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仅采用超短波治疗)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活动度评分(Range of Motion,ROM)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及疼痛程度,与单一超短波治疗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及SHSS总分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ET-1、SP水平明显降低而NO、CGRP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舒筋活络方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可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胀周径、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疼痛VAS评分、肿胀周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基于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可明显改善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膏药外敷治疗肩周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47例肩周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给予董氏奇穴动气针法结合膏药外敷治疗,对照组24例单纯采用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标尺法(VAS)疼痛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5.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为3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14.29%,对照组为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膏药外敷治疗肩周炎急性期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采用肩部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排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SHS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肢体康复训练以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头穴透刺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分、疼痛评分、运动功能评价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SHSS、V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SHSS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SHS患者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稳定,能够明显改善SHS患者偏瘫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董氏奇穴针灸配合十四经穴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方法 120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十四经穴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董氏奇穴针灸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8周。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并比较2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arthel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2组FMA及Barthel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配合十四经穴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效果优于单纯十四经穴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周敏亚  吴李秀  朱慧梅 《新中医》2015,47(10):191-192
目的:观察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行董针(董氏奇穴)治疗。1周1次,5次为1疗程。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已确诊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组VAS评分、水肿评分、FMA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鲒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空气波压力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董针(董氏奇穴)配合蜡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董针配合蜡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水肿评分以及日常生活功能(Barthel)量表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Fugl-Meyer积分和水肿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董针配合蜡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水肿,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采用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火针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和随访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在镇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治疗,显著提高了肩关节周围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所提高,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手肿胀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疼痛程度、手肿胀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FMA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结论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同时,电针联合镜像疗法能明显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疼痛和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