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对患者血压水平及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非杓型)的作用,探讨患者最佳服药方式。方法选择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睡前服药组,晨起服药组7∶00,睡前服药组晚8∶00早给予雷米普利5 mg/d口服,分别于6个月、12个月复查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血压变化、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情况及晨峰血压。结果两组用药后24 h平均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低于用药前(P0.05),但睡前服药组较晨起服药组晨峰血压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不同时间服用雷米普利均能达到降压效果,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有利于恢复杓型血压节律,控制血压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降压药物氨氯地平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3例,对入选患者的启动第一次24 h血压动态监测,将其中非杓型血压患者纳入夜间服用氨氯地平组,其余患者纳入晨起服用氨氯地平组,2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进行比较。结果与晨起服药相比,夜间服用依氨氯地平能有效改善高龄老年患者血压的非杓型血压节律(P0.05)。夜间服用氨氯地平可降低部分动态血压参数(P0.05)。与晨起服用降压药物相比,夜间服用长效降压药物降低血压的变异性(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氨氯地平可有效控制全天血压水平,纠正非杓型血压节律,同时还可降低血压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伴血压晨峰患者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H型高血压伴血压晨峰现象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患者于睡前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B组患者于清晨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C组患者于睡前服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检测空腹Hcy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12周后24 h、日间、夜间及晨起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下降(P0.05)。A组晨起平均收缩压降低幅度高于B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P0.05)。A组治疗前后血压晨峰降低幅度高于B组、C组,Hcy水平降低幅度高于C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能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伴血压晨峰患者血浆Hcy水平,睡前服药控制血压晨峰的效果优于清晨服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络活喜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和诊室血压筛选出76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各例38例,口服氨氯地平5mg,1次/d。两组分另4在7:00~10:00或19:00-22:00期间服药,每天测量患者血压,治疗2周后血压未达到目标值,将氨氯地平荆量增加至10mg,若2周后仍不达标,则依次加服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一直到血压达标,治疗8周后复查ABPM。结果晨起服药组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比例为18.4%,而夜间服药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比例为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上服药组清晨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晨起服药组。结论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特征及降压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夜间服用氨氟地平在有效平稳的同时,可恢复血压正常节律,控制晨起高血压程度,从而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患者172例,其中正常血压组40例,高血压组132例(分为杓型血压组57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5例),比较各组24h动态血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 3个时点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的肾素、AngⅡ、醛固酮、皮质醇8:00、16:00、0:00时点水平、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均P0.05)。非杓型血压组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率较正常血压组和杓型血压组明显增高(36.0%比19.2%、17.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与AngⅡ、醛固酮、16:00和0:00时点皮质醇水平密切相关[OR(95%CI)分别为1.047(1.019~1.077),1.011(1.001~1.021),1.005(1.001~1.011),1.010(1.001~1.019),均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更高。非杓型高血压的形成可能与RAAS的激活和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CCB)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筛选出54例入选前≥4周未使用二氢吡啶类CCB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8)和晚上服药组(n=26),2.5 mg/d,共治疗48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 1)不同时间服药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诊室SB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结果显示,晨起服药及夜间服药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全天的SBP.3)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 mm Hg)为39.3%,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 mm Hg)为28.6%,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两组间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比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展起服药组17.9%比晚上服药组46.2%,P<0.01).结论 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在晚上服用时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夜间及白天服用长效CCB均能有效地降低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80岁的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血压组(23例)和非杓型血压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ABPM及血压变异性、靶器官损害情况;对影响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9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患者72例占75.8%,杓型血压患者23例占24.2%。非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系数(24h-SBP BPV)小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吸烟比例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血压组患者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患者,服用ACEI、ARB类药物的比例显著低于杓型血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糖尿病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使其表现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而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以非杓型血压为主,夜间血压水平较高,变异系数下降,靶器官损害比较明显;吸烟和糖尿病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ARB类药物则是维持杓型血压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不同时间服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128例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日间服药组(7:00-9:00)和夜间服药组(19:00-21:00),两组在对应时间段内服用氨氯地平5mg, 1次/天,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及非杓型血压比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BP)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日间服药组比较,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nMSBP[(124.69±10.04)mmHg比(120.06±12.63)mmHg]和nMDBP[(80.58±11.06)mmHg比(76.95±9.03)mmHg]降低更显著,P均0.05。夜间服药组治疗1个月后非杓型血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日间服药组(7.8%比20.3%),P=0.042。结论: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能显著控制血压,晚上服药能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维持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按照时间药物学的原则,探讨不同用药时间服用厄贝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检测的方法筛选出83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晨起服药组(41例)和晚上服药组(42例),均给以厄贝沙坦150~300mg口服,1次/d,共治疗24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两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夜间的SBP。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mmHg)为36.5%,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mmHg)为29.2%,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晨起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19.5%,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晚上服药可以有效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0.
背景H型高血压是我国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类型之一,占原发性高血压病的75%,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导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恶化,而伴随的高龄、基础疾病等使单一降压药物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龄患者治疗需要考虑血压波动、血压节律变化等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时间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利沙坦酯和维生素B_(6)对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晨药组(n=53)和夜药组(n=53)。晨药组于每日上午8:00服用240 mg阿利沙坦酯联合10 mg维生素B_(6),夜药组于每日晚上20:00服用240 mg阿利沙坦酯联合10 mg维生素B_(6),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昼间(凌晨6:00至晚上20:00)、夜间(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6:00)、24 h收缩压、舒张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杓型高血压转变率,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FMD、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夜药组患者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血清Hcy水平低于晨药组(P<0.05)。治疗后夜药组出现杓型高血压29例(54.7%),晨药组出现杓型高血压13例(24.5%),夜药组患者杓型高血压发生率高于晨药组(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IVST、LVPWT、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间服用阿利沙坦酯联合维生素B6可有效纠正高龄男性非杓型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昼夜节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不会加重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长效钙拮抗剂(CCB)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筛选出54例入选前≥4周未使用二氢吡啶类CCB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8)和晚上服药组(n=26),2.5mg/d,共治疗48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1)不同时间服药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的诊室SBP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结果显示,晨起服药及夜间服药均能降低夜间SBP(P<0.05,P<0.01),夜间服药更能有效地降低全天的SBP。3)晨起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SBP<135mmHg)为39.3%,晚上服药组的白天血压达标率为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SBP<125mmHg)为28.6%,晚上服药组的夜间血压达标率为61.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4)两组间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比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晨起服药组17.9%比晚上服药组46.2%,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左旋氨氯地平在晚上服用时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夜间及白天服用长效CCB均能有效地降低夜间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夜间睡前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起服药组与睡前服药组,两组患者均给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和厄贝沙坦片150mg ,用药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同组服药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nSBP、nDB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杓型血压恢复率晨起服药组为22.5%,睡前服药组为4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睡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片和厄贝沙坦片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钙拮抗剂拉西地平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未使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4周的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6例,随机分为拉西地平晨起服药组(32例)和晚上服药组(34例),4 mg/d,共治疗48周。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检查。结果晨起服药组患者昼间收缩压迭标率为46.9%,晚上服药组为3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服药组患者夜间收缩压达标率为28.1%,晚上服药组为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晨起服药组患者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18.8%,晚上服药组4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拉西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于非杓型高血压的需要药物治疗的1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早晨7:00服药)和B组(晚上7:00服药)。两组均选用坎地沙坦4mg,用药8周后观察用药前后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问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比A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或夜间服用坎地沙坦均能有效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及改善血压昼夜节律,但夜间服药组在控制夜间收缩压和纠正血压昼夜节律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与时辰的相关性,分析其可能机制,以指导临床中西医治疗。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年龄≥80岁住院高血压患者244例,予持续服用降压药等自然状态下,搜集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观察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其夜间血压水平与时辰的关系。结果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以反勺型(112例,占45.9%)及非勺型(95例,占38.9%)为主。各分型组在夜间的血压平均值、最大值及各时辰平均血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勺型组最高。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时辰平均收缩压,反勺型组和非勺型组均达到夜间高血压诊断标准,且于卯时(05:00—07:00)达到清晨高血压诊断标准。夜间时辰血压变化曲线,除反勺型持续高水平状态,余总体以前半夜亥时(21:00—23:00)及清晨卯时增高为主。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反勺型、非勺型为主,且有夜间高血压及清晨高血压表现,反勺型夜间血压水平最高,血压波动可能与时辰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和厄贝沙坦150mg;分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或厄贝沙坦150mg,晚7:00服用厄贝沙坦150mg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结果:服药4周后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大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显著大于顿服组(均P0.01);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1)。治疗后分服组有18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顿服组的4例(P0.01)。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血压昼夜节律的作用.方法 采用90217型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筛选出120例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厄贝沙坦晨服组与晚服组,分别于7:00-8:00和19:00-20:00口服厄贝沙坦150 mg,共治疗8周,观察24 h动态血压,对两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控制夜间高血压及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晚服组与晨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非杓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在晚上服用可以较好地控制夜间高血压负荷,纠正昼夜节律变化,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情况.方法对42例高血压患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研究,所有受试者同时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和静息活动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和静息活动监测,动态血压监测24 h,而静息活动监测48 h.结果本次研究发现,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活动水平(L5)显著增声(P<0.05),睡眠效益(SE)显著下降(P<0.05),夜间觉醒点数(WB)显著增多(P<0.05),睡眠觉醒蒋碎指数(FI)显著增高(P<0.05).结论与杓型高血压患者相比,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发生了变化,即夜间活动增多,睡眠效益下降,夜间觉醒点数和睡眠节律破碎性增加,活动与睡眠可能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