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 《中国针灸》2002,22(10):709-712
对《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和五脏六腑皆注于睛(目),以及后世继承的五轮学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将五行互藏和五脏互藏理论引入针灸五输穴之中,从五行(脏)互藏的角度论述了五输穴五行属性的内涵及其主治作用的理论渊源,揭示了五输穴主治作用按五行(脏)规律排列的实质,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阴阳二十五人”学说,出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内经》对于客观世界的分门别类,是以“五”为基数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予五,人亦应之”(为什么以“五”为基数,目前的解释还不是很圆满),《阴阳二十五人篇》从这个基数出发,借用五行学说,具体地将常见的人体外观形态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每大类中又分中,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形成了“阴阳二十五人”,然后给予各类以具体的气质、精神描述。经文称这种分类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二十五人的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藏互藏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藏互藏的立论依据是五行互藏理论。五行学说 ,人们通常注意到的是五行特性、归类、生克、乘侮等内容 ,对五行互藏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论之甚少。然而 ,五行互藏恰是五行学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 ,由此推演而来的五藏互藏理论更是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藏象学说。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从五行互藏入手 ,对五藏互藏理论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 ,以求进一步阐释藏象学说的科学内涵。1 五行互藏的科学内涵五行学说是基于古人阐释事物关系的需要而形成的理论 ,由于它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必然被纳入中医学 ,用以阐释人体结构、脏腑…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体质学说是浩瀚的中医学宝库里一支瑰丽的花朵。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医家对体质便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中医学术现存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仅《灵枢》部分就以“五变”、“本脏”、“天年”、“阴阳二十五  相似文献   

5.
体质学说在单纯性肥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质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体质的论述 ,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 ,别其五色 ,异其五形之人 ,而二十五人具矣”。就将人的体质按照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形 ,第一形下就细分为五类 ,就有了二十五种体质 ,并提出“必先明知二十五人 ,则血气之所在 ,左右上下 ,刺约毕也。”开创了“体质不同 ,针刺也不同”的辨体质应用针刺治疗的先河。这种个体化的诊疗特点 ,至今指导着我们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所谓体质 ,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 ,由遗传性和获得性所决定的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1侧重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生理层,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灵枢·本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可见脏腑生理层未及经络,然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及精神魂魄不在其外。上古至春秋战国为脏腑辨证的哲学阶段,表现为五行阴阳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可见当时二(阴阳)五(五行)哲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脏腑辨证乃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到了六朝《中藏经》则以脉证为中心,分析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病证。  相似文献   

7.
五行的本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行的本义*郝葆华王东红(陕西中医学院西安712083)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讲,如果抽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那么,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都难以构成,因此《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认为五行和阴阳是至关重要的:“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相似文献   

8.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反映其学术思想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蕴藏着丰富的五行思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思想便是“五脏法五行互藏”。钱乙深禀《内经》五行学说大义,首创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将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的主要证候,用虚、实、寒、热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但是钱乙并非孤立地从五脏分五证,而是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运用五行互藏理论来指导五脏兼证的辨证及治疗,富有很强的五行思想特色,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五行互藏"指五行任何一行中,皆又有五行可分,是五行学说的精华,亦有称为"东方的普通系统论",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属祖国医学方法论范畴,用以解释自然界及人体多维、多层次立体结构,反映脏腑、经络之间内在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五行互藏"起源于《黄帝内经》,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概念,不仅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而且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功能时不受四时五行性质的局限;包含了五行五藏的思想的萌芽;五行同行间灵活的"通应思想";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提出了五行乘侮、五行胜复的思想。《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而不拘于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械应用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体阴用阳”非独肝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体阴用阳”始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自此,一直为中医界所沿用,作为肝脏特性之一,以冀区别于其他诸脏。考体用学说,在《素问》中已有见及,五脏皆有其体、用,但未涉及阴阳之属性.《素问》明言“脏者为阴,腑者为阳。”五脏皆属阴,非独肝为阴脏,故拙见“体阴用阳”非独肝也。体,谓形质、形状也,即可供观察之形体。在脏象学说中“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脏腑相关的体表组织,若《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曰:“肝生筋,在体为筋;心生血,在体为脉;脾生肉,在体为肉;肺生皮毛,在体为皮毛;肾生骨髓,在体为骨。”故在五行归属中,筋、脉、肉、皮毛、骨,合而有“五体”之称。二是指脏腑所藏之物质,肝之所以有“体  相似文献   

12.
《广西中医药》2015,(4):1-8
<正>人之本土性,指人之生命整体的本质属性在五行中属土,或曰人体生命的气化活动整体的本质属性与天地五行中的土行属性相一致。五行者,天地间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运行属性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五运即五行也。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即是说,生命整体本质属土的人体与天地万物一  相似文献   

13.
近读贵刊1986年第四期发表的陈问恒“‘阴阳二十五人’学说试探”一文,受益甚多,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运用推测方法,引用现代生理学、遗传学、精神病学等新的研究成果材料,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可谓在研究《内经》方面开拓了思路。然反复细读之后,对文中几个观点觉有不同看法,谨提出与作者商榷,或许有益于这一学说的深入研究。一、“阴阳二十五人”学说分型的实质目前,中医界对“阴阳二十五人”学说的研究颇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4.
2 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形成 在春秋时期,阴阳学说已运用于医学领域。《周礼》说:“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察天五运,并时六气……天有五星,故有五行,以为寒暑,以为阴、阳、风、雨、晦、明,既足以伤形,而人之喜怒阴阳,运用于营卫之间,交通则和,有余不足则病”。这里的“阴阳”,或表示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或表示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运用较灵活。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物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一书,此以阴阳做经络的名称。在《内经》之前的有关医学方面的记载中只是散在提及阴阳,阴阳尚未成为医学理论的核心。至战国时期,随着临床实践所得的医学经验的丰富,医学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总结,又随着《周易》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深广,阴阳学说给医家们以极大的启示,并将其成功运用于医学领域,予以融会贯通,成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五行与医学     
<正> 五行这一整套取类比象的理论学说,经古代医家引用到医学方面来说明生理方面的运行变化,病理方面的转归顺逆,并指导诊断与治疗。确有徵于理而不爽,计于事而有效的实际意义。以生理言: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的人体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形态美和容貌美两方面对《内经》中有关人体的审美观进行了阐述。《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将人分为“阴阳二十五人”;按人体阴阳盛衰分为“阴阳五态人”;依形态特征分为“肥人、壮人、瘦人、常人、壮士”。从五官在头面上的比例和对面色的论述,探讨人体容貌之美。并有最早测量的头、胸、腰“三围”的记载。其内容是中医美学、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基础,应当给予借鉴与挖掘。  相似文献   

17.
<正> 祖国医学的升降学说,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学习《医学求是》,深感东旸老人所论升降在生理和药治上颇具独见。对升降生理的发挥(一)升降之权在于中气,升降之道,本于阴阳。“五行之升降,以气不以质。”气者,阳也;质者,阴也。五脏阴阳之升降,应以气阳为主。人之阴阳为生生之本,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之升降失序,所谓一分阳气不到,即生病者此也。“而升降之权,又在中气”此言升降之动力也。与喻昌之“其所以统摄荣  相似文献   

18.
《内经》体质学说探源(续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经》体质学说探源(续完)周素娥,彭俊峰(上接本刊1994年第4期第38页)2《内经》论体质的分型《内经》首先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体质分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体质的基本特征,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滥觞。2.1按五行分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首先根据人群肤色、...  相似文献   

19.
“阴火”的本质是什么?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代医家亦争论不休。现根据《脾胃论》与《黄帝内经》的渊源,从《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其本质。1阴火的概念李东垣在《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述中多次明确指出,“阴火  相似文献   

20.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