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经胰管括约肌预切开术(trans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TPS)应用于导丝进入胰管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困难插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1 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室行ERCP诊疗的胆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排除在常规选择性胆管插管技术尝试5 min内即成功进入胆管者,共纳入154例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患者。将导丝首次进入胰管且插管时间5~<10 min时即行TPS的患者设为早期TPS组(n=62例),而将导丝反复进入胰管(≥2次)或插管时间≥10 min时才实施TPS的患者设为延迟TPS组(n=92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插管时间、手术时间、插管成功率、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早期TPS组和延迟TPS组的性别、年龄、ERCP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TPS组的插管时间[12.0(10.0,15.0)min 比 21.0(16.0,27.0)min,Z=8.262,P<0.001]、手术时间[29.0(25.0,34.0)min 比 50.5(41.0,67.8)min,Z=9.097,P<0.001]显著短于延迟TPS组,两组胰管支架留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62)比16.3%(15/92),χ2=1.381,P=0.240]。早期TPS组的插管成功率[100.0%(62/62) 比 88.0%(81/92),χ2 =6.282,P=0.012]显著高于延迟TPS组,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0.0%(0/62)比16.3%(15/92),χ2=11.200,P=0.001]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37.1%(23/62)比59.8%(55/92),χ2=7.626,P=0.006]显著低于延迟TPS组,两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1.0%(13/62)比31.5%(29/92),χ2=2.080,P=0.149]以及术中出血发生率[21.0%(13/62)比30.4%(28/92),χ2=1.699,P=0.1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穿孔和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 在导丝误入胰管的ERCP困难插管中,早期实施TPS可以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并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胰管支架联合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困难插管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的预防作用。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行ERCP治疗的胆道疾病患者术前30 min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 将术中发生困难胆管插管的患者(n=204)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数表将患者分为两组, 联合组术中置入胰管支架(n=104), 吲哚美辛组不置入支架(n=100)。比较两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PEP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21.2%(22/104)比34.0%(34/100), χ2=4.22, P=0.040]及PEP发生率[14.4%(15/104)比32.0%(32/100), χ2=8.88, P=0.003]均明显低于吲哚美辛组, 但两组重症PEP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104)比1.0%(1/100), χ2=0.001, P=0.978]。结论与单用吲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经内镜胆管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精准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2年8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影像学评估高度怀疑为肝门部胆管癌而行ERBD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术前行三维胆道重建(重建组),22例患者术前未行三维胆道重建(非重建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透视时长、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和短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再干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RBD。重建组手术时长[35.00(25.00,57.50)min]明显低于非重建组[60.00(33.75,60.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1,P=0.024)。两组透视时长[10.00(5.00,12.00)min比10.55(9.50,17.5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2,P=0.121)。两组患者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重建组临床成功率高于非重建组[70.0%(14/20)比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9,P=0.01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4/20)比22.7%(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P=0.708)。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重建组中位生存时间为3.91个月,非重建组为2.78个月。术后2周内重建组无ERCP再干预,而非重建组4例(18.2%)因胆管炎及术后胰腺炎进行了6次ERCP干预。2周至3个月内重建组2例(10.0%)因胆管炎进行了4次ERCP干预,非重建组2例(9.1%)因胆管炎进行了3次ERCP干预。重建组与非重建组在近期(χ2=2.183,P=0.140)及短期ERCP再干预率(χ2=0.000,P=1.00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可视化胆道重建技术通过术前精准规划,可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预引流肝体积的测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多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multi?tunnel dissection,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食管全周浅表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治疗的79例病变长度>8 cm的食管全周浅表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改良ESMTD组(32例)和外科手术组(4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ESMTD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χ2=0.000,P=1.000),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6.9%(31/32)和97.9%(46/47)(χ2=0.000,P=1.000);改良ESMT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50.5±17.2)min比(185.8±15.2)min,t=9.527,P<0.001],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3.1%(1/32)比10.6%(5/47),χ2=0.648,P=0.421]、迟发性穿孔[3.1%(1/32)比4.3%(2/47),χ2=0.000,P=1.000]发生率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反应蛋白[(64.3±6.9)mg/L比(89.2±7.4)mg/L,t=15.634,P<0.001]、中性粒细胞水平[(10.1±1.4)×109/L比(13.1±1.2)×109/L,t=15.083,P<0.001]低于外科手术组。改良ESMTD组住院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9.2±1.2)d比(11.5±1.2)d,t=8.363,P<0.001],医疗费用少于外科手术组[(3.2±0.3)万元比(5.9±0.6)万元,t=26.384,P<0.001]。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改良ESMTD治疗轴向长度>8 cm的全周食管浅表癌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保留了食管的完整性,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人经口胆道镜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同台诊治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可疑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根据诊治过程最终纳入69例,分为常规分次组(n=34):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细胞刷或单人经口胆道镜检查取得活检组织,待获得阳性病理结果再次行ERCP+RFA;同台诊治组(n=35):行ERCP经单人经口胆道镜检查胆道并对病灶行直视下活检,对术中快速病理结果确定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同台行RFA。对比两组操作成功率、术后胆红素恢复情况、ERCP次数、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操作成功率100.0%(69/69)。分次组和同台组总胆红素术后下降50%及以上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94%(18/34)比57.14%(20/35),χ2=0.27,P=0.604]。分次组ERCP次数明显多于同台组[(2.59±0.50)次/人比(1.00±0.00)次/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02)。分次组和同台组术后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65%(23/34)比65.71%(23/35),χ2=2.83 ,P=0.626]。分次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同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41±9.13) d比(7.91±3.48) d,t=5.32,P=0.001]。分次组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同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 127.88±3 763.77)元比(23 980.69±4 767.15)元,t=6.61,P=0.001]。结论 单人经口胆道镜直视下诊断+活检联合RFA同台诊治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可减少ERCP次数,并且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具有较高成本-效益比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水平段主乳头(horizontal duodenal papilla, 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率、胆胰疾病谱及胆胰管形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因可疑胆胰疾病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的患者,根据主乳头位置分为HDP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合并胆胰疾病的情况,测量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夹角、肝外胆管长度以及胆总管成角并比较。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且不满足排除标准的MRCP病例1 009例,HDP的发生率为3.1%(31/1 009),未发现其他异位乳头情况。与常规组相比,HDP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占比[9.7%(3/31)比0.8%(8/978),P=0.004]及胆胰管合流异常占比[6.5%(2/31)比0.9%(9/978),P=0.042]显著升高,胆囊癌的占比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31)比1.4%(14/978),P=0.084]。HDP患者肝外胆管中位长度更长(8.6 cm比7.2 cm,Z=-5.48,P<0.001),胆总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86.6°比38.3°,Z=-7.63,P<0.001)、胆总管-胰管中位夹角(18.0°比40.8°,Z=-5.54,P<0.001)和胰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102.0°比77.3°,Z=-5.68,P<0.001)明显有别于常规组。结论 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并非罕见。HDP可能与先天性胆胰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相关,与胆囊癌的关系值得更大样本的探索。HDP人群的肝外胆管长度及角度有别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胆道全覆膜金属支架及塑料支架置入治疗远端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2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ERCP下全覆膜金属支架(WallFlex)置入和40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操作成功率、临床成功率、通畅时间、堵塞率、再干预次数、总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ERCP 操作成功率两组均为100.0%(92/92),金属支架组和塑料支架组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4.2%(49/52)和75.0%(30/40)(χ2 =6.89,P<0.01)。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个月比7.2个月, χ2=0.25,P>0.05)。金属支架组中位通畅时间较塑料支架组明显延长(182.0 d 比 84.0 d,P<0.01)。两组胰腺炎(χ2 =0.2,P>0.05)及胆管炎发生率(χ2 =0.2,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金属支架组发生堵塞的概率要明显少于塑料支架组 [7.8%(4/51)比 25.0%(10/40), χ2 =5.25,P<0.05],在再次干预次数方面,金属支架组要明显少于塑料支架组(0.06 次比 0.38次,t=2.91,P<0.01)。塑料支架组和金属支架组在总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956.1元比 44 851.5元,t=1.84,P=0.07)。结论ERCP下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对于不可切除的远端胆道恶性梗阻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在通畅时间及再次干预次数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塑料支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容量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分次服用时间对儿童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影响,以寻求优化的服药方案。 方法 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麻醉下结肠镜检查的3~18岁患儿,先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后使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分组,其中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入院患儿纳入对照组(n=64),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的入院患儿纳入干预组(n=97)。对照组肠道准备采用术前二日19∶00和术前一日19∶00的分次服药方式,干预组采用术前一日19∶00和术日4∶30的分次服药方式,先后两次服药剂量同,总剂量依据患儿年龄确定。主要观察肠道清洁度和术中是否需要灌肠,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服药依从性、接受度和耐受度,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统一为α=0.05。 结果 2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适应证构成及服药依从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肠道清洁合格率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3.8%(91/97)比42.2%(2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02,P=0.000);术中灌肠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5%(17/97)比96.9%(6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145,P=0.000)。服药接受度方面,干预组易接受率高于对照组[51.5%(50/97)比39.1%(25/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643)。服药耐受度方面,干预组服药后无症状率高于对照组[36.1%(35/97)比14.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2,P=0.007);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1/97)比6.3%(4/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90,P=0.082);呕吐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9.9%(29/97)比29.7%(19/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1.000);腹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8%(25/97)比43.8%(2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3,P=0.025);肛门不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7.2%(7/97)比6.3%(4/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1.000)。 结论 对于儿童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术前一日19∶00和术日4∶30的分次服药方案,其肠道准备效果优于术前二日19∶00和术前一日19∶00的分次服药方案,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服药后腹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AOS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在75岁及以上的患者设为老年组(n=49),75岁以下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6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基础疾病伴随情况、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老年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82.6±5.1)岁比 (64.6±4.5)岁,t=19.98, P<0.001]、白蛋白水平[(29.1±5.9)g/L 比 (34.6±8.8)g/L,t=-3.94,P<0.001]、ASA分级(χ²=8.37,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伴随更多的基础疾病,尤其在高血压[57.1%(28/49)比34.9%(22/63),χ²=5.51,P=0.019]、冠心病[(55.1%(27/49)比27.0%(17/63),χ²=9.14,P=0.00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方面[24.5%(12/49) 比6.3%(4/63),χ²=7.4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老年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31.4±8.1)min 比 (30.4±8.0)min,t=-0.61,P=0.543]、住院时间[(6.1±1.7)d 比(5.7±1.4) d,t=1.35, P=0.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3%(7/49)和12.7%(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06,P=0.807)。在院期间,两组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AOSC患者,急诊ERBD可迅速缓解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高龄不是急诊ERBD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Bismuth分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内镜治疗支架的选择方法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8年9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65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内镜引流方式不同分为3组: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组38例、ERBD+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 (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is, EMBE)组23例、EMBE组4例;根据胆道造影方式不同分为造影剂组(n=26)、空气造影组(n=22)及无胆道造影组(n=17)。比较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总胆红素显著下降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种引流方式相比,ERBD组、ERBD+EMBE组和EMBE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23.7%(9/38)、52.2%(12/23)和7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9,P=0.006)。3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5.3%(2/38)、13.0%(3/23)和5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9,P=0.021);两两比较,ERBD组和EMB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6,P=0.004)。3种造影方式相比,造影剂组、空气造影组和无胆道造影组的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7%(15/26)、27.3%(6/22)和17.6%(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7,P=0.015);两两比较,造影剂组和无胆道造影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对于Ⅳ型肝门部胆管癌,胆道双塑料支架置入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可作为首选支架方案;术中造影剂的使用会增加术后急性胆管炎发生率,应慎用造影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一种适用于胆道子镜的新型取石网篮在无射线内镜胆总管结石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2—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无射线胆道镜下胆总管结石取石术的78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新型网篮取石组(35例)及普通网篮取石组(43例),分析并比较2组之间胆道镜探查次数、网篮取石次数、术中注水量、取石及胆道镜探查时间、总体内镜操作时间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与普通网篮取石组比较,新型网篮取石组胆道镜探查次数较少[(1.08±0.28)次比(2.30±0.51)次,t=-12.535,P<0.001],术中注水量较少[(46.14±11.89)mL比(78.62±10.09)mL,t=-13.052,P<0.001],取石及胆道镜探查时间较短[(9.69±2.97)min比(12.67±2.51)min,t=-4.815,P<0.001],总体内镜操作时间也较短[(30.17±7.19)min比(33.44±6.69)min,t=-2.076,P=0.041]。2组之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11.6%(5/43),χ2=0.826,P=0.363]。结论 新型取石网篮胆总管取石操作时间短,胆道镜探查次数少,术中注水量少,能够方便胆道镜直视下的无射线取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塑料胆管支架3种末端开口留置方式在解除不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梗阻性黄疸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塑料胆管支架置入减黄治疗的不可切肝门部除胆管癌患者61例,其中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18例(胃内留置组),十二指肠乳头留置31例(十二指肠乳头留置组),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12例(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对随访2周发热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90 d支架梗阻率、支架中位通畅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胃内留置组、十二指肠乳头留置组和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组3组患者术后2周内发热率比较[66.7%(12/18),58.1%(18/31)和16.7%(2/12),χ2=7.30,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死亡率[0(0/16),3.2%(1/31)和0(0/10),χ2=1.09,P=1.000]、术后90 d内支架梗阻率[52.9%(9/17),48.3%(14/29)和40.0%(4/10),χ2=1.91,P=0.589]和支架中位通畅时间(66.0 d,91.5 d和94.0 d,Z=4.96,P=0.0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胆管支架末端开口胃内留置和十二指肠乳头留置比较,十二指肠水平部留置术后2周发热率低,但支架中位通畅时间、术后90 d支架梗阻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相似。支架末端开口留置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可作为首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一套鼻胆管口鼻转换及固定的新方法——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2022年1—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拟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组(观察组,n=145)和导丝套取及反a固定法组(对照组,n=71),观察两组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不良事件、舒适度、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2(91,117)s比136(127,145)s,Z=-9.639,P<0.001];观察组鼻胆管口鼻转中一次操作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8.28%(128/145)比67.61%(48/71),χ2=13.496],鼻咽部刺激评分[1(1,2)分比2(1,2)分,Z=-4.457]和不良事件发生率[4.14%(6/145)比15.49%(11/71),χ2=8.475]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鼻胆管期间胆汁引流量[(179.45±81.54)mL比(142.89±55.69)mL,t=3.407]及护理满意度评分[(7.72±0.99)分比(6.06±1.07)分,t=11.337]高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3.00±1.01)分比(4.83±0.99)分,t=-12.642]及不良事件发生率[3.45%(5/145)比14.08%(10/71),χ2=8.344]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鼻胆管的操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1.14)s比(11.93±1.36)s,t=-16.616,P<0.001]。由此可见,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后采取短鼻胆管导丝引出及单反α固定法进行鼻胆管口鼻转换及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刺激反应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与传统X线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取石治疗非困难性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2年4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使用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观察组)及传统X线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取石(对照组)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各82例。观察组由数据库直接筛选所得,对照组按年龄分层随机匹配所得,并验证基线数据。比较两组的插管成功率、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放射射线曝光量。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数量≥2枚的检出例数[59例(71.95%)]高于对照组[37例(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胆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00%(82/82);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8.78%(81/82)和100.00%(8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取净结石率分别为93.90%(77/82)和92.68%(7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射线曝光量方面,观察组为10.20(6.69,18.94)mGy,对照组为15.41(10.70,22.77)mGy,观察组术中射线曝光量显著低于对照组(U=2 462.00,P=0.003)。结论 单人经口胆道镜系统直视下取石与传统X线下ERCP取石治疗非困难性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但能够显著降低治疗性ERCP取石过程中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置入在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病例。其中,将ERCP术中置入胰管支架的31例病例纳入观察组,于同期病例中选择31例ERCP术中未放置胰管支架的病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情况(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胰周积液好转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预后情况(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需内镜下引流或内镜下清创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肝功能指标、炎症性指标、首次进行ERCP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ERCP术后1周和2周时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淀粉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3.5(1,5) d和5.0(3,6) d (Z=-2.20,P=0.028),腹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5,7.0) d和5.0(4.0,8.8) d (Z=-3.15,P=0.002),胰周积液好转时间分别为(25.3±1.5) d和(27.8±2.2) d (t=-0.84,P=0.407),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 49) d和40(27, 70) d (Z=-2.03,P=0.043),住院总费分别为8.1(5.9,10.9)万元和9.8(6.9,17.3)万元 (Z=2.02,P=0.043)。观察组和对照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54.8%(17/31) (χ2=6.80,P=0.009),需内镜引流或清创率分别为16.1%(5/31)和38.7%(12/31) (χ2=3.97,P=0.046)。结论 对于预测为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下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放置胰管支架引流胰液降低胰管内压力,不仅可以加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初步探讨双导丝技术联合胰管支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后急性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的预防效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拟行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双导丝技术联合胰管支架,对照组采用传统胆管选择性插管,对比分析两组插管时间、PEP及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和术中、术后出血情况。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共入组80例患者,试验组40例,对照组39例。试验组插管时间为(384±102)s, 2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无术后胰腺炎、术中术后出血发生。对照组插管时间为(427±115)s,6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术后胰腺炎,1例发生术中出血。试验组和对照组PEP发生率分别为0和 7.7%(3/39),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0%(2/40)和15.4%(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导丝技术联合胰管支架可以成功进行胆管选择性插管,同时有效预防PEP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在选择性胆管插管的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4例选择性胆管插管的ERCP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51例)和非支架组(63例),支架组在插入胰管后行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后常规置入胰管支架之后继续下一步治疗,非支架组在进入胰管后行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后再行选择性胆管插管及下一步治疗,观察2组患者ERCP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及插管成功率。[结果]支架组PEP发生率1.96%(1/51)、插管成功率98.04%(50/51),非支架组PEP发生率14.28%(9/63)、插管成功率84.13%(53/63),2组患者PEP发生率及插管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管插管的ERCP患者在插入胰管后置入胰管支架可降低其PEP的发生率,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治疗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2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POEM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共159例,按其病程长度分为长病程组(病程≥10年)与非长病程组(病程<10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并进一步探究长病程组复发者与未复发者的组间差异。结果 长病程组患者年龄[(57.09±14.30)岁 比 (42.08±15.68)岁,t=5.569,P<0.001]、既往治疗比例[28.9%(13/45) 比 9.6%(11/114),χ2=9.319,P=0.020]及Henderson Ⅲ级食管患者比例[17.8%(8/45) 比 6.1%(7/114),χ2=7.020,P=0.030]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长病程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非长病程组[33.3%(15/45) 比 14.9%(17/114),χ2=6.811,P=0.009]。长病程组中,术后复发者年龄[(62.50±16.94)岁 比 (53.77±12.95)岁,t=-2.121,P=0.040]及既往治疗史比例[53.3%(8/15)比16.7%(5/30),χ2=6.544,P=0.016]均高于无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OEM对于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安全有效。长病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高龄及有既往治疗史的患者更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