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对微小肝癌及肝良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原发性微小肝癌或肝癌术后复发性微小肝癌而接受多普勒超声及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的肝硬化患者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最终经病理诊断为微小肝癌80例共104个病灶,肝良性结节20例共27个病灶。多普勒超声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0个,检出率86.54%(90/104);检出肝良性结节20个(均为肝硬化结节),检出率74.07%(20/27)。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出微小肝癌病灶96个,检出率92.31%(96/104);检出肝良性病灶6个(其中无肝硬化结节),检出率22.22%(6/27)。与肝动脉DSA联合碘油CT检查相比,多普勒超声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较低(χ~2=9.58,P0.05),而对肝良性结节的检出率较高(χ~2=10.96,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良性结节的检出更具优势,而DSA更有利于检出微小肝癌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序列增强扫描评估兔VX2肝癌模型血供的价值。方法以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VX2肝癌模型。于建模后2~3周对实验兔行腹部MR平扫及LAVA序列增强扫描,比较平扫T1 WI、T2 WI及LAVA序列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析肿瘤MRI表现及强化特点;根据LAVA序列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特点,分为均匀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三种强化方式(均匀明显强化组、不均匀强化组及环状强化组),每组各处死2只实验兔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32只建模成功,共32个病灶。LAVA序列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32/32,100%)高于平扫T1 WI(20/32,62.50%)及T2 WI(23/32,71.88%)的检出率(χ2=12.410、8.275,P均〈0.05);平扫T1 WI与T2 WI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8,P〉0.05)。MR平扫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 WI低、T2 WI高或混杂信号。LAVA序列增强扫描中,2个病灶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11个病灶不均匀强化,19个病灶环状强化。病理检查示均匀明显强化组及不均匀强化组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多,而环状强化组肿瘤内毛细血管较少。结论 LAVA序列增强扫描对兔肝XV2肿瘤检出率高,且对肿瘤血管显示效果佳,可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VX2肿瘤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学检查明确为肝FNH的32例患者影像学资料,行CT检查32例,MRI检查21例。结果 32例共计36个病灶,单发29例,多发3例。CT平扫呈略低密度20例,等密度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不同程度减低,呈高密度26例,等密度6例;延迟期呈稍高密度5例,等密度21例,低密度6例。MRI平扫T1WI等信号13例,低信号8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15例,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信号18例,等信号3例;延迟期呈稍高信号6例。CT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4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11例,假包膜5例。MRI检出病灶有中心瘢痕12例,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7例,假包膜4例。32例中2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肝腺瘤。结论 对于典型的肝FNH,根据CT和MRI图像一般能做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肝FNH需要加强认识、 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和MRI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8例(24灶)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活检确诊为FNH的患者的CT、MRI资料并分析,13例行CT扫描,11例行MRI扫描,6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13例CT检查出15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12个、等密度3个,其中9个可见中央更低密度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组织无强化,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无明显包膜;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前降低,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以等密度为主,6个瘢痕组织出现强化。11例MRI检查出14个病灶,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11个见瘢痕组织,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呈高信号,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下降呈稍高或等信号,瘢痕组织可见延迟强化。结论 CT及MRI能显示FNH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是临床诊断FN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CT、MRI和DSA用于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活性及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2016年5月—2018年10月,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经TACE治疗,术后3~6月行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和MRI对病灶残余或复发的检出率、肿瘤包膜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的肝癌患者病灶残余或复发的检出率。结果显示,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后经DSA发现病灶62个,其中44个为术后残余或复发,另外18个为术后无残余或复发。MRI检查的准确性93.6%,敏感性90.9%,特异性100%。CT检查准确性80.7%,敏感性72.7%,特异性100%。MRI检查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复发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果表明,对原发性肝癌TACE患者,MRI检查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MRI为无创检查,可反复用于评估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活性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病灶在CT和MRI出现不同强化方式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35例肝内病灶,所有病例同期进行标准的三期CT和MRI增强检查,并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评估肝内病灶不同的CT和MRI强化方式。结果 35例病例中:①肝癌15例,其中12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密度,而相同病灶MRI检查呈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仍有强化,呈相对高信号影;3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有强化,而MRI相同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低信号。②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CT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等密度;而同一病灶MRI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呈相对高信号。③血管瘤7例,CT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呈边缘持续强化;而MRI动脉期呈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门脉期呈持续强化。④肝脓肿8例,炎性假瘤2例,CT强化时,包膜或分隔在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呈持续性强化,MRI对同一病灶强化明显。结论 增强CT和MRI对肝内病灶强化规律大部分一致,但是在个别病灶中,出现两者强化方式不同。所以,对肝内强化病灶,需结合CT和MRI检查后综合分析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小肝癌并有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史的病例25例,对术后1个月~3年内CT和MRI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其中16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15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0例。结果 15例CT检查患者共有26个病灶,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的病灶24个,不完全消融的病灶2个,5例患者肝内远处再发。10例MRI检查患者原共13个病灶,射频消融术后完全消融的病灶12个,不完全消融的病灶1个,2例患者肝内远处再发。CT与MRI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RI检查比较,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病灶的变化同样能进行客观的监测评价,是原发性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64排CT与DSA及C臂 CT检出肝癌小病灶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对肝癌小病灶(直径≤3.0 cm)的检出能力。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先行64排CT扫描,再行肝动脉DSA、TACE和C臂CT扫描。2周内复查CT(碘化油CT),由3名影像科医师对64排CT、DSA、C臂CT和碘化油CT图像进行分析,计数4种方法对直径≤3.0 cm病灶的显示情况,并以碘化油CT诊断结果作为标准,用McNemar检验比较64排CT、DSA和C臂CT诊断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结果碘化油CT证实48例患者共133个病灶(直径0.5~3.0 cm),其中64排CT检出55个(55/133,41.35%),DSA检出110个(110/133,82.70%),C臂CT检出130个(130/133,97.74%),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根据病灶大小将133个病灶分为3组,A组(直径0.5~1.0 cm)98个病灶,B组(直径1.1~2.0 cm)27个,C组(直径2.1~3.0 cm)8个。64排CT、DSA、C臂CT分别检出A组病灶29、76和95个,B组19、26和27个,C组7、8和8个。结论 C臂CT可提高对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多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成像技术(MSCTPI)、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应用。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3~5周后进行MSCTPI、MRI、DS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比较MSCTPI、MRI对肿瘤活性病灶的诊断情况,TACE术后复发及残余病灶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及特异度,TACE术后肿瘤包膜的检查情况。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DSA诊断共有59个病灶,其中活性病灶51个;残留或复发病灶48个,术后无残余或复发病灶11个。MSCTPI、MRI病灶检出率分别为91.53%、9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PI活性病灶数检出率(50.98%)低于MRI活性病灶数检出率(82.35%,P<0.05)。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分别与MSCTPI、MRI绘制四格表,MSCTPI诊断肝癌复发及残余病灶的准确度为79.66%,敏感度为81.25%,特异度为72.72%;MRI诊断肝癌复发及残余病灶的准确度为89.83%,敏感度为91.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磁共振常规 T2W、T1W平扫下病灶信号强度及相应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结合病灶动脉早期强化模式在肝脏小结节病灶定性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期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腹部MRI检查的肝脏小结节病灶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 年龄24~78岁,平均51岁.后经手术、病理、实验室检查、随访追踪及多种影像学综合检查确诊为小肝细胞癌28例(29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33个病灶),肝血管瘤14例(22个病灶),肝囊肿12例(18个病灶),共计102个病灶.病灶直径2~30 mm,平均(21.1±6.8) mm.所有病例相继进行常规T2W、T1W平扫和VIBE序列的钆剂多期增强(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脉期)扫描.以临床、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重点观察各组病灶在平扫T2W、T1W的信号强度及相应的SNR、CNR和多期增强扫描中动脉早期病灶的强化模式.结果 MRI平扫T2W结节呈高信号者为100%,T1W呈低信号者为93.1%.T2W以肝囊肿的SNR、CNR值最高,其次为肝血管瘤、肝转移癌,最小为小肝细胞癌(P<0.05); T1W以小肝细胞癌的SNR值及肝囊肿的CNR值最高,与其他3种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早期肝脏结节病灶的强化率占76.5%(78/102); 小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的动脉早期强化率分别达100%(29/29)及87.9%(29/33),肝囊肿100%无强化; 最常见的强化模式是边缘强化,达35.3%(36/102),均匀与不均匀强化模式分别为21.6%(22/102)及19.6%(20/102).结论 MR信号强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动脉早期病灶强化模式的结合有助于肝脏小结节病灶的定性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分析4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和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3个病灶平均大小为(25.00±1.82)mm,23个病灶出现坏死囊变;CT平扫15个病灶呈等密度,28个病灶呈稍低密度;43个病灶T1WI均呈低/稍低信号,27个病灶T2WI呈高/稍高信号,16个病灶T2WI呈等信号;26个病灶见包膜;30个病灶显示清晰轮廓;24个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即明显强化,8个呈延迟强化,5个呈向心性强化,6个呈轻度强化。结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形态及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术中超声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因肝脏肿瘤住院手术的患者50例(A组),分别进行腹部超声、增强CT、增强MRI及术中超声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及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随机选取未行术中超声检查的5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B组),统计不同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A组患者中原发性肝癌34例,转移性肝癌1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肝脏炎性假瘤2例,肝血管瘤2例;共检出62个病灶,其中恶性结节47个,良性结节15个。对于肝脏微小结节(直径≤1 cm),术中超声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P0.05);术中超声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腹部超声(P0.05),但与增强CT及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术中超声对肝脏恶性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能够发现术前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3.0TMR平台上采用拢相位梯度回波肝脏加速容积采集序列(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LAVA)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CT或超声怀疑为HCC的患者,按顺序依次行MRI常规轴位的T2W和T1W平扫、3D-MRCP、钆剂增强的LAVA三期动态扫描和2D梯度回波T1W增强扫描。LAVA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数据采集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15、55和90s进行,每期完成3次全肝扫描,而后行三维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观察肝血管及病灶细微结构的显示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共25个结节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HCC,其中7个结节直径〈1cm。3D-LAVA序列诊断HC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25/25)和96%(24/25)。3D-LAVA序列显示24个结节出现动脉期强化,其中21个(21/25,84%)结节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样强化方式,但24个结节动脉期强化峰值时间不同,5个位于动脉早期,11个位于动脉中期,8个位于动脉晚期。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14个病灶的供血动脉和4个病灶的引流静脉以及病灶对邻近血管的推压(10个)和侵犯(3个)。结论3.0T磁共振薄层动态增强序列能够全面显示病灶的强化特征和细微形态特点,对诊断HCC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3例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侧肾上腺者3例,左侧肾上腺者2例.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CT平扫密度低于肌肉组织,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2例肿块见条状、点状钙化.2例行MRI扫描的病例中,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 CT、MRI能很好地显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并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和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18例胰岛素瘤除1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最大径0.3~2.0 cm。MS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病灶呈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和门脉期强化降为等密度。 结论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动态增强应作为胰岛素瘤首选筛查手段,合理使用MSCT动态增强与MRI检查能显著提高诊断胰岛素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腺瘤(BDA)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及文献报告的7例,共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中BDA肿块共10个(3个肿块1例,1个肿块7例),病灶大小0.4~80mm,肿块均位于肝脏表面,其中位于右肝6个,左肝4个;8例中伴胆管内瘤栓形成1例,伴囊肿1例,伴发肝癌3例。8例中行B超、CT及MRI检查3例,行CT、MRI检查2例,单独行B超检查1例,单独行CT检查2例,3例患者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B超表现为结节状高回声1例,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3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后早期和延迟期均有强化改变4例,平扫呈环状高密度影(钙化性胆管腺瘤),增强扫描表现为环状强化,延迟期强化更明显者1例;MRT 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者3例,T1W、T2W均呈高或低信号者各1例;3例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肿瘤富血供及肿瘤染色改变。结论对位于近肝脏表面的小肿块,CT、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发现和鉴别BDA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肝动静脉畸形(idiopathic hepat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IHAVM)的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表现特征,并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我院诊断的19例IHAVM患者资料,其中行MDCT检查9例,行MRI检查10例。回顾性观察分析其CT和MRI影像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的强化特征。结果①MDCT表现特征:9例患者病灶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血管样或小结节样强化,门脉期强化持续,但程度降低,逐渐呈等密度改变。4例出现动脉期静脉分支早显,6例病变边缘出现片状或楔形的动脉期一过性强化。②MRI表现特征:10例患者病灶动脉早期均表现为病灶内出现小结节样、团状或条状强化,动脉晚期持续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降低,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改变,平衡期呈等信号改变。7例病灶边缘出现动脉期异常的一过性强化区,5例出现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早显。结论多期增强MDCT和MRI扫描均能直观、准确地显示IHAVM病变的部位、大小、血供等细节情况,影像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中肝胆期信号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其在Gd-EOB-DTPA增强MRI中肝胆期的信号表现分为均匀低信号组(简称低信号组)和不均匀高信号组(简称高信号组),比较2组间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例肝癌患者,其中低信号组45例,高信号组32例。低信号组和高信号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甲胎蛋白、分化程度、Child分级、病灶直径、病灶边界及病灶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信号组分期更晚(P=0.001)。低信号组和高信号组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17.0±9.8)个月和(12.4±10.4)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低信号组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优于高信号组(P=0.020)。单因素分析后发现,除肝胆期信号外,其他混杂因素对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均无影响(P0.05),进一步将临床上认为可能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肝胆期信号、BCLC分期及分化程度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后发现,不均匀高信号仍是影响肝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47)。结论肝癌在Gd-EOBDTPA增强MRI中肝胆期信号的表现与预后有关,不均匀高信号可能预示着更低的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索样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样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6例中4例接受CT,其中2例接受CT平扫和增强扫描,1例仅接受平扫、1例仅接受增强扫描;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接受动态增强MRA检查。结果 4例病灶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桥小脑角区,1例跨小脑幕上下生长。3例侵犯邻近组织。3例伴瘤周水肿。3例病灶CT平扫分别呈低、等、高密度;5例病灶平扫MR T1WI均呈低信号,T2WI 4例呈高信号。4例MR增强检查中病灶明显强化,3例见脑膜尾征。2例MRA动脉期肿瘤均未见显影,其中1例静脉期肿瘤显影,1例MRA全程未见显影。结论脊索样脑膜瘤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轻;肿瘤好发于幕上,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呈延迟强化;易侵袭邻近组织,尤其是骨组织,但较少突破软脑膜侵袭脑实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HIMT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接受CT检查,7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MR检查,6例接受增强MR;6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平扫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边界模糊;MRT1wI均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除1例3期增强均无明显强化外,余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6例超声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部分病灶内见液性低回声区,或病灶内可见带状高回声及密集点状高回声;CDFI均探及少许血流信号。结论HIMT的增强CT及MRI表现有较明显特征,以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