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下肢X射线测量及CT三维重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都有助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者更精确地安放假体。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前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对置换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32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置换前进行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置入点的18个病例(CT三维重建组),其余病例术前未进行CT三维重建(对照组),在置换后3个月、1年、2年定期随访。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1年、2年随访与对照组比较,CT三维重建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体功能和单纯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增高(P均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前行膝关节CT三维重建确定股骨髓内定位杆进入点有助于在置换中正确插入股骨髓内定位杆,更准确地进行股骨端的截骨以及膝关节假体的安放,能够更好地恢复下肢力线和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良好是置换成功的关键之一,与置换后关节功能密切相关。股骨髁各项解剖参数也非常重要,熟悉其各项数据能够合理截骨以及选择轴线,避免假体安装位置不佳导致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障碍。目的:通过对股骨髁标本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股骨髁标本解剖参数及定位轴线之间的角度。方法:固定架固定共40例股骨骨性标本,观察内上髁及外上髁形态变化,测量股骨髁解剖参数,包括长度、宽度等;应用定位导向器于内外上髁之间穿克氏针固定,垂直股骨后髁轴截骨后以万能角度量角器测量股骨4条轴线——手术髁上轴、临床髁上轴、后髁轴、AP轴之间的相关角度关系。结果与结论:内上髁凹陷出现比例较低,约占所有标本比例总数的25%;股骨髁的高度与西方人相比差别不大,宽度与西方人相比差别较大。提示股骨髁宽度与西方人群差别较大,手术操作应充分注意;股骨髁内上髁凹陷出现比例不高,故参照髁上轴的后髁角定位只适用于部分人群;而AP轴较易定位,两条轴线与后髁轴线之间成角数值稳定,变异性较小,证实AP轴可做为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可靠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进行初次单侧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 通过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良好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后髁角度是确定力线的重要依据,后髁角度为股骨后髁轴与股骨手术髁上轴之间角度,MRI测量可清晰显示后髁软骨、外上髁突起及内上髁凹陷,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目的:测量保定北部地区人群中膝关节后髁角度,为临床实施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机对入选中青年人群膝关节进行扫描,取膝关节伸直中立位,扫描平面垂直于膝关节机械轴,选择T1像上最佳膝关节轴位平面,由两名观察者独自分析图像,通过Bravo viewer 6.0影像软件观察股骨内上髁存在率,画出股骨髁上轴线及后髁线并测量两条轴线之间角度,即股骨后髁角度。 结果与结论:入选人群男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73±1.28)°,女性股骨后髁角度为(2.35±1.37)°,不同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MRI测量股骨后髁角具有较大优越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髁上轴线变异性较小,可参照后髁角度定位安装股骨假体,避免膝关节置换后并发症发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ROM技术:其原理是先固定股骨假体,然后安放胫骨假体试模而不固定,使胫骨假体试件在股骨假体的引导下进行旋转位置的自我调整,达到胫骨平台自然的与股骨假体结合并处于最合适位置的目的,该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定位胫骨假体旋转力线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据文献报道,该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力线可能存在误差。 膝关节置换:经历了150年的演变史,目前已经成为晚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根据膝关节置换部位可分为单间室置换(单髁置换)、双间室置换(膝关节内外间室)、髌股关节置换及三间室置换(内外间室及髌股间室)。国内运用最多的为膝关节双间室置换,常用的术式包括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双间室置换,多数文献认为选择哪一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长期疗效无显著差异。 背景:ROM技术是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常用方法,但该技术的准确性仍存在争议,目前ROM技术可能的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运用ROM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61例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男18例,女43例,年龄55-78岁,术前均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所有手术均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ROM技术确定闭合与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胫骨假体旋转轴线,同时定位后交叉韧带止点中点与髌韧带内侧缘连线(Akagi线)作为参考线,测量2种情况下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术中判断髌骨轨迹分型,从而确定髌骨轨迹分型及闭合内侧支持带与否是否为ROM技术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出现Ⅰ,Ⅱ及Ⅲ型髌骨轨迹时,未闭合内侧支持带时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分别为(0.5±2.5)°,(-0.9±2.6)°及(-3.9±3.4)°;闭合内侧支持带时夹角分别为(0.6±2.3)°,(-0.3±2.2)°及(-1.5±2.9)°;② Ⅲ型髌骨轨迹可导致ROM技术确定的胫骨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夹角明显偏内(P < 0.05);③对于Ⅰ,Ⅱ型髌骨轨迹,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对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轴线无明显影响(P > 0.05);对于Ⅲ型髌骨轨迹,闭合内侧支持带可明显减小ROM技术确定的胫骨假体旋转轴线与Akagi线之间的差异(P < 0.05);④结果提示,ROM技术对Ⅰ,Ⅱ型髌骨轨迹的全膝关节置换能够较准确地定位胫骨假体的旋转轴线,无需闭合内侧支持带;出现Ⅲ型髌骨轨迹时,无论是否闭合内侧支持带都可能造成胫骨假体过度内旋。 ORCID: 0000-0002-7360-1881(李叶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外翻畸形常需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膝外翻畸形X射线片显示股胫角为(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应注意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解剖学异常。  相似文献   

7.
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基轴线的确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这条基轴线主要依靠在股骨髓腔内插入髓内杆来获得。而在基于CT建模的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术前的模型中就必须首先进行股骨基轴线的确定。但是在术前模型中由于获得的股骨段的长度不一样.除受噪声点干扰外,股骨本身的上段切片以及下段髁部切片对基轴线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影响。传统上.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股骨基轴线的拟合。但是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将很容易受到噪声点的干扰。一个很小的干扰点就足以把回归直线拉离正确的位置。为了避免这些干扰,我们充分利用了最小中值二乘法鲁棒回归的特点进行基轴线的拟合.避免了最小二乘法的缺陷。另外为了自动寻找到股骨基轴线的最佳拟合直线,文中采用了遗传算法来寻找最优解。在最后的实验中,对真实的股骨数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拟合,获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8.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全膝关节置换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是指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外旋度数、外翻度数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创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活动平台型膝关节假体:其聚乙烯衬垫与托盘不固定,之间能够自由滑动和旋转,可以减少聚乙烯磨损和假体松动的风险,现阶段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是活动性膝关节假体,该假体能够扩大相应界面与聚乙烯衬垫的接触面积,减少接触应力。   背景: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物力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膝关节置换中的研究不多,对股骨假体的研究也比较少。目的:有限元分析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的优化定位参数,并对Gemini-PS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临床验证。方法:①构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A、外旋度数B、外翻度数C 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每个参数取3个值建立正交表,创建9个实验组合的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对9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优化处理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②纳入42例(47膝)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emini-PS 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价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以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置换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①聚乙烯衬底表面压应力峰值最小的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组合,压应力峰值为15.9 MPa;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的影响因素中,内外平移的影响大于外旋角度的影响大于外翻角度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股骨假体置入的最佳定位参数组合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通过仿真计算证明正交实验是有效的;②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1例发生术口下段皮下脂肪液化;置换后末次随访患膝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提高(P < 0.05);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 < 0.05)。X射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③结果提示,股骨假体置入位置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峰值的异常分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置换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ORCID:0000-0002-3861-0467(徐高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假体旋转稳定性与髌骨轨迹的关系,阐明CT技术检测假体轴向旋转稳定性的优越性。方法:28例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单纯髌股关节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膝关节轴位CT扫描,选择股骨髁上轴和胫骨结节作为CT扫描的参考标志来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角度,分析旋转稳定性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全关节假体(股骨假体 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存在过度内旋,内旋的角度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存在对应关系。轻度(1°~4°)内旋对应髌骨轨迹不良髌骨翘起,中度(3°~9°)内旋对应髌骨半脱位,重度(6°~18°)内旋对应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假体失败。结论:假体的内旋可能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髌股关节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使用CT技术可以确定人工关节假体是否存在旋转不良,提示进行单一假体翻修或全关节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中。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是否比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更具优势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和假体力线的恢复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6月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ScienceDirect数据库,纳入计算机辅助导航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5软件进行Meta分析。选取髋-膝-踝机械轴或胫股关节角、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胫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5个指标进行比较,以偏离中线2°或3°确定为力线不良。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2 654例(3 392膝)。Meta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机械轴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其中偏倚3°时,P0.000 01;偏倚2°时,P=0.000 8。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02);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9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4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50)。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胫骨假体冠状角恢复精确率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偏倚3°时,P=0.000 7;偏倚2°时,P=0.002。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矢状角恢复精确率(3°)明显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P=0.030);偏倚2°时两种方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60)。提示计算机辅助导航全膝关节置换后肢体力线、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偏倚3°以内的精确率均优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但股骨假体冠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股骨假体矢状角偏倚2°以内的精确率两种方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对假体旋转对位争论的焦点目前仍集中在旋转对位的参照地标如何设定。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假体旋转对位的解剖定位标志、定位方法、旋转对位的匹配、手术精确度等临床上遇到的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许多研究表明,旋转对位不良,会导致膝前痛,胫股骨和髌股关节间的稳定性失衡,髌骨的运动轨迹失调,步态异常,胫骨侧聚乙烯平台的磨损加速,假体过早松动,出现关节半脱位和脱位,甚至需进一步手术翻修等问题。术中胫股骨侧假体的旋转对位时要综合利用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个别校正,必要时结合置换前的CT扫描来进行,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假体无菌松动等并发症,适应假体个性化快速设计和制造的需求,对假体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医用CT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患者股骨髓腔解剖形状和置换要求设计髋关节假体;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股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自主开发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到股骨的材料参数,在股骨有限元模型中实现股骨材料的非均匀及各向异性描述;用计算机仿真植入了定制髋假体的股骨--假体系统后的接触问题;分析对比股骨在术前术后的应力、应变大小及分布,检验假体设计的合理性;定量地确定股骨在手术后所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假体设计和分析方法更为合理、可靠,为优化设计假体和评估假体植入后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测量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相对于该轴线的旋转角度,分别表示为APSA、PCA、ATSA,比较APSA、PCA、ATSA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比较三条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旋转角度的稳定性。结果 75例75侧膝关节中,APSA为86.38°±2.40°,男性86.73°±2.51°、女性86.06°±2.26°;PCA为3.89°±1.67°,男性3.62°±1.72°、女性4.13°±1.45°;ATSA为8.17°±2.01°,男性8.42°±1.89°,女性7.94°±2.08°。不同性别间ATSA、PCA、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检验提示,分别与前后轴、后髁轴相比较,滑车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角度的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分析,滑车线作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位参考线的稳定性较好,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多患于中老年人群,其症状多表现为膝盖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 股骨:是人体中最大的长管状骨,可分为一体两端,用于支撑人体的躯干及骨盆等。 背景:关节置换已成为重度膝关节骨关节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股骨形态在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有限元分析股骨形态对关节置换后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简述股骨解剖学特性及膝关节置换研究进展,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对不同股骨形态对膝关节置换后生物力学影响的进展。 方法:通过输入“股骨形态,股骨解剖形态,股骨侧弓角,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关节置换术,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total knee arthroplasty,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finite element analysis”等关键词,利用计算机检索万方、维普、CNKI、PubMed、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102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股骨形态在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中存在较大差异;②不同股骨形态行膝关节置换时对股骨髓内定位杆插入点、股骨外翻截骨角度、胫骨截骨角度等均产生影响;③有限元分析相比于早期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及体外实验的操作性更强,并且以已成为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首选方法,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股骨形态对膝关节置换的影响具有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ORCID: 0000-0002-4625-7640(李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基于三维CT数据的个性化定位导板可提高后稳定型假体关节置换的精确度,但基于三维CT扫描数据的骨性结构重建忽略了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将影响个性化截骨导板使用及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使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随机分2组进行手术,试验组58例在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完成膝关节截骨,对照组52例采用传统髓内、髓外定位方法完成膝关节截骨,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复查X射线片,并评估膝关节协会功能KSS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与结论:①110例患者获得6-10个月随访,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②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③术后1个月X射线片显示,试验组术后髋-膝-踝角、冠状面股骨组件角、冠状面胫骨组件角、矢状面胫骨组件角与理论设计值的偏差均小于对照组(P<0.01);④试验组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K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基于MRI和三维CT的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置换,能有效提高假体安放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该方法安全可行,早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实施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时,大多使用国外进口的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膝关节生物形态的标准型号。本研究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对国外同类产品实施反求,采用新的定位方法对表面实施数据采集,并提出三点夹角点云去噪算法和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平面的点云补点算法对测量点云进行光顺,然后生成准确度和光顺度较好的人工膝关节假体曲面,最后生成人工膝关节假体模型,这为人工膝关节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此种新算法主要适用于人工膝关节假体这一类型曲面和形状较规则及曲率变化平缓的自由曲面的测量点云光顺建模。  相似文献   

17.
背景:磁共振图像三维测量法不仅能观察和测量一个方向或一个平面的膝关节径线,也可多方向测量多个平面径线和角度。  目的:评价磁共振图像测量在临床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中的应用。 方法:以“磁共振,置换”为中文关键词,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placement”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09-10有关磁共振图像测量在临床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中应用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磁共振和CT同是三维测量,均能测量股骨外上髁最凸点、股骨内上髁沟最低点、股骨内上髁最凸点与膝关节后侧及远端关节线的距离,测量内上髁沟深度、宽度,并测量股骨远端内外上髁的前后径大小,以及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所测量的数据在临床上均有应用意义,且磁共振成像显示软组织远胜于CT,故磁共振图像测量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临床膝关节置换中假体旋转对线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复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传统操作器械截骨定位技术易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假体位置安放不良。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可使截骨与假体安放更加精准。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合并股骨畸形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31例合并股骨畸形的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4例,女17例,年龄54-88岁,均在个性化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 d,影像学测量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股骨后髁角、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评估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目测类比评分与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与结论:(1)31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试验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生与植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2)31例患者治疗后3 d的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股骨后髁角、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0);(3)31例患者治疗后6,12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高于治疗前(P <0.05)...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关于在全膝置换中针对选择何种参照方法和技术来确定胫骨假体放置位置或参数尚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假体放置的位置对其置换后稳定性及相容性的的影响。 方法:通过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人工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胫骨假体或角度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 结果和结论:初检得到132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关于胫骨假体放置的27篇文章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胫骨上端几何结构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操作等原因,假体与胫骨上端切面有时不能良好匹配。全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假体各面的角度、对线、对位对置换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屈伸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均有重要影响;胫骨假体的放置直接关系到人工膝关节置换后假体的松动、下沉及术后关节感等。因此选用适合患者型号的假体,使假体与胫骨上端切面能良好匹配的同时,还要提高假体植入技巧,以增强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组配式髋表面置换股骨头假体植入后,股骨近段及假体周围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建立正常股骨近段、传统表面髋置换假体(本实验选用Wright假体)、组配式表面髋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关节加载后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近段应力分布变化,并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区域骨质应力分布进行分区量化研究。结果传统假体沿着杆体周围骨质上有多处的应力集中区域,在股骨颈的下方(4、10区)应力明显增加,股骨头上方假体杯下缘(1、7区)应力遮挡;组配式假体螺钉周围骨质上虽有应力集中,但是数值相对较小,股骨颈下方(4、10区)应力分布接近正常股骨。结论与传统表面髋假体置换相比,组配式假体在股骨颈下方区域有较好的应力分布,接近正常股骨,降低了股骨颈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