sf值最接近完整状态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上有独特优势,既可维持寰枢椎的活动性,又可达到坚强固定的稳定性,为寰枢椎后路固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4月共2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Apofix系统内固定。结果 经6~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局部症状及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对寰枢椎结构形态学、应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日趋深入,寰枢椎不稳的发生机制以及诊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寰枢椎不稳定性疾病的有效内固定治疗开展相对较晚,为此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的:比较寰枢椎后路内固定修复中几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评价其各自的稳定性。 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关于不同后路内固定方式修复寰枢椎不稳定的对比性生物力学评价及其初步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正常人体的寰枢椎复合体、寰枢椎不稳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的测量等相关研究成果作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案在正常枕寰枢三维运动下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选择内固定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结果与结论:寰枢椎后路固定包括Gallie钢丝固定、Brooks固定、Apofix和Halifax固定椎板钩内固定、经关节螺钉内固定以及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等。Gallie技术有利于前方半脱位的复位,但力学稳定性较差。Brooks技术有很强的旋转和牵张力。Apofix和Halifix椎板钩装置提供更强的抗旋转与抗前移强度,力学上较Gallie技术稳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生物力学优于钢丝技术和Halifax,避免了枕颈融合固定,对于安装技术有较高要求。在选择内固定时, 既要注意应能提供即刻的颈椎稳定,以保护脊髓功能,又要尽可能保留上颈段的功能,达到枕骨、寰椎、枢椎间的解剖复位和维持,应根据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直视下椎弓根钉固定并行自体骼骨植骨融合.结果 15例60枚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7.5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具有置钉相对安全、准确、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8.
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Vertex万向螺钉系统在寰枢椎后路固定中的作用及价值。使用Vertex万向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定,寰椎进钉点在寰椎后弓上,寰椎中线外侧,距正中矢状线18~20mm,距寰椎后弓下缘2.0mm,进钉时向内倾斜10°,向头侧倾斜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应在直视下平行枢椎峡部内侧缘及上面的平面进入。寰枢螺钉之间使用钛棒连接固定。结果表明置钉顺利,无并发症,所有病例获随访,平均9个月,寰枢椎复位固定良好。JOA评分法术前平均9.6分,术后平均15.9分。研究结果表明Vertex万向螺钉系统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并适用于年幼患者的固定。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寰枢椎稳者行后路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11例随访3个月-6年,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骨性融合。1例出现寰椎后弓骨折,但复位没有丢失,最终在术后5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可使寰枢复合体获得即刻三维稳定,为骨性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对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如果寰枢椎后弓完整,寰枢椎钩钢板内固定术一种新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经后路手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几处方法进行回顾总结,评价APOFIX椎板钩内固定并后路.融合术的效果。方法:对25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手术,包括齿突骨折20例,横韧带断裂5例,其中Gallie钢丝并后路融合术12例,Brooks钢丝并后路融合术9例,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4例,结果: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全部行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部分行MRI,有性融合分别为Gallie法10例(83%),Brooks法8例(89%),APOFIX法4例(100%),结论:APOFIX椎板钩并后路融合术操作简便,稳定,效果好,并发症少且不影响MRI成像而有利随访,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委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一年半 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 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 寰枢椎钩操作 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寰枢椎改良MAGERL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寰枢椎后路改良Magerl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对寰枢椎行Magerl术及改良Magerl术固定,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的稳定性最好,改良Magerl术仍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结论: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是保证寰枢段稳定性的最佳术式,当不适合施行标准Magerl术式时,改良Magerl术可作为维持寰枢段稳定性的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可吸收镁合金螺钉应用于寰枢椎脱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WE43型镁合金,设计4种不同螺纹形式(三角形、矩形、梯形、锯齿形)镁合金螺钉,对螺钉-聚氨酯试验块模型、寰枢椎固定系统模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模型上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结果 按照ASTM F543标准对镁合金螺钉进行拔出力仿真分析,三角形、矩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试研究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上颈椎新鲜尸体标本8例依次参加4组试验,正常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组、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差异标准置于0.05。结果: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固定组与德国蛇牌SSE挂钩固定组屈伸稳定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侧弯稳定性(1.45±0.25)°不及德国蛇牌SSE挂钩(0.79±0.15)°,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旋转稳定性(5.08±0.68)°优于德国蛇牌SSE挂钩(8.01±1.21)°。侧弯和旋转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形态记忆合金颈椎夹钩组具有与德国蛇牌SSE挂钩相当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几种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比较单用或联合应用几种常见寰枢椎后路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方法:7例寰枢椎复合体标本,在力学试验机上,分别测量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Ma-gerl+Gallie法钢丝固定、Magerl+Brooks法钢丝固定、以及单纯Gallie、Brooks钢丝固定和Halifax椎板夹固定等在扭转5°时所需的扭转力矩.结果:Magerl的扭转力矩为6.59±1.34Nm,大于其它单一后路固定技术(P<0.01),但小于联合Brooks钢丝固定(P<0.01),与联合Gallie钢丝固定间无显著性差异.Gallie钢丝固定的扭转力矩最小。结论:Magerl较其它常见的后路固定术在抗扭转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联合Gallie钢丝固定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寰枢椎的临床解剖及其不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寰枢椎的临床解剖及其不稳的研究进展孙俊①②综述徐达传①朱青安①审校寰枢椎在整个脊柱中结构最为复杂和特殊,寰椎无椎体,两者间无椎间盘,关节和韧带是其主要连结结构,对维持寰枢椎稳定有重要作用。任何原因所致的寰枢椎和韧带损伤,均可引起寰枢椎不稳,若处理不及...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寰枢椎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其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复杂,因此选择正确的内固定技术对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综述寰枢椎损伤的解剖学基础及内固定治疗技术的进展,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 pubmed)中1974/2010已发表的关于寰枢椎解剖及其内固定技术的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寰枢椎;解剖学;内固定”或“atlantoaxial; anatomy; interal fix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寰枢椎解剖学及内固定技术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1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目前寰枢椎内固定技术繁多,应根据患处解剖特点、各种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医生的操作能力,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通过椎板间植骨促进融合,但针对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复杂寰枢椎脱位的研究报道相对匮乏。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入组的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行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术治疗,术中应用专利器械松解寰枢侧块关节,应用后路螺钉复位固定并在侧块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0±5.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颈椎MRI观察上颈椎减压情况,复查X射线片及CT观察上颈椎复位情况以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评估侧块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估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评估寰枢椎复位及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X射线片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两种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basilar invagination with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BI-AAD)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 基于BI-AAD患者枕颈CT数据和临床手术方案,建立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后路枕骨板+C2椎弓根螺钉(Cage+C2PS+OP)和Cage+C1侧块螺钉+C2PS(Cage+C1LMS+C2PS)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运动工况下寰枢关节稳定性、C2终板和植入器械应力分布特征。结果 与Cage+C1LMS+C2PS模型相比,Cage+C2PS+OP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活动度分别降低了5.26%、33.33%、43.75%、-5.56%,钉棒系统应力峰值分别降低了47.81%、60.90%、48.45%、39.14%。两种内固定方式下C2终板和融合器应力均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与椎体接触处和螺钉尾部都承受较大的载荷。结论 两种内固定方法都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但Cage+C1LMS+C2PS中钉棒系统应力集中较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