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及系膜闭合性损伤临床多见,但影像由于征象较少,诊断较为困难。现将我院2000-2005年经手术证实的小肠及系膜闭合性损伤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 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5例 ,分为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混合型。增强扫描后最大强化程度 >3 0Hu 9例(良性 1例 ,恶性 8例 )。强化后密度不均匀 14例 ,密度差值大于 3 0Hu 8例。结论 增强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很大帮助 ,强化后病变密度差值 >3 0Hu者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平扫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9例腹部钝性损伤病例的CT平扫及临床资料.初步诊断结果为CT半扫诊断结果,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手术结果.和/或临床跟踪结果,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49例肠及肠系膜损伤,其中41例得到证实,CT平扫对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断的准确性为79.1%,敏感性为68.3%,特异性为88.4%.CT初步诊断与临床最终诊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3.7.17>0.05).结论 CT平扫能对腹部闭合性外伤病人的肠及肠系膜损伤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诊断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伤的诊断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1年7月-2011年3月,3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急性肠及肠系膜闭合性损伤,均为男性,年龄18~53岁,中位年龄36岁,均于受伤后24 h内进行CT扫描;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腹部压痛,部分患者伴多部位伤的相应症状.  相似文献   

5.
PET/CT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5岁,腹痛、腹胀半个月余入院。主诉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腹痛不适,伴有腹泻,第日5-6次,均为水样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血便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钝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胰腺钝伤的CT表现及其特点。结果2例为胰腺离断CT表现为一条清楚分隔的低密度线,1例位于胰颈,1例位于胰尾,手术可见胰管断裂;弥漫性胰腺肿大1例,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胰头局限性肿大1例;3例合并胰周积液,4例均合并邻近器官损伤。结论CT评价胰腺钝伤是准确可靠的,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手术、临床证实且术前CT资料完整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未口服造影剂及增强扫描。结果51例中,肠壁增厚27例,肠壁血肿5例,腹腔或腹膜后游离气体15例,肠系膜血肿11例,肠系膜脂肪渗出19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28例,腹腔游离积液31例,肠管扩张积液3例及胃扩张3例等。CT诊断符合率为90.2%。讨论螺旋CT平扫能快速、准确地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5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例20例,所有病例均作了CT增强检查和多平面重建观察,结果:病灶发生于十二指肠6例,回肠10例,空肠4例。其中10例为良性间质瘤,10例为恶性间质瘤,平扫时病灶密度通常较均匀,但也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直径平均为2.4cm,恶性肿瘤直径平均为7.6cm,以4cm直径为界判定其良、恶性,则符合率可达90%。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是小肠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后双期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质量,根据肿块大小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12例行CT平扫,后均作双期增强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回肠6例,空肠4例.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肿瘤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7例;肿瘤最大直径7~10 cm,平均4.5 cm;平扫时肿瘤呈软组织密度,有6例肿块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7例肿瘤边缘实质部分明显强化,5例肿瘤轻~ 中等强化;静脉期肿瘤均持续增高强化,6例肿块内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后无强化;7例肿瘤突破浆膜向肠腔外生长.结论:小肠间质瘤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双期增强后呈持续明显增高强化,对术前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方法 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6例病灶均为单发,最长径平均为15 cm;4例病灶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呈分叶状;4例病灶与周围肠管分界清晰,2例病灶侵犯局部小肠,肿块内可见气体影。CT平扫4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密度,2例病灶呈混杂密度,其中1例病灶内有气-液平面,1例病灶内有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内见散在小斑片状明显强化区,3例可见肠系膜血管分支进入肿块。所有病灶均无钙化,腹腔及后腹膜无肿大淋巴结、无腹腔积液。 结论 提高对CT征象的认识是正确诊断肠系膜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对CT诊断脊椎滑脱56例分析如下。 1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37~53(平均43.6)岁。本组均有腰痛症状,35例有坐骨神经痛(16例为单侧,19例为双侧)。  相似文献   

14.
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征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患者的CT征象。结果18例十二指肠损伤,14例空回肠及肠系膜损伤,10例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多部位损伤。结论CT扫描检查能获取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ual—sourceCTangiography,D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ischemia,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AMI患者的DSCTA影像资料。结果14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6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1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1例,表现为血管突然中断,管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变小,钙化影;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显示为真假双腔,内膜片清晰。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肠腔扩张,肠管内气液平,肠壁增厚或变薄,腹腔积液。增强扫描时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延迟、减弱。结论DSCTA可准确显示AMI直接征象,是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脂膜炎是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为少见疾病,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和纤维组织形成“假肿瘤肿块”为特征.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临床资料和小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28例均行数字化小肠气钡追踪造影,2例行小肠灌肠造影,7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小肠气钡造影表现包括充盈缺损、管腔狭窄、黏膜破坏或受压、管壁僵硬、龛影、肠梗阻或肠套叠.CT扫描表现为软组织块影、管壁增厚及肠管受压或狭窄.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与CT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对我院自2003年以来临床及多层螺旋CT诊断纵隔气肿11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23-61(平均38.5)岁。6例有明确胸部外伤史(其中车祸伤4例,高处坠落伤2例),2例左侧中央型肺癌,中段食管癌1例,鱼刺刺破食管1例,1例为咳嗽时突发胸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搜集经腹腔镜/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肠系膜脂膜炎患者6例,术前均未正确诊断,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其中4例平扫+双期动态扫描,2例只行平扫。结果 6例表现为围绕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云雾状脂肪密度肿块,病灶与腹腔内及腹膜后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未见明确强化。6例可见"肿瘤假包膜"表现为病灶外围一圈薄层索条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4例见"脂肪环"即血管周围可见正常的脂肪组织。2例病灶内见结节,1例腹膜后可见淋巴结显示,4例有腹部手术病史。结论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特征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诊断小肠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取离体猪小肠标本,于内壁模拟高度分别为<5 mm及5~10 mm、直径2~15 mm、形态各异的隆起性病变,并行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进行CTVE成像,比较不同大小、高度的模拟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 结果 随着模拟病变直径、高度的增加,CTVE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和粗一致性均升高。对于高度<5 mm而直径11~15 mm、高度为5~10 mm而直径为6~10 mm以及直径11~15 mm的模拟隆起性病变,CTV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结论 CTVE对于直径和高度均>5 mm的小肠隆起性病变检出的准确率较高;与病变直径相比,病变高度对CT仿真内镜检出的准确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