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部分血运重建(IRA-only)和完全血运重建(CR)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发病12 h内到达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并接受急诊PCI的592例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血管为CR组(n=341),择期PCI平均延迟(5.2±2.2)天;未干预非罪犯病变的患者为IRA-only组(n=251)。所有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比较两组患者远期预后,其中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结果:两组临床基线特征相似,具备可比性。随访7~10年,平均随访(105.0±13.6)个月期间,CR组MACCE发生率与IRA-only组无显著差异(21.2%vs 26.0%,P=0.26),两组死亡、脑卒中及再发心肌梗死无显著差异,IRAonly组仅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R组(21.5%vs 14.8%,OR=1.48,95%CI:1.01~2.18,P=0.04),主要表现在非罪犯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14.6%vs 5.7%, OR=2.69,95%CI:1.54~4.69,P0.001)。结论:对于已经接受急诊PC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择期干预非罪犯病变血管未降低远期MACCE。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完全血运重建与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纳入有关完全血运重建和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共计3697例患者,其中完全血运重建组1675例,仅罪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20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仅罪犯血管PCI组相比,完全血运重建组在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53,95%CI:0.42~0.69,P0.001)、心血管死亡率(RR=0.46,95%CI:0.30~0.71,P0.001)、全因死亡率(RR=0.68,95%CI:0.50~0.92,P=0.01)、再次血运重建(RR=0.38,95%CI:0.31~0.47,P0.001)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率无统计学差异(RR=0.74,95%CI:0.54~1.01,P=0.06)。结论在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介入治疗中,与仅罪犯血管介入治疗相比,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策略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患者的MACE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及再次血运重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早期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并已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的合并MDV并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治疗策略分为2组,对照组192例,仅在急诊PCI时干预罪犯血管;治疗组126例,完成早期完全血运重建。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60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MA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7.9%vs16.1%,P=0.033;4.0%vs 10.4%,P=0.037)。术后60个月,对照组和治疗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31.3%与21.4%,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vs 14.6%,P=0.023;4.8%vs 12.0%,P=0.029)。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且合并MDV的STEMI患者,与仅干预罪犯血管比较,早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是安全的,可能会降低12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并减少60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完全血运重建(CR)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603例老年急性NSTEMI合并MVD患者,根据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处理情况分为2组:(1)单纯处理罪犯血管(SR)组(n=260);(2) CR组(n=343)。研究终点设定为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及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通过COX回归分析探讨CR对老年急性NSTEMI合并MVD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SR组相比,CR组既往接受PCI治疗的比例更低,3支病变、术前血流TIMI 0或1级比例更高,植入支架个数更多,长度更长,替格瑞洛的使用比例更高,而硝酸酯类的使用比例更低。随访期内,整体全因死亡率为4.8%(SR组比CR组为6.2%比3.8%,P=0.179),心源性死亡率为4.1%(SR组比CR组为4.6%比3.8%,P=0.615),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SR组比CR组为1.2%比3.5%,P=0.067),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为6.8%(SR组比CR组为9.6%比4.7%,P=0.01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R可以显著降低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的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HR 0. 471,95%CI 0. 251~0. 882,P=0.019);在校正了各项临床因素之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HR 0.438,95%CI 0.229~0.837,P=0.012)。但是,无论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CR对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及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均无显著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方面,2组的BARC 3或5级出血、造影剂肾病、卒中及急性支架内血栓等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老年NSTEMI合并MVD患者,CR可以显著降低术后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率,同时围手术期也是较为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与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30日间于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监护室住院且起病时间在12 h内的STEMI多支病变患者326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定义为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存在2支或以上主要血管(直径≥2 mm)狭窄≥70%。发病12 h内对所有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131例患者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之后,同台或者择期(首次PCI后1~60 d)行PCI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完全血运重建),余195例仅干预梗死相关血管(不完全血运重建)。主要研究终点为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为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经过3年随访观察,完全血运重建组MACE (17.6%vs. 30.8%,P=0.005)、心源性死亡(1.5%vs. 7.7%,P=0.029)、心力衰竭(1.5%vs. 7.2%,P=0.031)及全因死亡(2.3%vs. 9.2%,P=0.022)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而两组再发心肌梗死(3.8%vs. 2.6%,P=0.622)、缺血驱动血运重建(14.5%vs. 17.9%,P=0.246)、顽固性心绞痛(24.4%vs. 27.2%,P=0.332)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3.8%vs. 3.1%,P=0.793)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STEMI多支病变患者,相比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完全血运重建能够显著减少PCI术后3年MACE发生风险,且这一风险的降低可能主要由完全血运重建组有更低的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事件驱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硫苷脂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45例STEMI患者,随访出院1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并将患者分为MACE组76例和无MACE组16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硫苷脂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硫苷脂水平对STEMI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体质指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均为P0.05)。MACE组患者的血清硫苷脂水平显著高于无MACE组[(27.1±8.9)μmol/L比(18.6±5.4)μmol/L,t=9.22,P0.01]。硫苷脂高水平组(≥24.5μmol/L,83例)患者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24.5μmol/L,162例;65.1%比13.6%,χ~2=67.97,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硫苷脂≥24.5μmol/L(OR=2.31,95%CI:1.76~2.66,P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OR=1.76,95%CI:1.19~1.90,P0.01)和LVEF40%(OR=1.55,95%CI:1.38~1.90,P0.01)是影响STEMI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硫苷脂水平或可作为预测STEMI患者1年内MACE发生风险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阻力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单中心研究,纳入140例成功接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STEMI患者,使用造影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分析罪犯血管和非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其中诊断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61例(CMD组),诊断非CMD 79例(非CMD组)。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因心衰住院及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结局)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PCI术后1年MACE发生的预测因子。结果:CMD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MD组(10.13%vs 24.60%,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CaIMR(HR=5.887,95%CI:1.966~17.631,P<0.002)、呋塞米使用(HR=4.38,95%CI:1.595~12.026,P=0.004)、肌钙蛋白(第7天)(HR=1.011,95%CI:1.003~1.018,P=0.004)以及Killip分级(HR=1.878,9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NPAR)联合白细胞/红细胞比容(WBCH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发生心脏破裂(C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STEMI患者,最终筛选纳入CR患者(CR组)126例和非CR患者(非CR组)33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NPAR、WBCHR及其他因素对STEMI后发生CR风险影响,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PAR、WBCHR及两者联合对CR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1.04,95%CI:1.00~1.08,P=0.033)、收缩压(OR=0.98,95%CI:0.97~1.00,P=0.032)、红细胞(OR=0.50,95%CI:0.26~0.95,P=0.033)、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36,95%CI:0.18~0.75,P=0.006)、NPAR(OR=2.44,95%CI:1.13~5.30,P=0.024)和WBCHR(OR=1.08,95%CI:1.04~1.12,P<0.001)是C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ROC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荟萃分析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用于接受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检索关键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建库至2020年10月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研究进行风险评估。使用RevMan 5.3软件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应用于STEMI溶栓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心肌梗死(MI)、全因死亡、卒中、主要出血事件、所有出血事件以及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纳入4项RCT共4334例STEMI溶栓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其中氯吡格雷组2149例,替格瑞洛组2185例。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OR=1.13,95%CI:0.82~1.54,P=0.46)、MI发生率(OR=1.32,95%CI:0.74~2.36,P=0.35)、全因死亡率(OR=1.12,95%CI:0.76~1.65,P=0.56)、卒中发生率(OR=1.07,95%CI:0.57~1.99,P=0.84)以及主要出血事件(OR=1.06,95%CI:0.62~1.80,P=0.8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显著增加了所有出血风险(OR=0.65,95%CI:0.49~0.86,P=0.003)和呼吸困难风险(OR=0.51,95%CI:0.41~0.63,P0.000 01)。结论:替格瑞洛在降低STEMI溶栓患者的MACE、MI、全因死亡、卒中、主要出血风险等方面与氯吡格雷相当,但显著增加了所有出血和呼吸困难风险。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本研究结果不支持STEMI溶栓患者使用替格瑞洛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而应尽早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血栓形成引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征及预后.方法 31例因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ST组)和93例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STEMI患者(对照组)接受直接PCI治疗.记录各例临床和PCI特征及1年随访结果.研究主要终点为院内及1年累积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T组年龄较大(69.9±11.4岁比63.7±13.6岁,P=0.01),糖尿病(41.9%比22.6%,P=0.04)和既往心肌梗死史(29.0%比11.8%,P=0.02)明显增多;直接PCI后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显著降低(45.2%比92.5%,P<0.001).ST组院内死亡率(16.1%比3.2%,P=0.01)和MACE发生率(25.8%比7.5%,P:0.007)显著增高,术后1年总生存率及无MACE生存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7.4%比92.5%,P=0.016;59.4%比85.1%,P=0.001).结论 DES血栓形成引起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治疗,其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仍显著高于由原发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处理罪犯血管,和完全血运重建两种策略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续入选1 00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2支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接受血运重建的策略不同分为:罪犯血管PCI介入组和多支病变PCI组。多支病变PCI组包括患者在直接PCI接受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后,在同次住院期间择期接受至少1支非梗死相关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结果:研究入选急性期仅处理罪犯血管的患者622例,急性期或住院期间处理多支血管的患者386例。基线资料显示罪犯血管PCI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67.1±6.6)vs.(66.1±6.5)岁,P=0.024],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多支血管PCI组[(62.1±7.4)%vs.(63.6±8.0)%,P=0.003]。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部位以前降支最多(83.9%vs.85.0%)其次为右冠状动脉(70.6%vs.69.9%)和回旋支(65.3%vs.65.0%),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随访(41.9±7.5)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罪犯血管PCI组高于多支血管PCI组(4.3%vs.1.8%,HR=0.43,95%CI:0.19~0.99,P=0.049)。两组患者死亡、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复合终点(MACE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实现完全血运重建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事件率,STEMI在真实世界中的PCI策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收集比较有关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时即刻植入支架(IS)和延迟植入支架(DS)的随机对照和队列研究,对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比较IS和D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3大数据库检索2017年5月前关于比较IS和DS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章,将IS患者作为实验组(IS组),DS患者组作为对照组(DS组),以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远端栓塞发生率、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率、主要出血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对应的OR值和95%CI,并分析异质性及其来源。结果:最终有8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包括2 181例患者,其中IS组1 262例,DS组919例。与IS相比,DS能够显著降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OR=4.55,95%CI:2.14~9.68)、远端栓塞发生率(OR=9.14,95%CI:3.47~24.10),提高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OR=0.22,95%CI:0.12~0.43);然而两组在MACE发生率、TVR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主要出血发生率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STEMI患者中,DS与IS在MACE发生率、TVR、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与主要出血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DS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与远端栓塞发生率均较IS低,靶病变血管开通率(TIMI 3级)较IS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安全性及1年随访期的疗效。方法将221例多支血管严重狭窄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分为常规组(仅处理罪犯血管)179例及处理组(同时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42例,观察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术后及随访期间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血肌酐、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常规组比较,术后处理组的心绞痛发生率降低(40.48%比60.34%,χ2=5.46,P=0.02)、再次手术率降低(9.52%比58.10%,χ2=32.13,P=0.00)和再次住院率减低(11.90%比27.93%,χ2=4.68,P=0.03)。处理组心功能状况优于常规组[(1.19±0.59)级比(1.49±0.89)级,t=2.66,P=0.01]。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6%比2.79%,χ2=0.03,P=0.87)。结论急性STEMI直接PCI同时处理存在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血管有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降低再次手术率、再次住院率,改善心功能状况,且未增加MACE发生率,在预期成功率高的情况下可作为急性STEMI直接PCI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近期预后,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d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预后不佳组(40例)和预后良好组(12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8例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MACE发生率为23.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1.326,95%CI 1.168~1.505)、冠心病家族史(OR=1.852,95%CI 1.369~2.505)、病变支数(≥2)(OR=1.682,95%CI 1.382~2.047)、Killip′s分级Ⅲ~Ⅳ级(OR=1.693,95%CI 1.428~2.007)和发病至PCI时间(OR=1.785,95%CI 1.425~2.236),P均0.01;保护因素有TIMI 3级(OR=0.623,95%CI 0.518~0.749)、应用替罗非班(OR=0.452,95%CI 0.367~0.557),P均0.01。结论:高龄、冠心病家族史、病变支数≥2、心功能差和发病至PCI时间长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IMI 3级和应用替罗非班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约40%~50%合并多支血管病变,较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死亡率和再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发生率更高,这可能与非梗死相关血管斑块不稳定、心肌灌注及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或心律失常有关~([1])。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血运重建策略包括:仅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血运重建(Culprit-Only Revascularization,COR);择期处理非梗死相关血管(Stag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次血运重建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78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分为再次血运重建组(血运重建组)55例,无再次血运重建组(无血运重建组)223例,比较2组的病史、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资料。对复发胸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与无血运重建组比较,血运重建组第一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50.9%vs 14.3%,P=0.030)、心功能≥Ⅱ级(34.5%vs9.0%,P=0.020)、室壁运动异常(72.7%vs 26.9%,P=0.03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9.1%vs 40.4%,P=0.010)等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复发胸痛(OR:2.49,95%CI:1.16~5.00,P=0.020)、左心室舒张末内径(OR:1.12,95%CI:1.00~1.22,P=0.043)是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单支病变(OR:0.25,95%CI:0.15~0.90,P=0.040)和双支病变(OR:0.22,95%CI:0.07~0.53,P=0.006)较冠状动脉3支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治疗风险低。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随访提示,复发胸痛、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是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1318例,其中老年人338例(25.6%),连续入选符合标准的老年STEMI 31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分两组:PCI组136例(43.0%)和保守治疗组180例(57.0%).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随访2年评价患者预后.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史、家族史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壁STEMI、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静脉溶栓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例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多数患者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减轻体质量、坚持运动等,较规律服用预防心室重塑、抗血小板、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年随访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人数和1个月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均高于PCI组(分别为17.2%与2.2%,OR=9.224,95%CI=2.756~30.876;31.1%与8.1%,OR=5.132,95%CI=2.568~10.257;8.3%与1.5%,OR=6.091,95%CI=1.369~27.105,均P<0.01).老年STEMI的1年、2年病死率比较,保守治疗组明显高于PCI组(分别为21.1%与2.2%,OR=11.864,95%CI=3.577~39.349;32.2%与4.41%,OR=10.301,95%CI=4.289~24.736,P<0.01). 结论 PCI可减少老年STEMI发生再梗死、心功能Ⅲ~Ⅳ级住院和1个月病死率,尤其是可明显减少1年、2年病死率.因此,早期PCI可明显改善老年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早期侵入与早期保守策略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根据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否和时间(≤48h与>48h)对910例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分为早期侵入策略组(n=237)和早期保守策略(n=673)两组,分析早期策略与血管重建方式对住院MACE(包括死亡、新发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的关系。结果 早期侵入与早期保守组的住院病死率和靶血管血管重建率相当,早期侵入组的住院时间较短,住院MACE(6. 3%比2 .5%,OR0 .384, 95% CI0 188~0 .781,P=0 .006)与新发心肌梗死(4. 6%比0 .9%,OR0 .185, 95% CI0 068~0 .505,P=0.001)的发生率更高。早期侵入组MACE与新发心肌梗死的增加可能与其血管重建操作较多( 86 .9%比67. 5%,P<0 .001)有关。亚组分析显示,早期侵入组与早期保守组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TVR)和MACE发生率均相当,无1例死亡;而早期侵入组中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早期保守组中接受CABG的患者(7 .5%比1 .8%,P=0 .027)。结论 中高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采取早期侵入策略不增加住院病死率,但有可能增加住院心肌梗死。早期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