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中基质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与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作用。方法 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79例。根据入院后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将两组病人在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的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入院后收缩压水平、血肿密度是否均匀、入院GCS评分及血清中SDF-1与CXCR4等指标进行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评估SDF-1与CXCR4的预测价值。结果 7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中,出血增加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血肿形态、入院GCS评分、收缩压水平、血肿密度是否均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SDF-1与CXCR4是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60、1.362,95%CI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情况,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结果:两组术后都无死亡患者,两组的再次出血率、肺部感染率、消化道出血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中也无死亡病例,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良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也明显好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尽早实施CT引导下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和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手术的疗效对比。方法将1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小骨窗组94例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CT引导组95例实施CT引导下的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手术。结果小骨窗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所需时间少于CT引导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CT引导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CT引导组,ADL评分级明显优于CT引导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小骨窗微创开颅清除血肿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CT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组的临床症状较前加重,中青年、收缩压≥180mmHg、基底节区出血、首次出血血肿不规则、首次出血量10~30ml者易发生继续出血。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主要与年龄、血压水平、血肿形态、出血部位、首次出血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T定位下微创治疗加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CT定位抽吸联合术后中医辩证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联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40例作为保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40例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和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治疗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有确实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10例临床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行CT导向血肿抽吸术,分析其疗效及适应证.结果: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生存110例,生存率84.3%;死亡17例,占15.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实用等优点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及CT平扫联合征象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ICH患者共164例,根据是否存在早期血肿扩大分为扩大组(54例)和未扩大组(110例),出院时预后情况分组,其中扩大组58例,未扩大组4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CT平扫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早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价CT平扫联合征象预测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临床效能。结果 扩大组初始CT评估颅内出血量、CT平扫岛征及黑洞征均显著高于未扩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平扫岛征和黑洞征均是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平扫联合征象预测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临床效能优于岛征及黑洞征(P<0.05)。结论 ICH早期血肿扩大与CT平扫岛征和黑洞征密切相关,同时两者联合能够更为有效预测早期血肿扩大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施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于血肿扩大、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156例脑出血老年患者(70岁)的临床资料。75例进行了早期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归入研究组,81例进行了常规降压治疗的患者归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肿量、NIHSS评分、随访Rankin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肿量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24小时血肿量均有所扩大,但研究组血肿量扩大比对照组相对更少(P0.05);两组治疗前NHISS评分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3周研究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90天随访,研究组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0~2分的占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可减少血肿量扩大风险,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引导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06-2017-06间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行CT引导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A组,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为B组,各70例。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A组的切口长度、失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B组,GOS>3分的比率大于B组,脑梗死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定向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年间31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钻孔外流,观察疗效,总结优点。结果:本组病人比较以往治疗方法,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降低。结论:CT定向血肿引流,并应用尿激酶溶解残余血肿,该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3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微侵袭组(n=12)和大骨瓣组(n=26)。微侵袭组给予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大骨瓣组采用基底节区改良翼点入路,骨窗大小约为6 cm×8 cm。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临床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微侵袭组患者总好转率为91.67%,高于大骨瓣组的73.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侵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NDS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手术前(P<0.05),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手术前(P<0.05),微侵袭组患者NDS评分明显低于大骨瓣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大骨瓣组(P<0.05);两组患者颅内感染、肺部感染以及再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相比,微侵袭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加安全有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血浆和肽素浓度对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6脑出血患者和106例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和肽素浓度,记录血肿扩大病例,统计分析血浆和肽素浓度与血肿扩大的相关性.结果经t检验,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470.24±172.05)pg/mL较健康体检者(62.76±24.77)pg/ml显著升高(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脑出血患者血浆和肽素浓度与血肿量(r=0.58,P〈0.01)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r=-0.57,P〈0.01)显著相关性.本组脑出血病例发生血肿扩大 32例(30.19%).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和肽素浓度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95%CI=1.10~2.9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和肽素浓度显著预测血肿扩大(曲线下面积=0.86,95%CI=0.78~0.92,P〈0.01),且血浆和肽素浓度大于414.03 pg/mL,对预测血肿扩大有87.50%的灵敏度和67.57%的特异度.结论血浆和肽素浓度与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清除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30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根据头颅CT影像定位确定手术切口,游离骨瓣开颅,做一长2-3am皮层瘘口,用自动牵开器由浅入深显露血肿,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结果3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14例血肿完全清除,11例血肿清除率达到90%,5例清除率达到80%。术后死亡4例(13.3%):均于术后4周内死亡:2例死于脑疝所致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3个月ADL分级:I级7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3例,V级1例。结论显微镜下血肿清除并直视下止血,对脑组织损伤小,止血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闫涵 《中国科学美容》2014,(19):211-213
目的探讨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给予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在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中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54%,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病死率为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82%,并发症发生率为16.36%,病死率为18.1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孔多方位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2008年8月~2012年8月对25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经岛叶无血管区进入血肿腔,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按照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血压,神经营养,康复治疗,进行ADL评分。结果术后存活24例,死亡1例(4.0%)。24例术后3个月按ADL评分:Ⅱ级13例(54.2%),Ⅲ级8例(33.3%),Ⅳ级2例(8.3%),Ⅴ级1例(4.2%)。结论经侧裂-岛叶人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选择策略及功能保护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病例,其中传统骨瓣开颅31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19例;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25例。结果血肿完全清除18例,近全清除57例,术后1个月以内死亡5例(6.7%)。71例随访6~30个月,按ADL分级Ⅰ级15例(21.1%),Ⅱ级20例(28.2%),Ⅲ级21例(29.6%),Ⅳ级10例(14.1%),Ⅴ级5例(7.0%)。结论应根据术前病情分级、血肿CT分型、患者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显微镜下微侵袭操作,三种手术方法均创伤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小量(15~40m1)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应用立体定向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对患者病死率、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中小量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其中82例行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另82例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时间、30d病死率、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血肿消散时间(3.8±1.1)d,明显短于内科治疗组的(19.9±3.5)d(t=-39.463,P=0.000)。2组30d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立体定向组治疗30d病肢肌力4~5级[43.9%(36/82)vs.28.0%(23/82),X^2=4.474,P=0.034]和90 d GOS 5分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53.7%(44/82)vs.36.6%(30/82),X^2=4.826,P=0.028]。结论对于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行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比内科治疗能明显加快血肿清除时间,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平均CT值测量对小于1 cm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经CT检查和手术切除的小于1cm的磨玻璃结节216例,利用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工作站,在薄层扫描肺窗图像上测量磨玻璃结节平均CT值,并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CT值。结果 炎性病变组平均CT值-782~-377(-595.9±122.3)HU低于肺腺癌组-807~-57(-494.3±157.4)HU(t=-2.190,P<0.05),最佳临界值为-604 HU,敏感度、特意度分别为73.5%、67.3%,AUC值为0.69。浸润前病变组CT值-807~-111(-540.1±131.1)HU与浸润性病变组CT值-807~-57(-464.8±166.2)HU有统计学差异(t=-2.66,P<0.05),最佳临界值-473 HU,敏感度、特意度分别为50.8%、75%,AUC值为0.64。结论 平均CT值测量在小于1 cm磨玻璃结节良恶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对判断肺腺癌是否浸润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幕上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129例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其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死亡16例(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血肿体积(P=0.021或P=0.013)、GCS评分(P=0.011)、糖尿病史(P=0.045)及高血压病史(P=0.039)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CS评分(≤8)是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8是预测幕上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后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We described our experience of 22 cases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evacua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including 16 putaminal, 3 thalamic, and 1 cerebellar hemorrhages. All endoscopic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 rigid-rod endoscope and a suction device attached was introduced through a transparent sheath into the hematoma cavity. Putaminal hemorrhage was sufficiently evacuated (56-100%), but thalamic hemorrhage was insufficiently removed (less than 40%). In 3 cases, postoperative CT demonstrated enlargement of the hematoma after the endoscopic procedure. In one case, postoperative rebleeding was recognized on a postoperative follow-up CT scan. In 2 cases, uncontrollable arterial bleeding occurred during the endoscopic procedure, followed by craniotomy and removal of the hematoma under a microscope. Endoscopic hematoma evacuation should be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a secure method of hemostasis during the endoscopic evacuation process has been develop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