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首次接受RFCA的10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P波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接受RFCA的患者中,复发者28例,复发率为28%;RFCA术后,患者的PWD、Pmax、Pd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未复发组患者的PWD、Pmax、Pd分别为(134.02±5.34)ms、(105.38±6.02)ms、(49.07±5.25)ms,均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较大、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左房直径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无明显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是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P波参数PWD、Pmax、Pd较长是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对心房颤动(AF)行肺静脉电隔离(PVI)后早期复发(ERA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F患者86例,其中男性58例(67.4%),平均年龄52~73(61.7±9.8)岁,阵发性房颤(PAF)76例(88.4%)。所有患者均接受PVI术治疗AF。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RFCA组平均年龄54~73(63.4±9.2)岁,男性28例(65.1%),CBA组平均年龄52~71(60.1±10.2)岁,男性30例(69.8%)。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90 d随访,共24例患者(27.9%)复发,其中RFCA组11例(25.6%),CBA组13例(3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P=0.758)。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左房内径(LAD,P=0.017)和持续性房颤(PeAF,P=0.019)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两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LAD是RFC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和PeAF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波电轴、P波时限(PWD)及左心耳排空速度(LAAEV)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序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三维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78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及术前窦性心律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记录并分析P波电轴、P波平均时限(mPWD)、P波最大时限(PWDmax)以及LAAEV。出院后随访,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心电信息等资料;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3个月内为空白期)如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 s的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则定义为复发。依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P波指数及LAAEV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取得界值,根据界值形成预测房颤复发方法,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1)导管消融术后情况:成功组62例,复发组16例(复发率20.5%),其中复发组4例再次行导管消融术,术后无再复发者(两次导管消融术总成功率84.6%)。(2)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肾功能、房颤病史、基础疾病构成及临床用药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P波指数结果比较:复发组和成功组的P波电轴分别为(76.0°±16.8°)、(54.6°±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波电轴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的AUC及95%CI为0.778(0.654~0.902),界值为75°。P波电轴75°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68.8%、87.1%、52.6%、89.8%和80.7%。复发组和成功组的mPWD分别为(111.8±13.4)ms和(94.5±17.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WDmax分别为(127.1±8.6)ms和(108.2±18.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WD和PWDmax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的AUC及95%CI分别为0.767(0.643~0.890)和0.789(0.691~0.888),界值分别为105.8 ms和117.5 ms。mPWD105.8 ms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5.0%、72.6%、41.3%、91.0%和73.0%;PWDmax117.5 ms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3.8%、62.3%、55.8%、97.7%和74.3%。(4)两组患者LAAEV结果比较:复发组与成功组的LAAEV分别为(39.0±3.5)cm/s和(44.8±6.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AAEV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的AUC及95%CI为0.792(0.677~0.907),界值为40.5cm/s。LAAEV≤40.5cm/s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66.1%、81.2%、38.2%、93.3%和7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P波电轴75?、PWDmax1175ms和LAAEV≤40.5cm/s的OR值及95%CI分别为5.331(1.077~26.395)、10.286(1.550~45.101)和6.108(1.153~32.359)。结论 P波电轴和PWD与LAAEV可以有效预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可以作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术后心率减速力(DC)与阵发性房颤(PAF)复发相关性,分析其对房颤(AF)RFCA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PFCA的PAF病人86例,根据病人入院时DC值均分为高DC组(DC3.6 ms)和低DC组(DC≤3.6ms)。根据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诊房颤(AF)复发。用Kaplan-Meier分析DC与病人AF复发之间的关系,多因素Cox分析PAF RFCA术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复发率在低DC组为53.49%,高DC组为25.58%。KaplanMeier曲线分析DC对PAF复发的影响。通过Cox多因素校正病程、尿素、尿酸、高血压、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低DC组与高DC组相比复发风险明显增加(RR=0.243,95%CI 0.150~0.394,P0.001)。结论低心率减速力的PAF病人行RFCA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海拔藏族人群心电图P波参数与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术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132例,在术前、术后24 h内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各导联P波时限(PWD)、P波振幅(PWA)、P波离散度(P-d)及P波指数(P-index)等。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AF分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比较2组心电图P波参数,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管消融术后AF复发的风险因子。结果:在132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中,复发40例。术前复发组PWD、Pd、P-index等均高于非复发组[(143.22±13.47)ms对(126.54±1 0.3 8) m s,(4 8.4 9±1 0.3 5) m s对(3 8.5 3±11.0 4) m s,(1 0.6 4±3.1 4) m s对(9.25±2.57)ms,P均<0.05];术后复发组PWD、Ptf绝对值高于非复发组([(137.43±15.61)ms对(120.15±11.31)ms,(31.90±10.36)ms对(26.28±9.84)ms,P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总传导时间(TACT)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关系。方法入选2012~2014年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6例,TACT测定即在术前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时,脉冲多普勒采样容积放在二尖瓣环上的左房侧壁,从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起始时间至组织多普勒追踪A’波波峰的时间(PA-TDI)间期,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结果随访结束,116例患者中29例(25%)患者复发,复发组TACT较未复发组长[(144±23)ms vs(124±20)ms,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TACT是预测阵发性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OR=1.045,95%CI 1.021~1.073,P0.001)。结论 TACT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和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病人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药物治疗失败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10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CBA组与RFCA组,每组54例。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PVI)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结果 CBA组PVI成功率为100.0%(54/54),RFCA组成功率为98.1%(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A组手术和消融时间分别为(13.63±2.17)min和(8.25±1.13)min,均显著低于RFCA组的(15.82±2.64)min和(10.32±1.64)min(P0.05或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CA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为41.5%(22/53),显著高于CBA组的25.9%(14/54)(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CBA组LVEF均显著高于RFCA组,LVDd、LVDs均显著低于RFCA组(P0.05或P0.01)。结论冷冻球囊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PVI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射频消融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2个月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射频消融术,冷冻球囊消融术对心房颤动病人的心功能改善作用也优于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RFCA的AF患者156例,男性97例,平均年龄(62.2±9.1)岁,其中阵发性AF(PAF)患者135例(86.5%),持续性AF患者21例(13.5%)。术后随访,并对可能影响AF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FT4对AF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156例AF患者中,复发50例(32.1%),其中PAF组复发39例(28.9%),持续性AF组复发11例(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P=0.032)。以FT4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从低水平组到高水平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2.8%、22.5%、36.8%和5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4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28,95%CI:1.106~1.594,P=0.002),并且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的复发率(OR=5.030,95%CI:1.450~17.446,P=0.01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FT4对RFCA术后AF复发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07,95%CI:0.622~0.792,P<0.001,敏感度72.0%,特异度61.3%。结论较高的FT4水平会增加AF患者RFCA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射频导管消融( RFCA)是心房颤动(房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关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较少。本研究探讨预测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的较为实用的心电学指标。方法对172例在2009年至2010年首次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二部行RFCA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测量术前最大P波时限( 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波离散度( PWD)、PR间期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tfV1),探讨PtfV1≥0.04 mV·s在预测首次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首次行RFCA患者分为复发组(57例)和未复发组(1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左心房内径、P-max、P-min、PtfV1≥0.04 mV·s与房颤复发显著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fV1≥0.04 mV·s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PtfV1≥0.04 mV·s与房颤的Kaplan-Meier曲线及ROC曲线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fV1≥0.04 mV·s对房颤复发预测的灵敏度为72.0%,特异度为73.9%。结论PtfV1≥0.04 mV·s能够很好地预测阵发性房颤首次RFCA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在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首次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心房颤动(AF)复发的机制及再次RFCA的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首次行RFCA术后AF复发并再次行RFCA的PAF患者73例。患者再次RFCA术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测算LAaEF等左房参数。将所有患者依据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复发机制分为单纯肺静脉(PV)组、上腔静脉(SVC)组和其他部位(non-PV/SVC)组,比较3组患者的LAaEF等参数。另依据LAaEF分为高LAaEF组和低LAaEF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再次RFCA术中明确的AF复发机制。所有患者再次RFCA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复发组与非复发组临床特征的区别,筛选再次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机制分组中,PV组的LAaEF明显高于SVC组和non-PV/SVC组。LAaEF分组中,高LAaEF组比低LAaEF组单纯PV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多,non-PV/SVC机制的比例明显较少。随访过程中,总体复发率24.7%;其中,PV组的复发率为10%,SVC组为10%,non-PV/SVC组为42.4%;高LAaEF组的复发率为10.8%,低LAaEF组为38.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单纯PV机制、non-PV/SVC机制和LAaEF是再次RFCA术后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PV机制和LAaEF是保护性因素,non-PV/SVC机制是危险性因素。结论:LAaEF对于预判首次RFCA术后AF的复发机制及预测再次RFCA术后AF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收集首次行导管RFCA的AF患者318例,随访12个月,其中阵发性AF患者207例(65.1%),持续性AF患者111例(34.9%),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非复发组252例,分析可能对AF消融术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舒张压(DBP)、AF类型、AF病程、左房内径(LAD)、高密度脂蛋白(HDL-C)、术后他汀类用药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房颤抗凝(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BP越高,病程越长,HDL-C越高,LAD越长,CHA2DS2-VASc越高,有持续性AF,术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早期出现复发,AF术后复发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AF类型、AF病程、术后他汀类药使用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是AF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2,95%CI:1.00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房颤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顺序入选1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CPVA术至肺静脉电隔离。测量和计算算末次消融术前和术后P波最大值(Pmax),P波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结果随访45.7±19.2个月,11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成功率达78.6%。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复发组。两组消融术前Pmax、Pmin和Pmax相似。成功组术后Pmax和Pd显著降低[Pmax(101.2±10.9)vs(.117.3±13.8)ms,p<0.01;Pd(34.8±6.7)vs.(49.3±10.3)ms,p<0.01],而复发组术后P波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成功组术后Pd和Pmax较复发组显著降低[Pmax(116.4±9.9)ms,Pd(49.2±8.8)ms]。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均无明显差异;术后Pd和Pmax是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和Pd反映了心房非均质性活动,术后Pmax和Pd可作为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心房颤动早期复发的处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PVI)术后早期复发房颤的不同治疗方法,以探讨对早期复发房颤的处理对策.方法顽固性阵发AF患者66例,其中男性50例,平均年龄55±17(35~76)岁.术前部分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静脉血管成像,术中先行非选择性或选择性逆行肺静脉造影,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在肺静脉口逐一标测4根肺静脉,行节段性PVI,并常规标测和消融上腔静脉.消融温度控制在50~55℃,功率25~35 W.结果电学隔离肺静脉219根,电隔离成功210根,即刻成功率96%.PVI术后2周内AF复发26例,占39.3%.其中9例再次行PVI,发现9根原隔离的PV恢复袖房传导,2个左房后游离壁异位兴奋灶.其余17例患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AF发作.随访10±6(4~24)月,再次行PVI的9例患者中5例无AF发作(成功率55.6%),17例药物控制者中6例无AF发作(成功率35.3%),P>0.05.40例无早期复发AF患者中34例无AF发作(成功率85%).总成功率为68.2%(45/66).术中1例发生心包压塞,术后1例左上肺静脉狭窄60%.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节段性PVI术后房颤早期复发在临床上并非罕见,但早期复发并不意味着AF治疗的失败,在长期随访中,大约1/3的早期复发房颤患者无房颤发作,对AF早期复发的患者短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早期再次行PVI可能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RFCA)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初次行RFCA术。测定术前、术后3d、1周、2周、4周和6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68例患者术后3dhs-CRP升高,1周时达到最高,分别为(17.6±6.3)mg/L和(49.5±9.6)mg/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时恢复正常。术后6周内28例复发,复发组(A1组)比未复发组(B1组)hsCRP明显升高,两组患者3个月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消融6周后仍有18例复发(A2组),50例未复发(B2组)。A2组3个月后复发率高于B2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血hs-CRP手术前后最大差值;6周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左房内径;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后6周后复发、左房内径。结论:RFCA术后6周内房颤复发可能由导管消融损伤心肌引起的炎症过程所致,不能评价房颤治疗效果,6周后房颤复发提示房颤治疗成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与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RFCA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是否AF复发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患者术前P波振幅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测量相关导联P波的时限和振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按照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评估P波振幅在预测房颤术后复发中的价值。结果在50例患者中术后共13例复发房颤,其中2例再次射频消融成功,总射频消融成功率78.0%(39/50)。复发组患者年龄[(67.75±6.48)岁比(60.82±8.87)岁,P=0.007]、CHA_2DS_2-VASC评分[(2.21±1.25)分比(1.33±1.15)分,P=0.021]和左心房内径[(40.4±4.7)mm比(37.2±4.2)mm,P=0.028]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患者Ⅰ导联P波振幅[(0.065±0.038)m V比(0.095±0.038)m V,P=0.024]显著低于未复发组。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在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7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Ⅰ导联P波振幅0.1 m V为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36,95%CI 1.96~4.87,P=0.012)。结论Ⅰ导联P波低振幅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房颤动(AF)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AF患者129例,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评估NLR对AF术后复发的影响,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NLR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经过平均15个月的随访后,共40例(31.0%)复发,其中阵发性AF复发25例(24.8%),持续性AF复发15例(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以NLR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从低到高的复发率分别为5(15.6%)、8(24.2%)、9(28.1%)、18(56.3%),存在显著差异(P=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女性、左房内径(LAD)、持续性AF和NLR是AF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将NLR以四分位数纳入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高水平NLR会增加术后复发的可能(HR=3.917,95%CI:1.363~11.257,P=0.011)。ROC曲线评估NLR对AF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所有AF患者中AUC为0.701(95%CI:0.597~0.805,P0.001),阵发性AF患者中AUC为0.675(95%CI:0.543~0.806,P=0.009),持续性AF患者中AUC为0.80(95%CI:0.625~0.975,P=0.007)。结论高水平NLR与AF行RFCA术后复发相关,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左心房大小可以预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本研究旨在探讨右心房大小是否可以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方法:纳入2009-01-2011-12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96例。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为双侧环肺静脉隔离(PVI)。术后以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复发情况。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甄别与心律失常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检测其预测效力。结果:术后随访(25.3±18.1)个月,共有111例消融术后复发。右心房横径(RAD)和左心房内径(LAD,r=0.285,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r=-0.241,P=0.001)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0.239,P=0.001)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AD可以独立预测房颤合并LAD增大患者术后复发(HR 1.044,95%CI1.007~1.082,P=0.021)。其中RAD的截断值为35.5 mm时的预测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29.2%。KaplanMeier分析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有显著性差别(Log Rank P=0.034)。结论:右心房增大可以独立预测阵发性房颤合并左心房增大患者的房颤术后远期复发。推测双心房参与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27例。房颤复发定义为消融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持续时间≥30 s。根据患者术前的血常规结果计算NLR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9±3.2)个月,期间共38(29.9%)例患者术后复发。复发组患者的NL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3.57±0.71)vs.(2.61±0.3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房颤消融术前患者的NLR水平可独立预测术后复发(OR=2.35,95%CI:1.70~3.28,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9~0.93,P0.01),其最佳预测截点3.42预测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86%。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NLR水平与术后房颤复发密切相关,且高NLR水平是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