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同时发生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脑血管病,在国内外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发现一例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5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天,加重1天"于2011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走路不稳,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未见明显高密度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髓内侧梗死(M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收治的确诊为MMI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9±0.7)岁,男女比例为5∶2,平均发病时间(5.6±0.5)d。均为急性病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和肢体感觉麻木,2例患者有嗜睡症状,1例患者进展性加重。所有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显示延髓内侧高信号,其中2例诊断为双侧MMI,1例合并有新发枕叶梗死。5例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现存在椎动脉局部狭窄或闭塞。结论:M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尤其双侧延髓内侧更加罕见。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起病的肢体瘫痪(双侧MMI会出现四肢瘫痪),同时常伴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损伤症状。尽早完善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期本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陈金花  姚梅琪  金静芬   《护理与康复》2017,16(9):1014-1016
总结1例双侧延髓内侧进展型卒中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护理要点:确定监测重点,及时有效处理病情变化;多学科跨团队照护,制定详细的诊疗照护计划并实施;合理管控血压、血糖,减少血管损伤;重视超早期的全面康复,进行语言、运动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康复训练。患者抢救成功,病情稳定后转康复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进展性脑干梗死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展性脑干梗死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多在 2周内死亡 ,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我们诊治的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4 5~ 80岁 ,平均 6 4 .5岁。病情进展时间 3~ 2 0天 ;静态起病 4例 ,动态起病 6例。病前 1月内头昏及眩晕 5例 ,典型椎 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 7例 ,糖尿病 4例 ,冠心病 5例 ,心房颤动 1例 ,中风病史 3例。双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截肢1例 ,高粘血症 3例。1.2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 :眩晕 8例 (80 % )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髓半侧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MRI特点及预后。方法总结2例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并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致死的延髓半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延髓半侧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均存在舌下神经瘫),并累及呼吸中枢,其中例2合并四肢瘫痪;病因上,例1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合并椎动脉变异,例2病因不明确,不排除椎动脉夹层;MRI上,表现为以延髓中线为界的半切样征象,弥散加权成像上呈高信号;预后差,2例均于发病24 h内进展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复习文献发现有20例延髓半侧梗死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经病理诊断3例,MRI诊断17例。结论延髓半侧梗死罕见,常表现为Reinhold综合征,易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MRI上表现为以延髓中线为界的半切样征象,预后不佳,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5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键  黄帆 《新医学》2005,36(5):274-275
目的:总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并探讨头部CT及磁共振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共32例(91%),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26例(74%),恶心、呕吐22例(63%),交叉性感觉障碍28例(80%),同侧霍纳综合征24例(69%),同侧肢体共济失调22例(63%)。且有病例出现锥体束受累体征,如6例有对侧轻度偏瘫,10例巴宾斯基征阳性。35例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延髓病变;30例头部磁共振显示右侧延髓梗死16例(53%),左侧延髓梗死10例(33%),合并同侧桥脑梗死2例(7%)、合并同侧小脑梗死3例(8%)。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恶心、呕吐、交叉性感觉障碍等,且有锥体束受累体征,提示不典型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可累及锥体束,磁共振有助于其诊断,但在病灶检出上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脑干梗死MR成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理机理及MR表现特点。方法:本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21~86岁,平均66岁。采用GE 2.OT超导型磁共振仪。SE序列,T1加权,轴位;FSE序列,T2加权,轴位和冠状位。结果:72例中,中脑梗死16例,脑桥梗死52例(合并中脑梗死13例),延髓梗死4例。梗死灶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低~等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随着病程的发展,T1和T2的延长愈明显,T2WI对脑干梗死灶最敏感。结论:MRI是诊断脑干梗死的最好检查方法,能够显示脑干梗死的部位、数目和大小。  相似文献   

8.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训练前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5分12例、4分9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治疗后4分1例、3分4例、2分10例、1分6例,即正常6例(28.6%),可疑10例(48.6%),异常5例(23.8%),吞咽功能好转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初次评分为5分12例、4分10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常规治疗后5分7例,4分9例、3分5例、2分1例,即异常21例(95.5%),可疑1例,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比较P<0.001。临床评定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5%和40.9%(P<0.01),治疗组的吞咽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吞咽训练能显著提高延髓性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秦艳  周立辉 《全科护理》2016,(18):1937-1939
正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40%。通过透视检查发现在卒中急性期意识清楚的病人中,64%~90%存在吞咽困难,其中22%~42%伴有误吸~([1])。吞咽困难使误吸危险性增加,可造成支气管或肺部感染、脱水和营养不良,进而导致预后不良及死亡的风险增加。因此,在卒中急性期加强吞咽功能障碍病人的呼吸道管理极为重要,对改善病人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我科近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急诊溶栓治疗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发病10 h内行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3D ASL检查,溶栓后1~7 d复查常规MRI平扫、DWI和3D ASL检查。测量溶栓术前及术后脑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结果 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区,表现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降低;3D ASL检查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组织低灌注区,表现为CBF值降低。ASL显示低灌注区域的体积均较DWI显示范围大。溶栓术后18例低灌注区范围不同程度缩小,2例低灌注区扩大,10例出现局部高灌注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区CBF均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项无创性磁共振灌注成像新技术,3D ASL能够显示脑梗死溶栓术后低灌注向高灌注的转换,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魏文石  沈虹  常杰  左钢  李文贤 《上海医学影像》2002,11(3):168-169,200
目的 利用MRI对大脑中动脉(MCA)区域梗死进行解剖性定位,探索缺生中风病灶分布特点及病理形成机制。方法 对51例无心源性栓子 的MCA区域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T1W、T2W、FLAIR扫描,同时进行MRA检查。结果 Ⅰ、皮质边缘带梗死(8例);Ⅱ、不伴岛叶梗死的软膜区梗死(4例);Ⅲ、伴岛叶梗死的软膜区梗死(17例);Ⅳ、皮质下大梗死(22例)。Ⅰ组中,5例伴随小的皮质或皮质下多发生梗死灶,且有MCA病变。Ⅱ组中2例发现多发的卵圆区病灶,都有MCA病变。Ⅲ组伴部分或全部岛叶病灶分别见12例、5例。其中5例还有多发民生皮质或皮质下病灶,13例有MCA病变。Ⅳ组中,15例有卵圆区梗死,5例既有基底节也有卵圆区梗死,11例还有小的皮质或皮质下梗死,7例有MCA病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MCA区域梗死分布形式多样,可能与血管变异,侧枝循环形成及梗死的病理机制有关。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与MCA区域梗死的不同分布形式相关,可能由栓子引起。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主要病因为脑栓塞及脑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CT不能清楚显示TOBS早期梗死病灶,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能准确显示TOBS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结论:TOBS须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磁共振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基底动脉综合征作用明显优于CT,DWI为早期脑梗死发现的首选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段应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 2 4小时内不同时间段应用降纤酶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 ,DW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 ,MRA)检查确诊 ,按病程分为Ⅰ组 12例 (病程≤ 6小时 ) ,Ⅱ组 14例 (病程 7~ 2 4小时 ) ;两组接受降纤酶治疗 ;治疗后行MRA检查。结果 对两组间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出血转化率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DWI与MRA检查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资料情况下 ,降纤治疗时间窗可以延至 6小时以后 ,仍能取得较高血管再通率和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MRI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已经被动物实验所证实[1],其临床应用在国内外正在积极开展.笔者结合本院MR回波平面(echo planar imaging,EPI)弥散成像在脑梗死病人中的初步应用,评价其MRI表现,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从血凝指标、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方面探讨进展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指导临床早期诊断、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60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血凝指标 (TT、PT、APTT、FIB、PAGI)、脑血流动力学(CVA)、血液流变学、血糖及血压 ,并设对照组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进展型脑梗死的病变侧CVA均有异常 ,即其Vmax、Vmin减慢 ,DR增加 ,DP减小 ;其血凝指标中APTT、PT明显缩短 ,PAGI明显升高 ;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与稳定型脑梗死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是进展型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进展型脑梗死与血液粘稠度、甘油三脂、PAGI的增高及PT、APTT的缩短 ,Vmax、Vmin的减慢、DR增加、DP减小及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MR灌注成像对VEGF质粒治疗犬脑梗塞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MR-PWI追踪VEGF质粒对家犬脑梗塞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相对照。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疾病模型。依处死时间不同随机分成3组(3只、7只、8只)。组内分成2个亚组,实验组给予VEGF质粒600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重复进行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 MRA,PWI,CE T1WI。于病变部位取材进行HE染色、CD34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SPSS10.0方差分析法分析rCBV,MTT,MVC,VEGF免疫阳性细胞数等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两周时组间rCBV,MTT有显著性差异(P=0.035,0.018)。rCBV变化与VEGF免疫阳性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721,P<0.01)。结论:VEGF质粒的应用促进了梗塞后侧枝循环的建立。PWI与传统扫描序列结合可以对基因治疗效果作出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Tagging成像对于诊断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收缩运动失调区域的临床价值。方法12例既往有典型心肌梗死病史和心电图改变,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左室室壁瘤”的慢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行心脏磁共振Tagging序列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对照检查。结果10例患者磁共振Tagging序列获得良好成像效果(成功率83%),能够识别出室壁收缩的三种运动形态:收缩存在、收缩消失、反常收缩。通过与延迟强化室壁节段的对照观察,我们发现有6/16个节段的收缩消失区域并未显示出心肌梗死的特征改变,室壁未见变薄或异常强化。同时我们还发现有5个节段的室壁,虽然纵向短缩率消失,而辐射向心收缩力仍然存在。结论磁共振Tagging技术能够较明确识别室壁瘤或远隔室壁节段的不同收缩状态,对于室壁瘤的外科治疗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