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优化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以提高麦迪霉素A1产量.方法 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评价发酵培养基的8个成分对麦迪霉素A1的影响.然后用最速上升实验确定重要成分在中心复合设计中的取值变化范围.最后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方法优化了重要成分的浓度.结果 葡萄糖和鱼粉对麦迪霉素A1影响最大(P<0.05),是重要成分,其优化浓度分别为20.15g/L和1.80g/L.发酵培养基优化后麦迪霉素A1效价达到1410.16μg/mL,比优化前的A1效价1021.10μg/mL提高了38.1%.结论 数理统计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方法成功地用于了生米卡链霉菌基因工程菌W-08发酵培养基优化.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有效且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林肯链霉菌发酵培养基。方法 采用24孔板,对现有的两种发酵培养基中各因素进行考察,筛选出较优发酵培养基;在此发酵培养基基础上,采用L25(56)正交设计方法,对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豆饼粉、硫酸铵、玉米浆和磷酸氢二钾这6个可能影响林可霉素发酵水平的因素进行效应评价。结果 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g/L):可溶性淀粉30,葡萄糖105,豆饼粉22.5,玉米浆1,氯化钠2.25,碳酸钙6,硫酸铵2.65,硝酸钾1,磷酸氢二钾0.5。结论 对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进行孔板发酵验证,林可霉素的平均发酵产量达到2288μg/mL,比未优化组提高了42.03%。  相似文献   

3.
采用SDS-苯酚法提取生米卡链霉菌DNA,同时以SDS处理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得到游离DNA。将提取DNA及游离DNA转化北里链霉菌原生质体,得到10~(-2)的转化率。转化子经发酵得柱晶白霉素,其产量比亲本高5.2倍,同时发现组份亦有所变化,A_5组份从9.1%提高到36.7%。  相似文献   

4.
生米卡链霉菌和北里链霉菌用42%PEG4000做助融剂进行多配对原生质体种间融合,融合率为10~(-2)。同时,进行了UV灭活亲株的种间融合,融合率也为10~(-2)。采用液体培养基再生,表观融合率达10~(-1)。随机挑选形态各异的一定数量的融合子作产物分析,发现它们产生柱晶白霉素,总效价比直接亲本高5.9倍,比间接亲本高27%。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表明A_5组份从9.1%提高到43.4%。  相似文献   

5.
运用统计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优化阿维链霉菌XJ-8-115产多拉菌素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PBD)评价了8种原料组分对多拉菌素生产的影响,再采用最陡爬坡法确定培养基组成的最佳区域,最后以3因素5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CCD)为基础,利用响应面法(RSM)获得多拉菌素最大发酵产量的培养基最佳配比。结果表明:8种原料组分中,干酵母粉、MgSO4和NH4Cl对结果有极显著影响。响应面试验得到到最佳培养基为:75g玉米淀粉,18g干酵母粉,1.35g KCl,0.16g MgSO4,1.8g K2HPO4·3H2O,0.012g FeSO4·7H2O,0.045g Na2Mo4·2H2O,0.09g NH4Cl,0.005g CoCl2·6H2O和2g CaCO3。通过该培养基发酵获得的最大多拉菌素产量为103.54g/mL,与原培养基相比,产量提高了1.80倍,为36.93g/mL,与RSM预测值差异仅为2.22%。  相似文献   

6.
生米卡链霉菌的菌种选育和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mycarofaciens)0281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处理和理性化筛选,选出了麦白霉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25%的高产变株,并考察了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对变株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米卡链霉菌的耐前体变株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生米卡链霉菌的发酵水平和有效组分A1含量。方法出发菌株109S通过紫外线、亚硝基胍的组合诱变处理后筛选高产前体抗性突变株,并考察高产变株的发酵周期、最适补加前体的时间和剂量。结果和结论共筛选了368个抗性突变株,得到一株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3%、A1组分提高16%的高产变株B64-5,连续传4代生产能力基本不变,较稳定;确定了变株发酵周期为52 h,发酵最佳补加前体时间为0 h,最佳补加剂量为0.3 g.L-1。  相似文献   

8.
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电融合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融合新技术可提高生米卡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频率,并且在原生质体稳定液中加入2.5mol/L的MgCl_2,比使用PEG助融方法的融合频率高10倍。经过UV灭活高产菌株和另一脯氨酸缺陷型菌株的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其融合子的抗生素产量变异幅度大,发酵产物的各组份比例改变,经过选择获得了一新的高产菌株,麦迪霉素产量提高77%,其有效组份A_1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9.
用碱性裂解法从麦迪霉素产生菌(Str.mycarofaciens)10204中分离到质粒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电镜观察得到证实,分子量为11.5kb(7.6×10~6道尔顿),名为pSMVI。该质粒经酶切分析表明具有4个Bam HI位点和1个EcoRI位点,用质粒消除和转化实验,说明该质粒与麦迪霉素产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高拷贝启动子探针质粒pIJ486为载体,变青链霉菌(S.lividans)TK24为受体,克隆并表达了生米卡链霉菌(S.mycarofaciens)的启动子,得到了对新霉素抗性不同的5个转化子。其中对新霉素有高抗性的转化子中重组质粒pIJM2的插入片段约为2kb,将 pIJM2转化生米卡链霉菌SM90919原生质体,得到新的转化子SM9pM201和SM9pM205,从SM9pM205菌株中分离到的质粒要比pIJ486和pIJM2小,约3.5kb。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提高葫芦素B葡萄糖苷(CuBg)生物转化为葫芦素B(CuB)的得率。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W-2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初始pH和培养时间。结果:200 g·L-1的马铃薯煮沸后汁液中,加入30 g·L-1的蔗糖、14 g·L-1的大豆粉,调节pH为7.5,作为产酶培养基,接种链霉菌RW-2孢子液后,于30℃、180 r·min-1条件下培养4 d,除去菌体的粗酶液转化甜瓜蒂提取物,CuBg转化为CuB的得率最高,达到69.1%。结论:在马铃薯汁中仅加入蔗糖和大豆粉作为链霉菌RW-2产β-葡萄糖苷酶的培养基,具有组分少,配制方法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链霉菌每个菌种都有自己的生理代谢特征,同一菌种经过不同的处理获得的突变株由于遗传物质突变,其生理代谢也发生了变化,生米卡链霉菌的几种不同来源的菌株不仅产生麦迪霉素的效价有差异,而且菌体的生理特征、菌体蛋白及胞外酶也发生了改变,并且对外界加入的诱导物质也存在不同的反应.这表明经过不同的诱变处理后,菌株遗传调控改变引起生理代谢变化,导致麦迪霉素发酵效价各异.  相似文献   

13.
诺加霉素是由黑胡桃链霉菌Streptomyces nogalater产生的结构复杂的蒽环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该文对实验室保藏的Streptomyces nogalater ATCC 27451进行菌种选育,得到了一株发酵效价高,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通过摇瓶培养,从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两方面进行发酵工艺的优化。培养基方面,从单一碳源,单一氮源的最佳种类和组合的筛选,到前体氨基酸以及油的添加进行尝试;培养条件方面,考察了温度,pH,装量,放瓶时间等因素,最终获得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与出发初始菌株和初始培养条件相比,从最初的发酵产量0.048 g/L提高到了0.312 g/L,最终发酵单位提高了6.5倍。这些工作为我们以后大规模的发酵诺加霉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活跃链霉菌36#摇瓶发酵合成那西肽的固体斜面培养条件的最佳工艺.方法 利用单因素与正交试验对固体斜面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得到合成那西肽的活跃链霉菌36#的固体斜面最优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7.8,培养温度为37℃,培养时间为3d,冷藏时间为0~3周,那西肽产量可达936mg/L.与原工艺相比较,那西肽的产量增加了13.8%.结论 通过活跃链霉菌固体斜面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以提高活跃链霉菌摇瓶发酵合成那西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高产菌株,通过诱发突变.使产量性状向着高产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抗生素工业生产的产量.金霉素链霉菌生产菌株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 S_2经过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及秋水仙碱的诱变作用,得到了83-2-106新菌株.新菌株与亲株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发现:新菌株在摇瓶中的生产能力比亲株稳定提高10%;对无机磷及空气的需要与亲株明显不同;通过传代试验证明,其生产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稀有放线菌,对其产生的抗生素进行评价,以期发现新型农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高温烘烤法对土壤中稀有放线菌进行富集,采用改良的HV培养基进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编号为TJ430的菌株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细胞化学组分分析法、生理生化及酶学特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和DNA杂交法进行鉴定.菌株TJ430产生的抗生素水溶液在温室内进行生物防效试验.结果 共计分离获得570株稀有放线菌,其中TJ430表现出优良的广谱抗真菌活性.鉴定表明T J430是一株卡伍尔链霉菌.生物防效试验结果表明,TJ430产生的抗生素水溶液对番茄晚疫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黄瓜菌核病及黄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100%、79.36%,98.11%和75.79%.结论 菌株TJ430产生的抗生素具有宽泛的抗菌谱和良好的抗菌活性,具备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赖滨霞 《海峡药学》2014,(8):133-134
以卡那链霉菌株KA01为出发菌株,酶法制备原生质体,在含有高浓度的卡那霉素的培养基再生或经UV诱变处理后再生,从再生菌落中分离突变菌株。从中获得一高产突变株KA02,其摇瓶相对效价比出发株提高18%,大罐生产水平提高8%。  相似文献   

18.
劳伦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劳伦链霉菌 (S.laurentii) ATCC312 5 5是含硫多肽类抗生素硫链丝菌肽 (Tsn)的产生菌。为提高Tsn产量 ,本研究采用 UV和 NTG对劳伦链霉菌野生型进行诱变 ,筛选抗 Cu2 、抗氯霉素或磷霉素超敏的菌株 ,经平皿初筛 ,摇瓶复筛 ,获得两株生产能力高于母株的菌株 ,即 UFOM30 2、UCL30 10。其 Tsn产量较野生菌株提高 5 8%和 38%。又经种龄、接种量、通风量、补料等发酵条件的探索 ,突变株 UFOM30 2最终 Tsn的产量可达 190 0 μg/ ml左右 ,比野生型活力提高一倍 ,达到工业生产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白色链霉菌SL—F2—110为产生菌,着重从菌种选育和补料工艺两方面研究提高白色链霉菌的盐霉素产量。结果表明,①氯化锂前处理与紫外线复合处理后筛选出的突变株盐霉索发酵产量有很大提高;②在基础培养基中减少豆油加量,采用中间补豆油控制,发酵水平与没有补料的相比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S.hygroscopicus FIM-38-24菌株产子囊霉素发酵条件.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培养基组成,探讨摇瓶发酵的主要影响因子初始pH值、装液量、转速等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 确定了适宜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参数:糊精4.5%,葡萄糖1.0%,黄豆粉3.0%,玉米浆粉0.5%,氯化钠0.2%,磷酸氢二钾0.1%,精氨酸0.25%,碳酸钙0.05%,莽草酸0.2%,初始pH 6.5,装液量60mL/500mL,种子菌龄59h,接种量10%,摇床转速250r·min-1,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5d.优化后的发酵水平较原生产工艺提高50%以上.结论 子囊霉素的优化发酵工艺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