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1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实施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恢复部分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4-02—2015-03收治的89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认知干预,观察对比2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抑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认知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认知干预通过影响大脑神经的整合及重组,促进大脑神经的可塑性发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障碍及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程度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内科护理,干预组47例在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抑郁改善程度。结果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和第3疗程末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3.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对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临床筛选, 排除失语患者41例, 将86例患者按美国DSM-Ⅲ-R抑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按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 将患者分为3组(1) 无抑郁组患者; (2) 抑郁未恢复组患者; (3) 抑郁恢复组患者, 且3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1月时均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其间进行ADL训练、抗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恢复组ADL提高较抑郁未恢复组明显(P<0.01).结论早期有效抗抑郁及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AD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及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第3 d及治疗后第2、4、6周均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和NIHSS评分明显减少,ADL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症状及护理手段。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抑郁标准判定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症状。结果经综合护理措施,20例PSD患者的抑郁情绪于2~3个月内康复。结论及早判断脑卒中后抑郁症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功能障碍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抑郁的影响。方法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氟西汀联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组和单用氟西汀对照组,治疗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和日常生活量表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应用氟西汀联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治疗8周后Hamilton抑郁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和日常生活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联合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情绪,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症状及护理手段.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抑郁标准判定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症状.结果 经综合护理措施,20例PSD患者的抑郁情绪于2~3个月内康复.结论 及早判断脑卒中后抑郁症状,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功能障碍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乐特20mg/d,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治疗组抑郁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6%和45.8%),具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及残疾率低于对照组(40.8%和60.4%),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赛乐特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arthel指数对1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结果 160例脑卒中患者中65例(40.63%)出现抑郁症状。与无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P=0.04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低(P=0.000)。进一步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亚组,随着抑郁程度的增加,神经功能缺损加重(P=0.000,0.000,0.00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P=0.000,0.000,0.000)。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4,P=0.005),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r=-0.645,P=0.002)。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早期康复治疗、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将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后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奥扎格雷钠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11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59例增加氟西汀治疗,观察组60例增加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16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91.67%(55/60)高于对照组76.27%(45/59)(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和提高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但观察组降低HAMD-17评分和提高MMSE评分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提高巴氏量表(Barthel指数),但观察组降低NIHSS评分和提高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西酞普兰平均用药量(23.68±3.49)mg略低于对照组氟西汀平均用药量(27.73±3.56)mg(t=6.2667,P<0.05)。结论氢溴酸西酞普兰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更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赛乐特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赛乐特20mg/d,入组后3个月时随访,现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抗抑郁疗效,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死亡/残疾情况。结果 治疗组抑郁疗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6%和45.8%),具有显著性差异;随访3个月患者的死亡及残疾率低于对照组(40.8%和60.4%),有显著性差异;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赛乐特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并有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ADL及WHOQOL-BREF量表评定。结果 2组患者HAMD、ADL及WHOQOL-BREF各指标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还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联合坦度螺酮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RBP4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4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及针灸,高压氧等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加坦度螺酮、C组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及坦度螺酮治疗、D组常规治疗加康复训练治疗。观察4种不同治疗方案下抑郁、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血清RBP4的水平。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血清RBP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患者抑郁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提高,RBP4水平下降,4组相比,C组效果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康复联合坦度螺酮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RBP4水平,缓解抑郁,提高神经功能,增强ADL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路优泰对脑器质性疾病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脑器质性疾病后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结果路优泰对脑器质性疾病后抑郁有着明显的抗抑郁作用,且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论路优泰抗抑郁作用肯定,能改善脑器质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和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的研究。方法未服用过抗抑郁药物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0例做为对照组,实验组为40例服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前、治疗6 w末及12 w末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实验组未治疗前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服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6 w末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治疗12 w末与对照组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HAMD评分有效率结果表明,对照组未服用疏肝解郁胶囊6 w及12 w末有效率为0%,治疗组服用疏肝解郁胶囊6 w及12 w末有效率分别为75%及8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能有效治疗脑卒后抑郁,并且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药物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采用国际通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及M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残疾发生,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等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抑郁发作的效果。方法:对99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康复组(34例)和对照组(65例)进行6个月的对照研究,康复治疗采用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康复组Barhel指数在第3、6个月的评定时明显高于对照组,HAMD分别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有8.8%、对照组有26.2%被诊断为抑郁症(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防止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5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The ModifiedRankin Scales,mRS)评分较常规护理组得到明显改善(P <0.01)。结论 对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早期实施卒中单元模式护理,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影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生存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恢复期的生存质量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0-11—2011-10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符合实验录入标准的脑卒中住院患者100例。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并做相关检查。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改良兰金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配合完成调查100例,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次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生活自理能力、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及卒中后抑郁对患者发病后3个月生存质量有影响。结论积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重视脑卒中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做好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以减少卒中次数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