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斜视不但影响容貌 ,更重要的是没有双眼单视功能。为改变外观 ,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儿童时期矫正斜视非常重要。斜视矫正手术只有在患者能充分合作的前提下 ,才能顺利地操作及保证手术前估计的手术量能较精确地实施。因学龄前后的儿童多难以承受局麻下手术 ,故我们对 13岁以下儿童都施行全麻。随着医学的发展及麻醉学的进步 ,在全麻下行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年龄大大提前。故对护理的要求也更高。自 1993年以来 ,我科成功地在全麻下施行儿童斜视矫正术 30 0例 ,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下面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眼科学的进展,关于先天性斜视和婴幼儿斜视手术时机问题已渐趋向一致,绝大部学者已意识到矫正偏斜眼位时间越早,恢复双眼视觉可能性越大,主张在儿童期与双眼视力平衡后尽早手术矫正。近年,虽全麻手术的危险大大减少,但小儿术前检查的困难和手术方案难以准确设计,手术一次成功率不高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总结92例学龄前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病例资料,重点对儿童手术量和矫正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儿童手术方案设计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5年9月以来,作者应用眼外肌后徙加调整缝线术矫正23例斜视,年龄5~24岁。大多数患者是大度数斜视的学龄前儿童及术前难以预测手术量的较复杂病例。共同性内斜视7例,共同性外斜视7例,麻痹性斜视3例,A—V综合征6例,斜视度均在30~110°之间。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斜视的矫正手术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446例共同性斜视水平直肌后退、缩短的手术矫正量.结果:在双内直肌后退术中,学龄前儿童每后退lmm,内直肌(MR)平均矫正2.15°,学龄期儿童为2.06°”/mm,中青年为1.94”/mm.在MR后退或外直肌(LR)缩短术中,学龄前儿童为1.80°/mm,学龄期儿童为2.07°/mm,中青年为1.93°/mm.3组平均MR后退2.05°/mm,LR后退1.35°/mm,并作直线回归方程.MR后退7mm治疗大角度内斜是有效和安全的,并详细讨论了手术矫正量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在儿童斜视矫正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后的护理质量,防止术后意外的发生。方法: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对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组统计共136例中,术后出现2例窒息,1例舌后坠,7例体温升高,25例清醒后因术眼疼痛,需要止痛处理,33例苏醒后未进食就出现呕吐,1例出现烦躁,用手撕掉术眼敷料,通过及时,有效处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得到顺利康复。结论:对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观察,护理做到认真仔细。并有预见性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使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避免意外发生,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6.
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技术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应用及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使用调整缝线技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术后眼位是否矫正满意(-8^△~+8^△)将患者分为矫正满意组(46例)和不满意组(2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和内直肌等。结果矫正不满意组患者中,欠矫者1例,过矫者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减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是否涉及内直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手术涉及内直肌加强时,应适当减少手术量。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有其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使手术设计更加充分,保证术后早期眼位矫正的满意,更可提供追求远期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儿童斜视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由于麻醉后眼位呈现生理性休息状态,故眼位与术前相比多发生变化。致使术中无法判断手术效果,给儿童斜视手术带来一定困难,常常不能获得一次矫正。为了探索全麻下眼位变化的规律,作者于1987年开始对儿童斜视手术全麻下眼位进行了观察,现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共转性内、外斜视为眼科常见病,其矫正手术也是常做的手术。但对儿童来说,矫正斜视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主要的是视功能的治愈。手术治疗是斜视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守治疗不能矫正眼位的情况下,手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大部分患儿不能坚持在局麻下手术,而全麻术中不能观察眼位,也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自1981年以来,在全麻下共行矫正手术20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儿童共同性斜视除少部分通过配戴眼镜矫正外,大部分仍需手术治疗,早期实行手术纠正眼位不仅是为解决外观,而是使双眼视功能沿正常生理途径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儿童共同性斜视的手术应注意的问题阐述如下。一、手术时机的选定儿童时期正处于视功能和双眼视觉发育的阶段,因此对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经保  相似文献   

13.
小龄儿童的斜视矫正手术,一般都需在全麻下进行,由于全麻后眼位偏斜的情况多有变化以及全麻术手术时中观察眼位不易准确等原因,常使手术不能达到预期矫正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知觉性外上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均为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22例患者眼位均明显改善,第一眼位角膜映光基本正位,患者均无上转受限,9例在鼻上方注视时出现轻度功能不足,无睑裂缩小,患者均无复视,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下斜肌转位术联合水平斜视手术可有效矫正知觉性外上斜视,手术肌肉条数少,无需健眼手术及分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间歇性外斜视占中国儿童斜视的44.9%,其自然病程的结局可能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能眼位恢复正常,还可能患者的斜视度稳定,保持不变.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除手术治疗外还有非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方法有矫正屈光不正、观察、遮盖、三棱镜矫正、A型肉毒素注射等.  相似文献   

16.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量及方法。方法对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09例分成两组:治疗组6l例,以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对照组48例,以戴镜后斜视角制定矫正斜视手术量。两组术前术后均作了同样的相关检查。结果治疗组矫正良好者55例(90.16%),部分矫正6例(9.84%)。对照组矫正良好者25例(52.08%),部分矫正者23例(47.92%)。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量宜按照平均斜视角或偏向于裸眼斜视角制定。  相似文献   

17.
上斜肌麻痹不同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180例上斜肌麻痹手术患者3~12岁儿童占73.33%。手术方法:斜视角在5~20△之间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斜视角>25△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对侧下直肌后徙或下斜肌部分切除+同侧上直肌后徙;伴有水平斜视者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水平斜视矫正。结果:全愈147例占79.46%,其中以单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效果最好,全愈为92.54%。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李坤悦  底煜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2,(1):43,后插9-后插10,38
近年来随着儿童电子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不良用眼习惯,斜视发病率逐年升高.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良好双眼视觉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选择手术矫正斜视,随着学者们对手术患者深入地跟踪随访,发现了斜视矫正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并进行研究.本文对斜视矫正术后眼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进行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的疗效。方法:选择13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其中包括共同性外斜视88例,共同性内斜视50例,合并垂直斜视度<7△的20例,合并轻度眼球隐性震颤的4例。其中外斜视平均斜视度30△~65△,内斜视平均斜视度30△~70△。所有患者均经过屈光矫正,弱视治疗视力提高至0.8以上,或双眼视力平衡0.6以上,同视机检查视功能,内斜患者戴镜矫正6mo以上。三棱镜检查33cm和5m斜视度差值≤15△的基本型斜视患者,斜视度在30△~70△的行单眼水平肌肉后徙加缩短的非对称性手术。术后1wk年龄在6~14岁的做10d同视机功能训练。结果:术后1mo复查:矫正正位126例,欠矫8例,过矫2例,垂直斜视度变化不大,复视2例。术后3mo复查:矫正正位128例,欠矫8例,过矫1例,复视1例。同视机检查三级功能:术后做过功能训练的Ⅰ,Ⅱ,Ⅲ级视功能建立,Ⅰ级视功能建立35例,Ⅱ级视功能建立58例,Ⅲ级视功能建立45例。结论:非对称性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效果满意,儿童术后行功能训练有助于早日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