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DCG)24h连续检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结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232例自愿接受本次调查,均作普通心电图和12通道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种监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经χ2检验P<0.05;各系统疾病患者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现象,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采用24h DCG无创检测心律失常,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探讨hs-CRP和NT-p roBNP水平对急诊PCI术后左室重塑及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156例AMI患者,80例于胸痛发作12h内行PCI成功者为急诊PCI组,76例未进行PCI者为对照组。测定入院即刻、24h、72h、7d和1个月、3个月的hs-CRP和NT-proBNP水平变化。同时于患者入院时、术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3~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的近期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药物治疗组的72 h~7d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近期PCI组的MACE事件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组3~6个月内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血清NT-proBNP能够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MACE的发生率;hs-CRP可作为行急诊PCI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在常规静态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有房早、室早、一、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的孕妇,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否有更进一步发现。方法记录和分析835例孕妇动态心电资料,分析24h心律和心率,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妊娠早期检出心律失常79阵次;中期检出心律失常84阵次;晚期130阵次。835例孕妇均为窦性心律,24h平均心率为87,心率范围为:56~163次/分,心律失常检出达100%;100%检出有窦性心动过速,18%检出房早,室早检出律7%,成对室早检出1%。结论随着孕周增加,孕妇心律失常检出律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参数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MA)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7.24±3.14)岁;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72 h内MA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72例,根据在静脉造影检查前接受的心电图检查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在静脉造影前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在静脉造影前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电图检查结果与造影检查结果符合率、漏诊率、误诊率、心电图检查所需时间、纠纷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符合率高于对照组,漏诊率、误诊率低于对照组,心电图检查所需时间长于对照组,纠纷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需时间会有明显的延长,但能够使诊断更加的准确,减少漏诊、误诊、纠纷事件的发生,并可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7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Holtwin12 Dms.Hoter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于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的2周内开始监测其24h心电图表现,同时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7%、3.4%,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29.9%、5.7%,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12.056,χ2=9.24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为准确的判断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随访监测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诊断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0例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常规心电图监测以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相对更高,即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房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4h动态心电图诊断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可将阳性检出率提升,为疾病诊断提供便利,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9例作研究对象,予以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就2种诊断方法对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79例,24 h动态心电图对本组患者术后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是98.73%,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89.87%(P <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对上述心律失常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00%、100.00%、94.12%、100.00、100.00%,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85.71%、92.31%、76.47%/83.33%、81.25%,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联合24 h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北京航天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3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2例高血压心肌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昼夜收缩压(d SBP/n 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昼夜心率(dHR/nHR)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下移幅度及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心肌缺血患者的d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dHR、nSBP、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心肌缺血组患者dSBP、nSBP低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nHR高于无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SBP、nSBP高于对照组有心肌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心肌缺血组患者的dDBP、低于对照组无心肌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4h 动态心电图( DCG )和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0月_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120例,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 ECG)检查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对患者的不同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出室性早搏48例,房性早搏59例,室早二联律18例,房早二联律20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停搏3例,心肌缺血51例。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室性早搏26例,房性早搏30例,室早二联律6例,房早二联律7例,阵发房性心动过速0例,窦性停搏0例,心肌缺血32例,明显低于24h 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4h 动态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心率振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远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对其心肌梗死后7~21d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计算HRT的2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分析TO、TS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TO值越高,聪值越低(P〈0.05);TO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正相关(r=0.575,P〈0.05);TS值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负相关(r=-0.589,P〈0.05)。结论HRT可能对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2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到本院就诊的4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cTnI及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cTnI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TnI在4~8h升高,高峰在8-12h,72h后降低;hs-CRP不断升高,高峰在12~24h,72h后降低到正常水平。结论 联合检测cTnI及hs—CRP,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平板心电图(TET)、24 h动态心电图(DCG)在诊断冠心病中价值的比较。方法78例冠心病患者,采用运动平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分别进行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差异。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两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敏感性,相比24 h动态心电图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更高优势,明显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评价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SD、SDANN、rMSSD、PNN50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rMSSD、PNN50方面,心绞痛患者与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DANN方面,心绞痛组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可有效反映个体心脏神经活动,24 h动态心电图对评价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协助了解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心肌梗死(MI)是严重危害健康的一种疾病且预后较差。心律失常是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监测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对MI患者进行DCG监测,分析心律失常特点并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检出恶性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108例MI患者心律失常的DCG监测结果分析并结合CAG结果进行讨论,旨在探讨心律失常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预防处理,避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40例(AMI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名(对照组),并根据AMI后3d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将AMI组分为两个亚组: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组,心肌梗死未合并心律失常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AMI组检测入院后第3天的CRP,对照组检测1次。结果:血清CRP在AMI组均升高,AMI合并心律失常组CRP高于AMI未合并心律失常组。结论:CRP水平对于AMI后病情评估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就诊患者15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57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对照组)45例;对所有受试者行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结果:血清降钙素原(P=0.000)是AMI独立危险因素,且AMI组血清降钙素原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387,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