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 方法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0例采用同型血在外周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有关指标. 结果总胆红素换血前后对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无出现并发症或死亡. 结论同型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一种相对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且近期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在基层医院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型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0例采用同型血在外周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结果 总胆红素换血前后对比均有显著降低(P<0.01),无出现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同型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一种相对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且近期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一个危及生命和致残的严重疾患.新生儿早期血脑屏障功能差,高浓度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可导致以基底核为主脑细胞的中毒性病变(胆红素脑病).本症死亡率高,常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换血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较快地达到消除血中游离胆红素、抗体、致敏红细胞的效果.以往多采用经济静脉插管单通道反复抽、输血液的换血方法,技术要求高,并发症多.我们两家医院参照有关文献[1],于2003年6月~2004年1月,先后对4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双管同步换血治疗,操作简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Rh溶血病的疾病特征和诊疗经验,为临床诊治和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12月收治的12例新生儿Rh溶血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儿主要是由Rh(D)(41.7%)、Rh(E)(33.3%)、Rh(E)联合Rh(c)(16.7%)、Rh(E)联合JKb(8.3%)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4例患儿采用换血疗法,换血率33.3%,其余采用蓝光照射退黄,除1例中途转院外,其余患儿均治疗顺利。结论加强对新生儿Rh溶血病的认识,加大对产妇的血型筛查,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致残率.方法 对2009年6月~2010年5月我科住院的138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溶血性疾病57例为最常见病因,占41.3%;感染性疾病41例,占29.7%;其中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1例行手术治疗、Rh溶血患儿2例予换血治疗,其余患儿针对病因给予对症处理,治愈率达99.3%.仅有1例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警告期,3个月后发现听力障碍.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的常见病,虽然大都预后良好,但也有进展成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对其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利于降低该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普宁地区新生儿溶血性黄疸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新生儿溶血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组病黄疸出现的时间往往较早,程度重,严重病例可出现核黄疸,甚至死亡。我科自1996年~2000年5月收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共62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诊断标准(1)符合金汉珍等的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有溶血表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对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静脉套管留置针和简易换血一体化装置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加强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护理。结果30例患儿顺利安全完成换血治疗,未发生脱管,外渗,堵塞,低体温,硬肿,血压不稳,电解质紊乱及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P<0.001)。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装置一体化,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桡动脉(或肱动脉)及外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治疗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换血前后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常用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换血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显著差异,换血治疗24h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机体内环境,该方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母婴ABO血型不合可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早产、死胎、核黄胆、围产期进行药物治疗和干预产后换血疗法可快速换去致敏的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性抗体,防止HDN的发生。临床多有报道。双胞胎同时发病报道较少,笔者遇到1例男女双胞胎HDN,现将同时换血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双管同步换血疗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双管同步换血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不同病因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两组 ,A组采用脐静脉抽血 ,外周静脉同步输血 ;B组采用外周动脉抽血 ,外周静脉同步输血 ,速度为 15 0ml/h ,术中监测生命体征 ,记录换血出入量 ,换血前后作胆红素、血常规、生化、血气等检查。结果 两组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对比均有显著降低 (P <0 0 1) ,换出率分别是 5 5 18%和 5 4 77%。结论 双管同步换血是简便易行、副作用少、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疗效。方法 将 70例分为IVIG治疗组和对照组 ,IVIG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予以IVIG ,治疗 3d后观察黄疸消退程序。Hb、RBC计数。结果 治疗 3d后IVIG组在皮肤黄疸消退及胆红素降低方面上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P <0 .1)。结论 IVIG对降低新生儿ABO溶血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有显著疗效 ,可有效地防止或减轻溶血和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ABO溶血病10年病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生儿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为ABO血型不合所致 ,以往传统方法待出现病理性黄疸后查母子血型 ,证明ABO血型不合 ,再做直接抗入球蛋白试验 ,诊断过晚而造成重度黄疸增多。自开展溶血三项检查以及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以来 ,ABO溶血病发现早 ,治疗早 ,黄疸轻 ,降低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从而减少了听力智力及神经系统等的后遗症。临床资料一、对象 :我院新生儿科自 1990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10年住院ABO溶血新生儿。其中A组 1990年 1月 - 1998年 12月 ,2 4例 ,占同期产科出生儿的 0 .175 %。B组 1999年1月 - 2 0 0 0年 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早产儿疾病的情况,以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了我院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早产儿12例护理.结果换血原因:败血症7例,败血症并DIC 3例,DIC 1例,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1例.其中治愈7例,家人放弃1例,死亡4例.结论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早产儿多病情危重,做好监护,做到有重点、有计划护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早产儿疾病的情况,以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了我院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早产儿12例护理.结果换血原因:败血症7例,败血症并DIC 3例,DIC 1例,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1例.其中治愈7例,家人放弃1例,死亡4例.结论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早产儿多病情危重,做好监护,做到有重点、有计划护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ABO溶血病1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新生儿科病房自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4月共收治新生儿ABO溶血病 170例 ,均经非换血疗法治愈 ,无胆红素脑病发生。所以临床应提高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率 ,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70例均为本院产科出生 ,男 89例 ,女 81例 ;足月儿 16 4例 ,早产儿 6例 ;住院日龄 <2 4h 2 9例 ,~ 4 8h10 8例 ,~ 72h 33例 ;第 1胎 6 4例 ,第 2胎 78例 ,第 3胎 2 1例 ,第 4胎 4例 ,第 5胎 2例 ,第 6胎 1例。二、诊断标准及方法 :新生儿皮肤黄染出现早 ,进展快 ,程度重者做血清学检查。先确定母婴ABO血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生儿的早期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间歇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护理。方法对49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观察组25例,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间歇光疗,B组24例,对照组只接受间歇光疗。治疗后血清胆红素的交界处的临界值在A组低于B组(P<0.05)72h,A组皮肤黄疸住院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新生儿ABO溶血疗法,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88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88例中,非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占65例,包括因溶血致黄疸13例,围产因素致黄疸17例,母乳性黄疸14例,早产儿1例,不明原因10例。非感染性黄疸占发病率74%。感染因素致黄疸23例,占黄疸发病率26%。讨论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常由多种因素所致,本文资料显示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感染因素,多项因素混合和原因不明各占一定比例,非感染因素中我院为围产因素致黄疸为主,其次为母乳性黄疸。所以对缺氧围产不良因素应予以重视,对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等高危因素即使未达到高胆红素血症程度也需积极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孕妇及胎儿Rh(D/E)免疫性溶血病的诊断与血液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孕妇及胎儿Rh(D/E)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治疗,预防孕妇早孕自然流产或不足月死胎.方法:用大量去除血浆和换血疗法对孕妇及胎儿或新生儿Rh(D/E)血型不合者进行治疗,以降低IgG抗D/E的含量,提高胎儿或新生儿的成活率.结果:2例孕妇及胎儿Rh(D)血型不合者去除血浆前IgG抗-D分别为512和1 024,去除血浆3周后,IgG抗-D效价降至16和32,以后间断性的治疗,减少治疗频率,保持IgG抗-D≤64,置足月行剖宫术,产下正常男、女婴儿各1名;1例Rh(E)血型不合者未经治疗而胎死宫内;另1例Rh(D)新生儿溶血病(HDN)经换血治疗而得救.1年后随访,3例婴儿发育均良好,与正常婴儿无差异.结论:大量去除血浆,同时补充高蛋白饮食是治疗孕妇及胎儿RhD/E血型不合的免疫性溶血病的好方法,换血疗法是HDN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G6PD缺陷症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生儿G-6PD缺陷诱发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因素。方法:将75例G-6PD缺陷并发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从籍贯、男女发病率、有关围产因素及遗传病史方面逐一分析和统计。结果:75例G-6PD缺陷新生儿广东籍占60例,男:女发病率为2.75∶1,男性重度缺陷多于女性,诱发高胆的围产因素依次为宫内窘迫与窒息缺氧占32.0%,感染占28.0%,其次是早产儿,其他溶血病、HBV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服用腊梅花、七星茶等中药。结论:缺氧、感染、其他溶血病、HBV母婴垂直传播及腊梅花等中药和某些强氧化剂化学物质均可诱发G-6PD缺陷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加强围产保健,预防宫内窘迫及窒息缺氧,防治感染,避免使用药物如VitK3、磺胺、腊梅花等,对预防G-6PD缺陷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黄疸患儿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测分析,并探讨血清学检测时间对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5月临床送检母亲为O型、出生1~10d的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患儿血标本212例,进行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放散试验。结果 212例患儿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例(1.9%),游离抗体试验阳性24例(11.3%),放散试验阳性33例(15.6%),未检出ABO以外抗体;出生1~3d、4~7d的新生儿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7d以上的阳性率,放散试验阳性患儿总胆红素明显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疸患儿血清学检测时间与新生儿溶血病检出率密切相关,早期检测,早期确诊,能够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胆红素脑病、减低新生儿溶血病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