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了生物素标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型DNA探针,用斑点杂交检测宫颈癌组织DNA中HPV 16 DNA相关序列。在28例宫颈癌组织中,有16例呈HPV 16 DNA杂交阳性,阳性率为57%;4例正常宫颈组织呈阴性反应;4例宫颈慢性炎症中有1例呈阳性反应。实验阳性对照HPV 16质粒DNA呈杂交强阳性,以λ-噬菌体DNA及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DNA为实验阴性对照,均呈杂交阴性。结果证明,HPV的基因组存在于宫颈癌组织中,提示HPV的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本实验采用生物素标记HPV 16 DNA探针,检测特异性强,方法简便,为开展宫颈癌病毒病因的普查及其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光敏生物素法标记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PV16、18DNA相关序列。检测结果为,18例宫项癌组织中5例HPV16杂交阳性(27.78%);14例HPV18杂交阳性(77.8%)。这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和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11型、疱疹病毒Ⅱ型(HSV-2)N/BglⅡ,L/HindⅢ片段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等6个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技术对宫颈疾患活检标本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在同一标本中未发现3种病毒DNA均阳性者,但宫颈癌标本中46%HPV和HCMV DNA同时存在,2例HSV-2 DNA阳性的宫颈癌标本中有1例同时存在HCMV DNA。提示宫颈癌的病毒病因是多因素的,HPV,HSV-2和HCMV均可能有关,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3者之间可能有某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66例宫颈癌患者及103例宫颈癌行手术治疗后随访病例宫颈脱落细胞,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行高危型HPV DNA检测。结果①66例中62例HP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达94%,仅4例阴性(6%)。②宫颈癌患者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间HP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发生宫颈间质侵入的宫颈癌患者HPV阳性率及病毒DNA载量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96%(99/103)的宫颈癌经手术治疗后患者HPV DNA检测为阴性。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有关;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为高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与宫颈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并从基因及分子水平表明其在宫颈癌变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曾以生物素及~(32)P—dATP标记HPV16型DNA为探针,经点杂交证实了宫颈癌中存在有HPV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DNA斑点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了54例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DNA序列,并应用DNA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分析了部分斑点杂交阳性的标本。结果表明,50%的宫颈癌标本中HPV16DNA阳性,而在1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测到HPV16DNA序列;Southern印迹杂交发现HPV16DNA以整合状态存在。提示HPV16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opilloma viruses简称HPV)的某些类型与宫颈癌疾病发病有关,已为国内外所重视。本文选用HPV 6、11、16、18型分别用非放射性标记化合物Digoxin标记病毒DNA作探针,通过斑点杂交和Southern转移杂交检测宫颈癌等活检组织及其对应的阴道脱落细胞各122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高辛甙元标记人乳头瘤病毒(HPV)-6,11,16和18探针,通过核酸杂交法检测上海地区女性患者HPV的感染。计活检组织标本128例,阴道脱落细胞130例,同时取样34例。斑点杂交结果表明活检组织中四种类型HPV的总阳性率:宫颈癌44%,宫颈间变66.7%,有间变史28.6%,外阴尖锐湿疣63%和慢性宫颈炎5.6%。阴道脱落细胞的各阳性率与之相近,同时取样的检测符合率为91.2%。Southern转移杂交结果提示:宫颈癌以HPV-16型为主,尖锐湿疣中的HPV为6和11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a—~(32)p—dCTP标记的人乳头瘤病毒11型(HPV—11)、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和人乳头瘤病毒18型(HPV—18)质粒DNA为探针,对全国五个地区的275例女性生殖道病变活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相关序列进行了核酸杂交分析。结果表明:(1)女性生殖道各种病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HPV—16感染,其感染率随病变恶性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增加;HPV—11感染主要见于生殖道良性增殖性病变中;HPV—18感染只见于宫颈癌。(2)不同地区妇女宫颈癌中HPV—16的感染率不同,宫颈癌高发区新疆,HPV—16感染率较高,宫颈癌低发区贵州,HPV—16感染率较低。(3)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宫颈癌中,HPV—16和HPV—18感染率不同,宫颈鳞癌以HPV—16感染为主,宫颈腺癌以HPV—18感染多见。以上结果表明:人乳头瘤病毒,特别是HPV—16与中国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组织中是否整合,各家报道不一。多数研究证实良性病变中的HPV以游离状态存在,而恶性病变中的HPV DNA则已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本实验从HPV 16杂交阳性病例中随机抽取5例标本。应用四种方法研究HPV 1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整合状态,旨在阐述HPV的致癌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早期微生物暴露对肠道菌群的定植模式及以后生命过程中疾病的易患性产生深远影响。肠道菌群失调也是一些疾病的症状或诱发原因,比如过敏、肥胖、糖尿病甚至精神疾病。深入研究人类共生微生物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将为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异化与迷失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催生了技术哲学,而技术哲学从一开始就以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引人注目。在今天的医疗领域,技术带来的异化和迷失同样引人深思,开单、检查、读片、治疗,这个看似正当的过程正在折射一个可怕的现实,我们的医疗过程正在变成一场机器与器官之间冰冷而割裂的对话。在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瘤病毒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课题组近3年来,以食管癌为主,用PCR、R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肿瘤组织及癌前病变中的存在,发现在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中均有很高比例的HPV检出率(63%、66%及50%)以及活跃的病毒mRNA或蛋白表达.在食管癌高发人群的普查标本上,随着食管癌上皮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检出率和表达率逐渐增高.我们同时发现选择不同的病毒靶位开展PCR会得到不同的检出率.E6/E7片段可较真实地反映HPV感染情况. 我们的结果提示:HPV-16与食管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 DNA的存在和活跃的表达与细胞癌变相关;HPV-16E6/E7与L1片段相比,检出率大大提高.我们认为HPV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结合对HPV感染的人群筛选遗传易感基因,对高危人群识别、预防、早诊和治疗,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人未受精及受精未分裂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分析卵母细胞受精失败、受精后不分裂的原因.方法 分别将收集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及卵胞浆内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时受精失败、受精未分裂的卵母细胞进行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常规IVF受精失败成熟卵母细胞主要呈现的超微结构:①透明带正常,但卵膜下未见皮质颗粒,精核呈浓缩状态,周围未见线粒体、滑面内质网(SER)泡等细胞器围绕;②透明带为异常紧密状结构,卵膜下有一层线形排列皮质颗粒,线粒体为其主要的细胞器,缺少SER集合管、SER泡等细胞器,有时可见透明带内存在顶体完整的精于.ICSI时未受精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Ⅱ,MⅡ)卵母细胞呈现的超微结构:①可见卵膜下一层线形排列皮质颗粒,SER集合管、SER泡常与线粒体相连;注射的精子已褪去核膜,部分染色质已去浓缩;②皮质颗粒极少或分散存在,未在卵黄膜下排列;缺乏线粒体、SER集合管等细胞器或者线粒体孤立存在.受精未分裂卵母细胞呈现的超微结构:卵周隙内可见皮质颗粒排放的皮质内容物,线粒体数量少,胞质内有许多小脂滴填满的脂褐体;环纹片层(annulate lamellae,AL)异常聚集且成丛分布于胞浆中.结论 常规IVF卵胞质中细胞器异常分布导致卵母细胞胞质不成熟影响其受精能力;透明带结构异常及诱导顶体反应缺陷可导致精子穿透障碍;卵母细胞激活失败与ICSI受精失败有关;脂褐体的出现及AL异常聚集与受精卵不分裂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巨细胞病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旭  赵新 《医学综述》2008,14(17):2577-2580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是一种伴有大血管内膜和中膜中层脂质沉积的结构异常,它不仅累及单支血管,而且可以导致广泛的组织和器官损害。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仅就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Cohen  Joel E. 《JAMA》1999,281(20):1953-195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