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426例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与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和分析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 对1993年1月 ̄1998年1月所行胆肠吻合术的426例梗阻性黄疸病例进行总结。原发疾病包括: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236例(56%)、晚期壶腹周期癌98例(23%)、肝门部胆管癌64例(15%)和胆总管囊肿28例(6%)。其治疗目的一类系病变切除后的胆道重建,另一类是晚期肿瘤的姑息性引流。吻合的方式有:160例(37%)行肝外或肝门部  相似文献   

2.
胆管良性疾病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良性疾病行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与远期效果。方法:对1981年1月至2000年12月614例行胆肠吻合术病例进行总结,原发疾病包括: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和(或)胆管狭窄321例(52.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06例(17.3%),医源性胆管员伤151例(24.6%),其它36例(5.9%),其中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89例,胆管(或囊肿)空肠吻合术525例,手术死亡18例,术后获随访524例,随访时间为1-20年,随访率为87.9%,结果:随访效果属优,良者占84.5%,再手术率,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为49.4%,胆管(或囊肿)空肠侧-侧吻合术为14.2%,胆管空肠端侧-侧吻合术4.4%,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肝内,外胆管良性疾病行胆肠吻合术时,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式应废除,胆管空肠(Roux-en-Y)端侧-侧吻合术式应作为首选,可获得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胆肠内引流术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人每天约生成胆红素300mg,经胆道排入十二指肠,最终随粪便排出.一旦胆道发生梗阻,就会使血清胆红素成倍上升.且不说胆汁瘀积时胆汁内其他成分代谢紊乱给机体带来的伤害,单从具有毒性的胆红素不断瘀积而言,就可能对机体各系统产生严重损害,如血液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包括肝脏自身在内的消化系统等.因此,临床医生一贯高度重视维护胆汁进入肠道的生理通路.即使造成梗阻的原发病因无法去除,也要千方百计重建引流通道,自从1882年Von Winiwarter报告首例胆囊空肠吻合术治疗胆管梗阻以来,在一百多年的胆道手术发展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各种内引流的方法也会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改良襻式胆肠内引流术与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用不同胆肠内引流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分组原则行胆肠改良襻式内引流术39例和胆肠Roux-en-Y内引流术45例,并随访1~2年,比较两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减黄效果、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胆管炎发生率。
结果:两组具有相同的减黄效果。两组的手术吻合时间分别为(53±112)min和(72.4±9.5)min;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79.2±4.4)h和(93±6.5)h;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1%和13.3%。改良袢式组各项指标优于Roux-en-Y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改良襻式胆管-空肠内引流术的近期和长期疗效肯定,可作为胆肠内引流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腹腔镜手术在外科各专业的推广应用,传统外科手术观念逐步发生改变,外科手术微创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腹腔镜胆肠吻合(laparoscopic cholecystojejunostomy,LCJS)作为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微创方案,在国内外逐渐被广大临床医生认可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胆肠内引流在胆总管损伤、先天性胆道畸形、胆管良性狭窄、胆道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结石的治疗中经常用到,操作不复杂,治疗效果较好。但在临床工作中也遇到使用本术式不当或是明显错误的病例。现将我们五年来收治的4例作如下报道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56岁。因胆总管癌在外院作胆囊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9.
胆肠内引流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胆肠内引流术王训胆肠内引流术实际上包括治疗原则和操作技术两方面问题。本文试图总结过去施行胆肠内引流术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手术方式进行讨论与评价。1利用胆囊进行手术利用胆囊与胃肠道吻合以解决胆道低位梗阻,原则上是一种保守性的手术,例如王敖川(1)创用...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胰胆系统肿瘤引起胆道梗阻所致的黄疸。由于多数病例就诊时肿瘤已难以切除,只能行减黄手术。外流术弊病较多,多主张内引流术。但传统的内引流术也有困难。作自1991年开始采用间置T管胆肠架桥内引流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1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在评价新辅助化疗治疗浸润性乳腺癌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并行化疗前、后MRI检查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人。将其病理学反应分为5级;4级和5级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ajorhistological response,MHR),并以此作为参考标准,以图像表现作为对照。所有影像资料由两位医师通过诊断工作站共同阅片,判断是否属MHR;意见不一致时,咨询另一位资深医师。用Kappa分析对MRI判读结果与参考标准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MRI对化疗后浸润癌残余的诊断与参考标准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病灶明显缩小(P<0.05)。结论:MRI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无创性评价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梗阻性黄疸是胰头及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特征,可引起机体各种病理生理变化,从而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然而,对此类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PBD)是否有益以及行PBD的指征,以往一些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在不同程度黄疸患者中分析行PBD的必要性及应用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6—2018年358例行PD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包括行PBD患者与直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行PBD患者引流前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黄疸组(TBIL<250μmol/L)与重度黄疸组(TBIL≥250μmol/L),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中行PBD的患者与直接手术患者间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轻度黄疸组183例,其中行PBD 34例、直接手术149例;重度黄疸组175例,其中行PBD 75例、直接手术组100例。轻度黄疸组与重度黄疸组中,行PBD的患者与直接手术患者间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指标、术后病理方面部分存在差异(部分P<0.05)。术后结局指标方面,轻度黄疸组...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胰胆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患者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中发现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可达100%;梗阻原因诊断率为81.54%。结论MRCP为安全、可靠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能判断梗阻的具体部位,根据MRCP特征基本可推断疾病的性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以及力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胆管结扎组(BDL)、假性手术组(SL)、胆管结扎+力肽治疗组(Dipeptiven)3组,分别于术后24h、72h、1周和2周测定血浆内毒素值(Endotoxin,ET),并于2周后作细菌移位率和肠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BDL组厌氧菌移位阳性率(58.33%)及各时间点血浆ET值显著高于SL组(0)和Dipeptiven组(8.33%)(P〈0.01),Dipeptiven组在各时间点血浆ET值较BDL组显著降低(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BDL组肠黏膜发生了实质性损害。结论阻塞性黄疸时肠黏膜屏障损害可能促进肠道细菌移位,导致感染易感性增高。而力肽可改善受损小肠黏膜结构及减轻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内毒素血症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49例梗阻性黄疸(梗黄)患者(实验组)和81例无黄疸胆系疾病患者(对照组)围手术期外周血的内毒素(ET)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①术前ET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术后10~12天夹闭T/Y管后ET阳性率明显低于术前和夹管前(P<0.001);③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的患者ET阳性率明显高于无ACST的患者(P<0.001)。作者认为,本组梗黄患者中出现的肾功能障碍、胃肠道出血以及2例患者的死亡,可能部分与内毒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黄疸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而有较高的并发症、病死率。笔者结合近年文献资料初步综述了梗阻性黄疸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类高血糖素多肽-2(GLP-2)对大鼠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小肠上皮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影响。方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10d后对照组给予0.01mmol/LPBS0.5mL,实验甲组给予250g/(kg.d),实验乙组给予125g/(kg.d)的GLP-2溶液0.5mL,分别皮下注射,均为每天2次,连续7d后处死。并设假手术组。检测末端回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s法检测MLCK的分布和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blots图像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萎缩明显,肠绒毛短而稀疏。外源性补充GLP-2后小肠绒毛上皮结构有所恢复;实验甲组平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上升27.1%,26.4%和25.3%(均P0.01)。梗阻性黄疸时对照组MLCK染色稀疏,分布不均。实验甲组的MLCK染色有所恢复,强阳性表达例数(8/10)较对照组(2/10)明显升高(P0.05),实验乙组(4/10)没有变化(P0.05)。Westernblot图像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相同。实验甲组的绒毛高度的下降值与MLCK图像的吸光度的下降值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小肠黏膜明显萎缩,外源性补充GLP-2能增强小肠黏膜上皮MLCK的分布和表达,恢复肠黏膜上皮的形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解剖性肝切除治疗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86例区域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40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46例,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指标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石复发率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无结石复发生存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426.7±23.5) ml及患者住院时间(7.2±0.4) d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673.1±48.5) ml及(8.3±0.9)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术后胆漏、切面感染及结石复发的发生均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均随访到术后24个月,解剖性肝切除组有1例患者(2.5%)术后13个月发生了结石残留,非解剖性肝切除组术后有18例患者(39.1%)发生了结石残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这种符合肝脏生理结构的外科切除更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防止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可以启动肝细胞的凋亡程序,且有多种因素参与了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研究其机制对于梗阻性黄疸肝损伤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梗阻性黄疸时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