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青年人群(18岁≤年龄≤45岁),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10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青年人群作为观察组,9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青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和超声指标登记,分析出其主要体质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结果: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包括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等,观察组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以痰湿质、血瘀质为首,其次是湿热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痰湿质、血瘀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青年人群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颈动脉阻力指数、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虽然两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在青年时期,动脉硬化的进程已经在悄悄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其反映了血管阻力状况和血管顺应性及弹性状态随着血管动脉硬化的进程逐渐增高。结论:青...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病理机制。方法将入选的1 0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1.0 mm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采集中医体质信息,以体质聚类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体质分类特点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形成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出现中医体质频次分别为痰湿质(21.7%)、血瘀质(16.9%)、湿热质(15.3%)、阳虚质(14.2%)、阴虚质(9.6%)、气虚质(7.9%)、气郁质(7.4%)、特禀质(4.8%)、平和质(2.2%);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影响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结论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毕兵  王茜  吴礼贤 《河南中医》2020,40(5):767-769
目的:观察四川省自贡地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中医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建立治未病同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51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填写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情况,搜集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探讨中医体质分布和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514例高HCY血症人群中,主要以痰湿质(28.2%)、血瘀质(17.1%)、湿热质(14.8%)、阴虚质(12.3%)为主,男性体质分布以痰湿质(32.2%)、血瘀质(16.9%)、湿热质(14.2%)、气虚质(11.2%)为主,女性体质分布以痰湿质(23.9%)、血瘀质(17.4%)、湿热质(15.4%)、阴虚质(14.6%)为主。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阴虚质的年龄、舒张压、三酰甘油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年龄水平高于其他3种体质,湿热质年龄水平最低(P<0.05);血瘀质舒张压高于其他3种体质(P<0.05),湿热质三酰甘油含量高于其他3种体质(P<0.05)。痰湿质、血瘀质高HCY人群与饮酒有显著相关性(P<0.05),湿热质高HCY人群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P<0.05),痰湿质、阴虚质高HCY人群与血脂异常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阴虚质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体质,男女体质分布有差异,不同体质相关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卒中高危因素人群血清脂蛋白(a)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高血清脂蛋白(a)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将医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人群进行卒中高危因素人群筛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卒中高危因素人群分为: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结果:斑块形成组脂蛋白(a)水平较内中膜增厚组、颈动脉彩超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脂蛋白(a)≥300 mg·L~(-1)组以痰湿质、气虚质为特点。结论:脂蛋白(a)是卒中高危因素人群颈动脉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气虚、痰湿体质因素是卒中高危人群出现脂蛋白(a)异常的易感体质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通过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或评估手段,及早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可能,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文辉  李双蕾  赵伟  张望之  粟麟 《新中医》2014,46(3):132-13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IGR组),血糖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颈动脉彩超测定IMT,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IMT增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4例IGR人群中,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GR人群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平和质有4例(占5.7%);气虚质12例(占17.1%);阳虚质2例(占2.9%);阴虚质10例(占14.3%);痰湿质18例(占25.7%);湿热质10例(占14.3%);血瘀质10例(占14.3%);气郁质4例(占5.7%)。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1.8%);气虚质22例(占20.0%);阴虚质22例(占20%);痰湿质30例(占27.3%);湿热质14例(占12.7%);血瘀质18例(占16.3%);气郁质2例(占1.8%)。IFG合并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4.5%);气虚质8例(占18.2%);阳虚质2例(占4.5%);阴虚质6例(占13.6%);痰湿质12例(占27.3%);湿热质4例(占9.1%);血瘀质6例(占13.6%);气郁质4例(占9.1%)。3种IGR状态人群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4例IGR人群中,IMT增厚者132例(占58.9%),60例正常对照组中,IMT增厚者5例(占8.3%)。IGR人群IMT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血瘀质IGR人群的IMT增厚患病率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可能为IGR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痰湿质、瘀血质IGR人群IMT增厚患病率显著增高,提示发生大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张雪珍 《新中医》2015,47(12):27-28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正常就诊者60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比较2组的血瘀证发生率。根据中医证候将所有患者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2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同时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血瘀证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无、数目、最大斑块大小及形态呈正相关(P<0.05,P<0.01),与斑块性质无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好发血瘀证,但血瘀证的发生不仅仅与脑梗死相关,更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无、大小、数量、形态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性脑梗死(ACI)后抑郁状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患者248例,分别进行头颅MR检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中医体质辨识,分为老年ACI伴抑郁状态组、老年ACI不伴抑郁状态组及老年非ACI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抑郁积分、体质类型间的差异。结果 248例老年患者中,老年ACI伴抑郁状态组99例(39.92%)、老年ACI不伴抑郁状态组115例(46.37%),老年非ACI组34例(13.71%);老年ACI组抑郁积分平均水平显著高于老年非ACI组(P0.01);老年ACI伴抑郁状态组内,气郁质与阴虚质的抑郁积分平均水平相当(P0.05),且明显高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抑郁积分平均水平相当(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体质类型(P0.05);平和质、阳虚质、瘀血质、气虚质的抑郁积分平均水平相当(P0.05);老年ACI组与老年非ACI组的体质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ACI伴抑郁状态组与老年ACI不伴抑郁状态组的体质类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CI在住院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老年ACI人群患抑郁的风险及程度高于老年非ACI人群;老年ACI患者中,气郁质与阴虚质患抑郁的风险及程度相对较高,而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相对较低;老年人群体质分布相对稳定,不受罹患ACI及抑郁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中医体质和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结果:2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组,是乳腺癌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的主要影响体质类型为气郁质、瘀血质、痰湿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北京市平谷区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中医体质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区肥胖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为中医参与肥胖患者的健康管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华医学会公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北京市平谷区175例肥胖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在偏颇体质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阴虚质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频次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出现频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度肥胖患者偏颇体质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1度、2度肥胖人群相比较,其中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在各人群中出现频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区肥胖症患者的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肥胖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中医干预及中医健康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脂血症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合并高尿酸血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纳入534例高脂血症体检者,运用SPSS 17.0软件分析其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血脂、血尿酸水平等。结果:(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医体质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质人群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气虚质(P<0.01)及阳虚质(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P<0.01)及气虚质(P<0.05)。(3)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合并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依次为痰湿质(48.6%)、阴虚质(44.4%)、气虚质(43.5%)及湿热质(37.0%)。(4)各中医体质类型人群的血尿酸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湿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及阳虚质(P<0.01),气虚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P<0.05)及阳虚质(P<0.01),湿热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阳虚质(P<0.05)。结论:痰湿质人群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血脂异常人群易合并高尿酸血症;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人群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1.
亓琦  王瑞雯 《光明中医》2023,(18):3487-3489
目的 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人群中医体质特点,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济南市市中区1849例65岁以上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性别、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BMI)分析其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血瘀质,其中痰湿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气虚质、阳虚质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5),75岁以上血瘀质患者显著高于65~74岁患者(P<0.05),病程10年以上患者中阳虚质显著高于病程10年以下者(P<0.05),痰湿质超重肥胖患者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者(P<0.05),而阴虚质体质量正常者显著高于超重肥胖患者(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血瘀质为主,与年龄、性别、病程和体质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梗死高危患者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及PCSK9水平相关性。方法 以754例脑梗死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判断中医体质类型,收集高危因素及PCSK9水平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754例卒中高危患者主要的5种体质由高到低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阳虚质,占总病例数的96.29%。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病最为多见,占总病例数的71.09%。PCSK9水平在血脂异常患者中明显高于其他高危因素患者,其次是体质量超标、颈动脉狭窄。PCSK9水平在不同体质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体质、PCSK9水平与卒中高危因素均密切相关,PCSK9水平与中医体质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主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中医体质BMI、肺活量差异。[资料来源]在佛山市南海区义工服务队义工成年志愿者,填写问卷表。体质类型由2名副主任中医师以上临床医生确定。[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问卷调查。(2)研究对象:年龄20~39岁;调查期间未患疾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体质辨证不清。[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按中医体质分组,统计各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VC),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身体质量指数(BMI):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平和质(P0.01),痰湿质明显高于平和质(P0.05);其余8种体质均低于痰湿质人群(P0.01);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湿热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湿热质(P0.01);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阳虚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阳虚质(P0.05);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凛质、瘀血质、阴虚质明显低于气虚质(P0.01);平和质明显高于气郁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特禀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瘀血质(P0.05);痰湿质明显高于阴虚质(P0.01)。肺活量(VC):气虚质、气郁质明显低于平和质(P0.01);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明显低于湿热质(P0.05);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特禀质、瘀血质明显高于气郁质人群(P0.01);湿热质明显高于阳虚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明显高于气虚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气郁质(P0.01);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明显高于特禀质(P0.01);湿热质明显高于瘀血质(P0.01);气虚质明显低于阴虚质(P0.01)。[未来展望]扩大样本量,拓展研究范围,探讨干预不同体质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VC)影响机理,提高治未病效率。  相似文献   

15.
周毅  朱雪琼  林希  徐苗苗  林祥 《新中医》2017,49(3):24-26
目的:通过对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查,研究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将确诊为高脂血症的2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无明显基础疾病的20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软件接受调查,对软件得出的中医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248例高脂血症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这3种体质的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中,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要类型,说明这3种体质的人群患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大,这3种体质类型可以作为预防和诊治高脂血症的中医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津  徐肖娜 《新中医》2016,48(10):31-33
目的:通过分析无症状人群的临床资料,明确心血管病高危体质,为中医辨体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52例无症状体检人群的一般资料、血压、血脂、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中医体质等,评估10年患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危险,筛选中高危及相对高危人群,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总结其中医体质特点,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心血管病危险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752例中属中高危的有42例,中高危组兼夹体质以气虚兼痰湿质、痰湿质、气虚兼瘀血质、气虚兼痰湿瘀血质多见,其中气虚兼痰湿质、气虚兼痰湿瘀血质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单一体质例次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为主,高危组痰湿质例次比例高于低危组;相对高危组痰湿质、瘀血质的例次比例较相对低危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3种体质与心血管病危险相关,OR1。结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为主,这三种体质的兼夹体质也多见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颤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5999例,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对比,观察2组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观察2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房颤组在吸烟、血脂异常方面较无房颤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无房颤患者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房颤、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习惯、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更易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房颤组痰湿证、内风证较多出现,但房颤与否并不影响中医证候要素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高脂血症血脂水平和中医体质辨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90例脂代谢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各类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差异,并比较几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湿质22.2%、气虚质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8.9%(P0.05)。6种常见中医体质类型高脂血症患者中,痰湿质、气虚质高脂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痰湿质高脂血症患者甘油三酯(TG)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结论痰湿质与气虚质是高脂血症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是导致高脂血症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60例因其他类型疾病就医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数量及性质、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结果病例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右侧颈动脉IMT测定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颈动脉PSV、EDV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RI、PI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国姿  周玉蒙  姚志城 《新中医》2016,48(2):108-112
目的:对深圳市龙岗区65岁以上常住社区老年人群健康体检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临床常见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尿酸代谢异常等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为社区老年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方面提供流行病学调查参考和依据。方法:查阅龙岗区116家社康中心4944例老年人参照《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体质辨识记录表及体检报告,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气虚质、阳虚质和平和质人群类型为此次调查人群的主要分布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分布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代谢异常人群在气虚质、阳虚质中分布最多,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与平和质比较:阴虚质、湿热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体质人群无统计学意义;脂代谢紊乱人群在气虚质、平和质中分布最多,脂代谢紊乱发生率与平和质比较:痰湿质、瘀血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体质人群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代谢异常人群在阳虚质、气虚质中分布最多,尿酸代谢异常发生率与平和质比较:湿热质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体质人群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龙岗区老年人群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为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分布构成比不同。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