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对1975~2005年EHF流行情况、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5年共发生40例,发病率为14.31/10万,1年上升到历史最高点发病率为89.84/10万,2004年发病率为34.57/10万,2005年发病率为12.8/10万。我区的出血热发病高峰已由过去的单一秋季高峰发展成春秋两季两个高峰,1995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主要集中在男性青壮年农民。结论采取疫苗接种、灭鼠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2.
胶南市是青岛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流行较严重的疫区 ,为了更好的预防EHF的流行 ,并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胶南市 1982~ 2 0 0 1年EHF的疫情动态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及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胶南市疾病控制中心疫情室法定传染病报告和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汇总。对其资料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1982~ 2 0 0 1年全市共报告EHF3676例 ,年平均发病率 2 2 .16/ 10万 ;死亡 2 61例 ,死亡率为1.5 7/ 10万 ,病死率为 7.1%。从发病情况来看 ,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82~ 1987年 ,共发病 …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原保定地区20县(市)的49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在1984—1996年间流行情况总结:93年以前EHF发病率在0.048/10万至0.47/10万之间波动,94年以后发病率逐年上升,96年发病率达2.42/10万,发病季节以春季为高峰,称为春峰,主要集中在3—5月间,男女比例为4.27:1,发病年龄以20—50岁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6%,其它职业发病者也大部分居住在农村,近年来发病有农村向城镇漫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本管区内自1970年有EHF 的首例报告,至1984年底已发生40例,死亡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向塘地区,占总发病数的60%以上,近4年发病率在20~40/10万左右,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84年11月起对向塘地区的基本情况及鼠的密度、种类、鼠间带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恢复期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下简EHF)在我县的流行规律,给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富裕县1998~2002年EHF疫情资料分析如下。1流行动态:本县1998年前已有10年未发生EHF,1998年开始有新的病例发生,连续两年达到高峰,2001年开始下降,2003年后未有新发生病例。5年间共发生EHF14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72/10万。2地区分布:全县10个乡镇均有发病,但病例主要集中在富海、忠厚、二道湾、绍文等乡镇,其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8%(113/144),通过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例多呈高度散发状态,村子边缘户占52%,有边缘性特点。144例EHF中,农村与城镇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平凉市自1985年崆峒区首次发现该病后, 1993-1994年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期,1995年疫区扩展至6县区,呈低发稳定期,2002年后发病地区缩小并稳定在3个县,但流行强度明显上升.近些年来,全省的EHF整体上呈低水平流行,而在庄浪、华亭等县局部地区则呈快速上升趋势,使该市在全省的 EHF发病地区构成显著上升,由1985-1989年的34.09%、1990- 2001年的35.64%骤升至2002-2003年的90.44%,显示出与全省其他疫区不同的流行特征.现将该市2003年EHF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 (EHF)在我国分布广 ,发病多 ,是一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出血热的发病以 1 986年为最多 ,达 1 1 .5万例 ,以后逐年下降 ,进入 90年代除 94~ 95年发病为 6万多例外 ,其余年份均在 3 .5~ 4万例左右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而我市出血热的发病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为了掌握我市出血热的发病规律 ,为今后出血热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特将我市 1 981~2 0 0 0年 2 0年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做以分析。1 资料来源及方法1 .1 资料来源 :2 0年 EHF的发病数来自市疾病控制中心的疫情资料 ;人口资料来源于市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韩学智 《吉林医学》2012,(1):142-143
目的:探讨我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果:从1991年~2010年共发病1 720例,年均发病率5.12/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2005年,发病率15.25/10万,农村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3.91%;性别特征明显,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发病为主;春季和秋冬季节二个高峰明显。结论:洪涝灾害对外环境的影响能够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突然上升,为保护易感人群,应大面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免费接种工作,尤其是高发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特别要重视水灾后的防鼠灭鼠工作;防治重点地区为农村地区,重点人群为青壮年农民,但不可忽视城镇居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曲毅  张宝明 《医学动物防制》2012,(12):1370-1371
目的通过对营口市鲅鱼圈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全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EHF个案调查表和实验室检测结果。EFH宿主动物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带毒率用FAT法检测鼠肺HV。结果营口市鲅鱼圈区EHF符合家鼠型传播特点。结论加强对EHF防制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村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防鼠灭鼠、开展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是防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重庆地区为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EHF)高发区之一,近几年来该病有明显增长趋势。为了解EHF在我市的流行和感染情况,我们于1985年抽查了市属各区中历年发病率最高的北碚区,发病率居中的九龙坡区及发病率最低的市中区的发病及人群血清抗体分布情况,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邻水县位于川东北华莹山脉南麓,自1963年临床首次证实有流行性出血热(EHF)后,病例逐年增多,至1979年发病率高达55.6/10万,是达县地区近几年高发县之一,现将该县1982年EHF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佳木斯市流行性出血热共报告发病593例.报告发病率为23.98/10万;比2004年的578例增加了2.60%,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5.
绍兴市1966年—199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悦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8):414-417
为探讨绍兴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动态和规律,对该市1966—1998年EHF疫情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市1966—1998年EHF年发病率在0.29~82.6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0.77/10万。发病水平以80年代最高,90年代平稳下降。EHF病例分布呈高度分散又相对集中,高发疫区相对局限。全市EHF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型,与以往相比,秋冬峰病例在全年病例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发病高峰推迟,且有消退趋势。黑线姬鼠、褐家鼠为本市EHF的主要宿主动物,疫区类型仍为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作者认为开展灭鼠和免疫接种是防制EHF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解及草螨叮咬而传播。临海市1980年发现该病,自1984年以来,发病率直线上升,疫区迅速扩大,据临海市疾控中心疫情统计,1980~1998年已发病1831例,平均每年发病96例,平均发病率为9.32/万;死亡39例,平均病死率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快速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的检测方法,为早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提供诊断依据。方法:将纯化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经胶体金标记,配合抗人μ链抗体,和病人血清进行金标斑点渗透试验。结果:检测28份临床诊断为EHF的患者血清标本,27份EHF-IgM抗体阳性,1份阴性,符合率为96.4%;检测16份非EHF患者的血清样本,1份EHF-IgM抗体阳性,15份为阴性。EHF-IgM抗体在病程第二病日即可检测到。结论:提示胶体金标斑点渗透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广州市1983~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结果1983~2008年广州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在0.04~1.41之间,死亡率在0~0.07之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7年全市发病91例,发病率为0.8443/10万(91/1004.58万),2008年全市共发病69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0.6777/10万(69/1018.20万),发病率较2007年下降了19.73%,检测疑似出血热患者血清891份,检出阳性126份,抗体阳性检出率14.14%(126/891),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447份,未检出阳性标本,在五个区县级市进行了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有效布笼2751次,捕捉小兽数量501只,平均鼠密度为18.21%。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疫情监测和流动人口管理,科学防鼠灭鼠,开展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保留前免疫是预防疫情发生、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朱日和地区鼠类自然感染鼠疫菌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以夹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和检获蚤进行分类、计数,计算捕获率和带蚤率;采集鼠脏器和血样本,利用血清学方法对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进行检测。结果 2013-2014年共检测朱日和地区176份鼠标本和血清,鼠疫菌F1抗体检测无阳性,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抗原检测阳性率为0.57%。结论近年来朱日和地区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风险较低,但作为自然疫源地应进一步加强鼠传疾病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对1975~2003年:EHF流行情况、防治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5~2003年累计发病9004例,平均发病率为37.60/10万,1985、1995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总体呈秋冬季单峰型,1985年以后呈冬春双高峰,发病农村高于城市,平原乡镇高于山区,男多于女(1.82:1),青壮年为多,占82.05%。结论采取疫苗接种、灭鼠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其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