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中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表达,解析其与老年慢性心衰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20例为心衰组,同时根据NYHA分级分为Ⅱ、Ⅲ、Ⅳ级三个亚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并比较各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及对照组血清suPAR、PAI-1、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表达水平。根据患者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间血清suPAR和PAI-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测定血清suPAR、PAI-1对患者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衰组患者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清suPAR、PAI-1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水平及其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CHF病人12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我院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血清suPAR、MSTN水平。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CHF病人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及预后良好组(n=88)。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uPAR、MSTN对CHF病人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suPAR、MST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病人血清suPAR、MSTN、氨基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LVE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suPAR、MSTN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uPAR、MSTN、NT-proBNP、LVEF水平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示,血清suPAR、MSTN及两项联合检测预测病人不良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0.785、0.754、0.908,特异度分别为0.743、0.716、0.779,AUC分别为0.867、0.815、0.912。结论老年CHF病人血清suPAR、MSTN水平明显升高,其与病人的心功能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suPAR、MSTN对老年CHF病人的预后判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作为病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筛选2016-01-2017-08本院收治的105例CHF患者(CHF组),心功能Ⅱ级28例,心功能Ⅲ级55例,心功能Ⅳ级22例。另设同期健康体检且结果为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清suPAR水平。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并计算平均室壁应力(MWS)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比较2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清suPAR水平及心功能LVMI、MWS水平。CHF老年患者血清suPAR水平经Pearson分析与LVMI、MWS呈明显相关性。出院后第12个月心脏彩超复查患者心功能,统计发生心脏事件的病例数,比较并发心脏事件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入院时血清suPAR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suPAR水平与CHF患者心脏事件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患者血清suPAR水平及MWS、LVMI增高,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大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老年患者血清suPAR水平经Pearson分析与MWS和LVMI呈正相关(r=0.609和0.644,P=0.000和0.000)。出院后第12个月发现,随访并发心脏事件的CHF老年患者入院时血清suPAR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脏事件患者。CHF老年患者血清suPAR水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为发生12个月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清suPAR水平可能是CHF老年患者早期诊断及其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 PAR)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病变程度及冠心病预测之间的关系。方法 149例入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例和对照组45例,ELISA检测血浆su PAR水平,比较各组血浆su PAR水平,分析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观察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的关系,并绘制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 ACS组、SAP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浆su PAR水平高于SAP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心病患者血浆su PAR水平相应增加(P0.05),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02,P0.05);简单及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浆su PAR水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 PAR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05,P0.01);根据ROC曲线获得su PAR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最佳界值为1.771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61~0.828,P0.001)。结论 su PAR作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不仅能对粥样斑块稳定性具有提示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su PAR界值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病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水平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可能性。方法 65例接受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肝纤维化组37例和重度肝纤维化组28例。另选择同期20例肝移植供肝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检测血清suPAR和IP-1O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uPAR和IP-10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uPAR水平为4.5(1.8~10.5) ng/ml),显著高于健康人(2.2(0.7~4.4) ng/ml,P<0.05);血清IP-10水平为255(71~455) pg/ml,显著高于健康人(87(70~135) pg/ml,P<0.05);轻度纤维化患者血清suPAR和IP-10水平分别为3.5 (1.7~5.5) ng/ml和215 (68~408) pg/ml,显著低于重度纤维化患者的(5.2 (1.8~9.2) ng/ml和290 (106~525) pg/ml (P<0.05);以血清suPAR>4.2 ng/ml 或IP-10>265 pg/ml为截断点,其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42和0.698,其敏感性分别为67.86%和64.29%,特异性分别为78.34%和72.97%。结论 血清suPAR和IP-10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联合血清白细胞介素11(IL-1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236例老年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n=76例)和非MACE组(n=16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入组时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对老年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QRS波时限、血清IL-11和suPAR水平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QRS波时限[(126.74±9.63)和(110.29±9.47)ms]、IL-11[(64.05±14.49)和(46.26±11.86)pg/ml]和suPAR[(3.6...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探讨suPAR在冠脉慢血流中的作用及影响冠脉慢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疑诊为冠心病但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据冠脉TIMI桢数将患者分为慢血流组(53例)和正常对照组(42例),记录其冠心病危险因素,检测血浆suPAR、hs-CRP水平等。结果 两组间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比率及血脂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慢血流组吸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72% VS 48%,P=0.02)。同对照组相比,慢血流组血浆suPAR水平(3.01±0.05 vs 1.33±0.06,P<0.001)和hs-CRP水平(1.07±0.04 vs 0.71±0.05,P<0.001)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suPAR、hs-CRP水平与冠脉TIMI桢数均呈明显正相关(R2=0.83,P<0.001;R2=0.71,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uPAR、hs-CRP、吸烟均与冠脉TIMI桢数呈正相关(R2=0.64,P<0.001),其中suPAR的影响力最大(标准化β=0.62)。结论 血浆suPAR、hs-CRP水平、吸烟与冠脉慢血流呈明显正相关,而且血浆suPAR水平对冠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经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36 h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出血组26例和未出血组160例。对比2组临床资料、血清闭合蛋白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价血清闭合蛋白水平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预测价值。随访观察90 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血清闭合蛋白水平与AIS溶栓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组心房颤动、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闭合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未出血组,发病至溶栓时间较未出血组长(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心房颤动(OR=5.475,95%CI:1.317~22.758)、发病至溶栓时间(OR=1.040,95%CI:1.016~1.065)、基线NIHSS评分(OR=1.482,95%CI:1.196~1.838)、血清闭合蛋白(OR=3.565,95%CI:1.959~6.488)为AIS患者静...  相似文献   

9.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是一种新型的炎症标志物,能够反映体内免疫激活程度和炎症水平。大量研究显示suPAR在心血管疾病中呈高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斑块炎症反应、斑块稳定性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溶性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81例(早期29例,中期28例,晚期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suPAR和AT-Ⅲ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指标评估疾病预后的价值。结果 HBV-ACLF患者血清GP73和suPAR水平分别为(227.4±48.4)ng/mL和(8.3±2.3)ng/mL,显著高于CHB患者【分别为(126.6±31.6)ng/mL和(5.1±1.6)ng/mL,P<0.05】,而血清AT-Ⅲ水平为(48.2±12.9)%,显著低于CHB患者【(76.6±18.7)%,P<0.05】;晚期HBV-ACLF患者血清GP73和suPAR水平分别为(265.6±27.1)ng/mL和(9.4±1.2)ng/mL,显著高于中期患者【分别为(231.7±29.5)n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4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次日早晨血PTX3水平并前瞻性随访2年,观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及周围动脉栓塞,分析PTX3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共有376例患者完成随访,171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组PTX3水平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3.911&#177;0.83)ng/ml vs(3.088&#177;0.99)ng/ml,P<0.01];PTX3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PTX3浓度增高(≥中位数3.438ng/m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63.5%vs 27.3%,P<0.01),生存函数Kaplan-Meier曲线也显示PTX3≥3.438ng/ml患者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PTX3浓度增高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4.224,P<0.01;95%CI 1.130~15.783)。结论 PTX3浓度增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PTX3浓度增高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是否相关。方法:共入选351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4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HMGB1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切点,将患者分为高HMGB1组和低HMGB1组。全部入选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心源性死亡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为终点,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高、低HMGB1组预后。结果:切点为2.76 ng/mL(灵敏度75.7%,特异度80.7%)。高HMGB1组(>2.76 ng/mL)为219例,低HMGB1组(≤2.76 ng/mL)为132例。中位随访期48个月,发生终点事件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未发生终点者升高(P  相似文献   

13.
蔡建华  宋丹  彭剑  汪敏 《心脏杂志》2007,19(6):661-662,666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脑钠尿肽(BNP)浓度影响及心衰预后的关系。方法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4例)和卡维地洛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36例)。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BNP浓度及心功能,观察卡维地洛对心功能、BNP浓度的影响;以12个月内因心衰再入院或死亡作为观察终点,评价卡维地洛对心衰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卡维地洛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临床心功能级别、BNP浓度下降(P<0.05),卡维地洛组BNP浓度下降更显著(P<0.05);卡维地洛组6例发生终点事件其发生率16.6%,高于常规治疗组17例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50%,P<0.01);所有终点事件发生病例的BNP>700μg/L(治疗2周后)。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改善心衰患者预后;BNP>700μg/L(治疗2周后)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低钠血症的预后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急诊内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7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24~48 h血清钠离子浓度最低值分为三组:A组,钠离子≥135 mmol/L;B组,钠离子120~135 mmol/L;C组,钠离子≤120 mmol/L.比较各组心功能、血清钾离子浓度、住院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住院期间存活714例,死亡72例,存活组与死亡组平均血清钠离子浓度分别为(134.00±5.83)mmol/L和(121.00±7.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钾离子浓度分别为(4.4±0.6)mmol/L和(4.3±0.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A组7.8%(36/461),B组8.0%(23/289),C组36.1%(13/36),C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钠血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该指标与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36例,其中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8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51例,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留取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观察ACS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4,48h,3个月后外周血单核细胞uPAR表达水平的变化。随访ACS组患者2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CS组uPAR表达水平较SAP组及健康志愿者组均显著升高(P0.01),ACS组PCI术后3个月的uPAR表达水平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85例ACS患者平均随访(20.46±2.45)个月,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24例,事件组单核细胞uPA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事件组(P0.01)。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核细胞上uPAR的表达水平与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P0.01)。结论 ACS患者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较SAP患者显著升高,ACS患者uPAR的表达水平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具有明显相关性,单核细胞uPAR的表达水平是冠心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对于判断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对慢性心力衰竭(HF)的治疗作用。方法:入选250例具有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病情相对稳定的门诊及住院HF患者,分为丹参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HF治疗,丹参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片(3片/次,3次/d)。平均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CE)(包括死亡、心脏移植及难治性HF再住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丹参组的各项指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有进一步改善,LVEF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小(均P<0.05),NT-ProBNP、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降低(均P<0.05),IL-10升高(P<0.05)。丹参组的MCE发生率低(P<0.05)。结论:丹参能减轻心脏负荷,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片有助于抗HF治疗并改善慢性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因子2抑制剂(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慢性心衰患者83例(慢性心衰组),同期随机选取4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ST2、galectin-3水平。记录随访6个月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绘制两指标的ROC曲线。结果慢性心衰患者的LVESD、LVEDD值高于对照组(P<0.05),且心功能分级越高,LVESD、LVEDD值越高(P<0.05);而LVEF低于对照组,且心功能分级越高,LVEF值越低(P<0.05)。慢性心衰患者血清中sST2、galectin-3水平高于对照组,随着心功能的升高,血清sST2、galectin-3水平随之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sST2和galectin-3均与LVESD、LVEDD成正相关(P<0.05),与LVEF成负相关(P<0.05)。ROC曲线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显示,sST2曲线下面积(AUC)为0.752(95%CI:0.669~0.835),最佳临界值为12.89 ng/ml,其预测的灵敏度为62.7%,特异度为84.6%;galectin-3的AUC为0.961(95%CI:0.931~0.991),最佳临界值为15.94 ng/ml,其预测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0.6%。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血清sST2、galectin-3水平上升,与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功能密切相关,检测sST2、galectin-3水平可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