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鞘膜积液是小儿常见病,我院从1999年至2004年开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共1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4年2月采用经腹横纹小切口行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96例,体会该术式具有切口隐蔽、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等优点。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89例,女7例,年龄6个月~5.5岁,其中1~3岁占62.2%;病程1个月~4.5年,均为择期手术。右侧74例,左侧12例,双侧10例。疝块坠入阴囊73例,未坠入阴囊23例(包括女性7例)。  相似文献   

3.
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斜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或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法加以治疗。我院自1994年3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小切口经腹内环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8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改良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将手术切口改进移位于阴囊小切口的改良术式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60例.其中左侧23例,右侧37例.结果:60例全部手术成功,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例阴囊出现小血肿,5例阴囊轻度水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11 a,阴囊切口外观满意,无1例发生腹股沟疝,未见它他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阴囊小切口术式不破坏腹股沟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不遗留腹股沟疝形成的隐患;手术切口隐蔽,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小儿交通性鞘膜积液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6.
一、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0年~1999年间收治的26例患儿,其中男性24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5月,最大5.3岁,平均2.2岁。双侧斜疝19例,双例交通性鞘膜积液4例,一侧斜疝并对侧鞘膜积液3例。 本组患儿均采用下腹部单横切口为手术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例术后并发阴囊血肿,经保守治疗后消褪,无其它并发症,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3月至1年随访21例,无复发。5例失访。 二、手术方法 在氯氨酮醉下,于下腹部皮肤皱纹水平以中线为中点作长  相似文献   

7.
隐睾系指一侧或双侧睾丸停止于下降途中,而未进入同侧阴囊,可位于肾脏下极至腹股沟管下端之间的任何部位,我们把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环以上的隐睾称为高位隐睾。由于睾丸位置高,对诊断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我们采用了一系列诊断方法及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38例均为高位隐睾症。年龄2~12岁,平均6.3岁,其中4例为双侧隐睾,1例合并有马蹄肾畸形,26  相似文献   

8.
鞘膜积液是泌尿外科较常见的疾病 ,多发生于小儿 ,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术式选择不合理 ,或术中处理不当 ,会导致术后复发。我院自 1996年以来收治 10例小儿再发鞘膜积液。均采用经腹股沟切口再次手术 ,获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0例 ,年龄 4岁~ 11岁 ,平均 8  相似文献   

9.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其术式的发展和变化与妇科理论发展密切相关,就手术范围而言,有全子宫切除及次全子宫切除之分;手术途径有经腹与经阴道之别;手术指征多为子宫良性病变。但对官颈的处理均不十分满意,多年来国内学者们在传统的经腹腔全子宫切除术的基础上作了多种术式改进,但仍以传统式子宫切除为统一模式,而我科1997年4月至1998年10月对50例需做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将以上各种术式加以改进和综合比较,我们研究了腹式改良子宫切除术术式,以探讨对子宫良性病变的经腹全子宫切除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横纹微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 年6月至2022年 6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106 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3 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横纹微切口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对比术前及术后1 d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及肠粘膜功能相关指标水平,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及hs-CRP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的D-乳酸(D-lactic acid,D-LA)、尿肠形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比值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D-LA、尿i-FABP及尿L/M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效果较佳,可缩短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减轻炎症因子的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2011年9月—2013年3月收治456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30例采用腹腔镜(腹腔镜组)手术治疗,226例采用腹横纹小切口(传统手术组)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发现62例(26.96%,62/230)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同时行对侧疝囊高位结扎,全组无一例中转开腹;单侧手术时间(19.3±5.4)min,双侧手术时间(26.8±6.2)min;切口均I期愈合,无明显手术瘢痕;术后阴囊肿胀3例,无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病例;随访3~21个月,复发2例。传统手术组:单侧手术时间(20.8±6.5)min,双侧手术时间(28.6±7.8)min;患儿切口下有少量积液3例,切口感染1例,阴囊肿胀202例,阴囊血肿9例,医源性隐睾2例;随访3~21个月,复发4例,对侧新发7例。两组患儿单侧和双侧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医源性隐睾率、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阴囊肿胀、阴囊血肿及对侧新发疝发生率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腹腔镜与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较,具有切口美观,术后阴囊肿胀、血肿发生率低等优点,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术后对侧新发率低,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小切口皮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探讨和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我院附院及教学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52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手术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7.6 d,伤口愈合良好511例(96.8%),伤口愈合欠佳10例(1.9%),切口化脓7例(1.3%),没有出现血肿或渗血、咳嗽、便秘和排尿困难。远期疗效观察治愈504例(95.4%),显效12例(2.3%),复发9例(1.7%),失访3例(0.6%)。结论微小切口皮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愈合快、皮肤伤口愈合美观、手术易操作、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为1%~2%,其中约50%存在于1岁以内[1].  相似文献   

14.
赵成鹏  王雅  杨军  段永福  周小波 《医学信息》2009,22(7):1238-1239
目的探讨经腹行小儿腹股沟嵌顿疝还纳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自2003年以来,我们共收治小儿腹股沟嵌顿疝286例,分别采用经腹和经腹股沟还纳修补术,并对二者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评定前者略优于后者。结论经腹行小儿腹股沟嵌顿疝还纳修补术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具有术野暴露清楚、操作方便、实施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正> 本文作者采用腹外斜肌移位术重建股四头肌功能治疗17例小儿连枷膝,随诊及肌电图检查证实疗效满意,手术方式是将腹外斜肌腱膜于近耻骨联合处切断,将断端移位于大腿前外侧通过皮下隧道与阔筋膜缝合。由于支配腹外斜肌的脊髓前角细胞很少被小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乳突管(道)在中国人中的检出率及其CT解剖特点.方法:收集了1 074例颞骨CT资料,在横断位及三维重建图上观察乳突管(道)的检出率、长度、直径、形态及其在颅板的开口情况.结果:1 074例中有880例出现乳突管(道),检出率81.94%.男性乳突管(道)检出率80.94%(497/614),女性乳突管(道)检出率83.26%(383/4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148侧乳突中1 437侧出现乳突管(道),检出率66.90%.右侧乳突管(道)检出率70.11%(753/1074),左侧乳突管(道)检出率63.69%(684/1 074),右侧高于左侧(P<0.05).在CT图片上(横断位和/或三维重建图)观察,乳突管(道)可呈现5种不同的形态:单管型、盲管型、"Y"字型、浅凹或凹槽型、双管型.结论:中国人乳突管(道)检出率较高.乳突区CT检查能有效显示乳突孔及乳突管(道),并能显示乳突管(道)的不同形态和开口位置,为该区手术入路或开窗暴露提供准确、直观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8.
19.
脊柱哑铃形肿瘤是指椎管肿瘤经椎间孔向椎管外体腔长入,文献报道其占椎管内肿瘤的5.1%~14.2%[1],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胸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其椎管外肿瘤可能突入胸腔并波及肺脏、纵隔、主动脉等结构,手术治疗较为困难,易造成神经或邻近脏器的损伤.若术中肿瘤分离不彻底,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一般为17%~37%[2].对于肿瘤...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膜孔内接枝聚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开关"的温敏型智能膜的制备,并对其进行了温度感应开关性能实验.实验中采用等离子体接枝填孔聚合法将PNIPAM接枝在多孔平板膜的膜孔中,结果表明,这种接枝了PNIPAM"开关"的多孔膜具有温度感应特性,其利用膜孔内PNIPAM接枝链的膨胀-收缩特性实现了感温性开关性能.当环境温度低于PNIP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膜孔内PNIPAM分子链膨胀而使膜孔呈"关闭"状态;而当环境温度高于LCST时,PNIPAM分子链变为收缩状态而使膜孔"开启".温敏开关的LCST可通过添加丙烯酰胺(AAM)与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来调节,AAM与NIPAM共聚开关的LCST随AAM添加量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