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在临床工作中,西医对于感染性皮肤难愈合创口的治疗手段较少,中医药对皮肤创面的治疗则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石香膏促进大鼠感染难愈性皮肤创面模型愈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5只雄性SD大鼠,其中12只大鼠采取创面接种细菌法建立感染难愈合皮肤创面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不进行治疗)、贝复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组及石香膏低剂量、高剂量组,每48 h给药一次,每组3只;剩余3只大鼠仅做创面处理,不接种细菌,作为空白对照组。用药14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镜下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Nrf2、血红素氧合酶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1)用药第14天时,各组创面均呈现愈合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创面面积稍小,但仍能看见红肿;与模型组比较,贝复剂组、石香膏高剂量组创面面积均减小,创面红肿程度减轻,石香膏低剂量组创面面积变化不大,但创面红肿程度减轻;与贝复剂组比较,石香膏高剂量组创面面积明显减小,创面基本愈合;(2)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比较,贝复剂组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ED红光照射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将3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创面组、糖尿病创面组、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每组10只。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高脂饮食4周,正常创面组大鼠正常饮食。饲养4周后对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及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按50 mg/kg的量腹腔注射10 mg/mL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2组大鼠均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在3组大鼠的背部两侧各制造2个1.5 cm×1.5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2 d对大鼠创面进行酒精消毒1次,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每次消毒后对创面进行LED红光照射5 min,能量密度为20 J/cm2,另外2组大鼠不进行LED红光照射。在观察第7、10、14、21天,观察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创面有无出现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肉眼观察3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统计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观察第10天从各组随机取2只大鼠,处死后取背部创面组织,固定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新生血管情况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7、10、14、21天,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大鼠经LED红光照射后皮肤未见皮疹、红肿、水疱、烫伤等光照不良反应。在各个观察时间点,肉眼观察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均优于糖尿病创面组,且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情况略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4.62±2.116)%、(53.83±7.92)%、(70.20±5.41)%、(95.65±2.58)%,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76±2.44)%、(50.48±4.54)%、(66.26±11.35)%、(93.96±2.80)%,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3.67±4.18)%、(42.71±3.40)%、(53.77±7.74)%、(84.07±4.43)%,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9、10.35、10.32、34.40,P<0.05);观察第7、10、14、21天,正常创面组及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始终高于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第7、10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3.26,P<0.05),观察第14、21天,正常创面组创面愈合率仍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40,P>0.05)。观察第10天,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正常创面组内含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见较多新生毛细血管,肉芽组织内胶原及细胞较多,但少于正常创面组;而糖尿病创面组新生血管最少,肉芽组织内细胞及胶原稀疏。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情况可见,正常创面组CD34、VEGF表达高于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而红光治疗糖尿病创面组表达高于糖尿病创面组。 结论LED红光可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中CD34、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C组)、糖尿病对照组(UDC组)和硫化氢处理组(TDA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柠檬酸缓冲液(p H 4.5)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1周后,将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背部剪开直径为20mm的圆形切口,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的溃疡创面以空白基质处理,硫氢化处理组则用2%的硫氢化钠涂抹溃疡创面。分别在给药后第5、10、15、20天测定伤口愈合率。21 d后处死大鼠,分别收集血浆以及肉芽组织,检测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ELISA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肉芽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肉芽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组比较,硫氢化钠处理明显加快大鼠伤口愈合(P0.01),提高了血清SOD活性(P0.01),同时降低了MDA水平(P0.01);血液学检测显示,硫氢化钠明显降低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延长PT及TT,降低FIB水平。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肉芽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疏松且不规则,而硫化氢组大鼠肉芽组织中胶原排列整齐,血管生成增多(P0.05)。此外,TDA组HO-1表达明显高于UDC组,而TNF-α的水平则显著低于UDC组。结论:硫化氢可促进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炎及抗氧化作用、改善微循环进而修复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糖尿病难愈性创面目前仍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手段,探索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方法意义重大。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从100只成年C57BL/6J小鼠中随机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A组),另外80只建立糖尿病模型。在建模成功的72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随机分4组处理:B组涂抹生理盐水,C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游离姜黄素溶液,D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溶液,E组涂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与姜黄素纳米颗粒水凝胶,每组18只。A组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损伤创面,涂抹生理盐水。于创面造模当日即开始给药,之后隔日分别给予上述对应药物,直至伤后12 d。处理后第3,9,12天,观察创面愈合及创缘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处理后第12天,A、C、D、E组创面基本愈合完全,B组创面未完全愈合,E组创面愈合率高于B、C、D组(P <0.05);(2)处理后第3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E组创面愈合情况好于B、C、D组,炎细胞浸润及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ICAR通过提高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生物材料中移植存活率的机制及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5~8周雄性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结扎股动脉,制备小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MSCs组、阿卡地新(AICAR)组以及AICAR-MSCs组,每组10只。利用流式细胞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AICAR对MSCs抗凋亡和迁移的影响,检测条件培养基中VEGF含量。制备小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含AICAR刺激的MSCs覆盖创面,2周后CD31染色,分别观察创面血管新生状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MSCs对照组相比,细胞实验结果显示,AICAR刺激的MSCs实验组具有较低的MSCs凋亡率、良好的MSCs迁移能力和较高的VEGF分泌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AICAR刺激的MSCs覆盖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可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溃疡愈合。结论 AICAR通过抑制高糖对MSCs的凋亡影响,促进MSCs的存活和旁分泌作用,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加速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糖尿病足伤口皮肤细胞凋亡情况,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足部伤口患者,糖尿病组18例,非糖尿病组18例。对2组临床和生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免疫组化和TUNEL法检测伤口皮肤细胞凋亡情况。体外培养人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别给予正常浓度糖、持续高糖、波动高糖和AGEs干预72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糖水平明显增高,伤口持续时间长(P<0.05)。Cleaved caspase-3在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的免疫反应评分分别为1.04±0.23和3.04±0.31(P<0.05);TUNEL检测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8±0.8)%和(8.4±1.5)%(P<0.05)。人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在正常浓度糖、持续高糖、高糖波动、AGEs干预下,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80±0.13、1.22±0.18、1.46±0.32和1.83±025,凋亡率分别为(2.43±0.19)%、(2.89±0.51)%、(3.99±0.24)%和(6.83±0.36)%。 AGEs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浓度糖组和持续高糖组(P<0.05)。结论:糖尿病皮肤创面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糖尿病皮肤伤口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持续高糖、高糖波动组相比,AGEs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背景:人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的缺乏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导致创面不愈合的发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前列地尔作用于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创面的疗效。 方法:Wistar大鼠40只建立糖尿病溃疡动物模型,随机等分为模型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前列地尔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前列地尔组,分别予以1%碘伏清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敷、前列地尔静脉滴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敷和前列地尔静脉滴注联合治疗。 结果与结论:干预后3,7,10,14 d观察发现,相比于模型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或前列地尔治疗后,糖尿病皮肤溃疡大鼠溃疡面积减小、愈合时间缩短、创面动态愈合率上升(P < 0.01),且两者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前列地尔单独治疗(P < 0.01),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或前列地尔单独治疗的效果接近,提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前列地尔联合使用比单纯使用前列地尔或单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更能显著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显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有助于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但同种异体来源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糖尿病创面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为观察对象,观察同种异体来源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糖尿病创面胶原合成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形成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分成富血小板血浆组和糖尿病组,每组15只。于大鼠背部,形成面积为1 cm2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涂以0.1 mL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或生理盐水,3M贴膜封闭,胶布固定。分别于造模后3,7,14 d时每组各取5只动物观察创面愈合率,并切取创面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分布形态、检测创面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3,7,14天时富血小板血浆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富血小板血浆组的创面胶原形成较快、且纤维更粗壮、排列更致密。羟脯氨酸检测结果显示,富血小板血浆组的创面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3、7、14天时,富血小板血浆组创面内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同时Ⅰ/Ⅲ型胶原比值也较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同种异体来源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以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愈合,这可能与其增强创面胶原合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黄多糖对糖尿病皮肤创面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2周后手术制作背部创面模型,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给予生理盐水)、大黄多糖组(给予大黄多糖)及大黄多糖-SB431542组(给予大黄多糖及TGFβ1受体抑制剂SB431542混合液),另取正常大鼠制作背部创面模型给予生理盐水为对照组。2周后观测创面愈合率,检测创面羟脯氨酸含量,HE染色观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及大黄多糖-SB431542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羟脯氨酸含量减少(均<0.01),而大黄多糖组无明显变化(>0.05)。对照组与大黄多糖组真皮层较厚,胶原纤维丰富,而糖尿病组与大黄多糖-SB431542组真皮层较薄,皮下胶原组织较少。糖尿病组TGFβ1表达较对照组减少,大黄多糖组及大黄多糖-SB431542组TGFβ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诱导TGFβ1表达是大黄多糖促进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足和下肢慢性创面已逐渐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正确处理糖尿病足及下肢的慢性创面,促使慢性创面尽快愈合是治疗糖尿病足及下肢溃疡、减少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关键,因此也成为国内外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背景:蛆虫的分泌物对感染创面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经课题组研究证实分泌物中有抑制细菌和杀灭细菌的成分抗菌肽,并对该抗菌肽进行了有效纯化。 目的:观察纯化蛆虫分泌物抗菌肽对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的抗菌和促愈合作用。 方法:取3.5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330~370 g,制备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模型。随机均分为2组,实验组创面涂以纯化的蛆虫分泌物抗菌肽,对照组不予处理。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生长,无脓性分泌物,愈合情况良好,无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照组创面渗出、糜烂严重,创面不断加大加深,愈合情况不良,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为70%。术后7,14,21,28 d,实验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纯化的蛆虫分泌物抗菌肽有效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预防组织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糖尿病性难愈创面: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体内高糖环境和多种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创面形成,大多难以治愈,以糖尿病足为代表,多数患者面临着截肢风险,其主要机制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相关学说、炎性浸润、外周神经功能障碍等。 血管生成: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而形成新的血管,主要包括:激活期血管基底膜降解;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增殖、迁移;重建形成新的血管和血管网,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的多种分子的复杂过程。 背景:糖尿病性创面愈合障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电刺激疗法是临床治疗创面损伤的常用手段之一,能有效促进损伤皮肤愈合。 目的:探讨电刺激疗法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联合背部皮肤创伤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性难愈创面大鼠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刺激治疗组;空白对照组为正常大鼠造成背部创面,治疗组予以电刺激治疗21 d,对照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于治疗第3,7,14,21天分别评价创面愈合情况。治疗完成后,取大鼠血清和创面组织用于指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法定位定量观察创面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的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经电刺激治疗后,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率于第14天时即接近90%,而模型组不到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②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创面新生血管多,血管管腔较大,血管周围及创面组织的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③电刺激疗法能明显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及新血管生成,其机制与升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血管生成素受体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水平有关。 ORCID: 0000-0001-9624-6694(耿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使用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治疗系统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糖尿病足溃疡Ⅱ~Ⅲ级(Wagner分级)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26例行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系统治疗,对照组21例仅常规清创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程度、治愈率、显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访第1周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第2、4、6、12周的治疗愈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超声清创刀联合负压创面系统联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加快创面愈合,可能对于改善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等疾病破坏创面正常愈合过程,形成慢性难愈合创面,使患者遭受严重不适与困扰,消耗大量医疗资源.随着光医学的发展,光生物调节治疗(PBMT)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PBMT应用弱激光、LED光、广谱光等,在糖尿病创面、烧伤创面、静脉溃疡、压力性溃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将就PBMT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糖尿病足溃疡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其治疗仍是国际性难题,目前缺乏良好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在创伤修复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目的:探索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165,hVEGF165)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构建h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正常溃疡对照组、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和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后4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在所有大鼠的后足背切取一3 mm×7 mm矩形全层皮肤制成足背创面模型。各组大鼠均在足背创缘皮下分点注射移植,距创缘5 mm处、等距6点,正常溃疡对照组和模型组各点均注射50μL的PBS,基因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腺病毒悬液(1×1013 pfu/L),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各点注射50μL的病毒转染后的干细胞悬液(1×1010 L-1)。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基因治疗组、干细胞治疗组相比,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局部毛细血管数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较正常溃疡对照组差(P0.05)。说明hVEGF165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能够促进大鼠糖尿病足背创面的愈合,其主要机制为促进局部血管的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背景:针对糖尿病患者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活性不足的机制进行干预,是有效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重要前提。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选用相同年龄、性别的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凋亡、迁移情况,ELISA检测两组细胞培养上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制备糖尿病裸鼠创面模型,以皮内注射的方式将不同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移植到糖尿病裸鼠创面皮肤边缘,移植后0,12,24 h通过LB983活体成像系统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移植后7,14 d观察裸鼠背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5),24 h迁移距离显著减小(P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水平显著降低(P <0.05);(2)移植后24 h观察到糖尿病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活细胞数量较正常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组显著减少(P <0.05),14 d后正常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18.
姚佐超  李明  倪涛 《解剖学研究》2021,43(1):54-58,70
目的 研究外源性P物质(SP)对成纤维细胞迁移的影响及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利用Transwell细胞迁移试验、划痕试验检测SP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筛选建模成功的糖尿病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P组.分别于皮肤损伤后4、8、12、16、20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并于7、14、2...  相似文献   

19.
背景:体外震波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物理刺激近年来发现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 目的:观察体外震波对创面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和新血管形成的影响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治疗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和糖尿病组制作糖尿病慢性创面模型。建模后1 d治疗组创面用体外震波处理,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仅涂抹耦合液。观察创面的肉芽组织和新血管形成情况,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糖尿病组比较,治疗组创面的闭合率增加。治疗后3 d开始,治疗组创面内毛细血管数量比糖尿病组增多,肉芽组织相应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和mRNA表达水平在3 d和7 d均降低,在7 d出现下降。经体外震波治疗后,各时间段表达均增高,在14 d出现下降。说明糖尿病创面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分泌量降低和高表达时段缩短是其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体外震波治疗可增加糖尿病创面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强度,延长其高表达的时间,从而促进创面内新血管形成,最终加快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关键词:体外震波;糖尿病创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新生;愈合 缩略语注释: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5.0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HO1工程化无细胞提取液(CE)联合石墨烯远红外光(FIR)在糖尿病溃疡创面修复中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建立正常创面模型(对照组,n=8)及糖尿病溃疡模型(n=32),其中将糖尿病溃疡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HO1BMSCs-CE组、FIR组、联合组。构建过表达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获取工程化富含HO1蛋白的无细胞提取液(HO1BMSCs-CE),运用Western blot、ELISA、RT-PCR、Masson染色、免疫组化等检测各组创面愈合率、组织修复情况、创面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等。结果 Western blot及ELISA检测结果显示,HO1BMSCs-CE中HO1、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MSCs-CE(P<0.05)。治疗后第5、11天,联合组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HO1BMSCs-CE组和FIR组(P<0.05)。与HO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