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观察杵针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9例,治疗组采用杵针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中药热贴敷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治疗组ESCV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杵针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中药加电项针治疗;对照组30例,西药加普通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22.56±1.56)分;对照组总有效率80.0%,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16.97±3.25)分,P0.05。结论: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杵针结合八阵穴、河车路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优势。方法:本研究选取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杵针疗法结合八阵穴、河车路线+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中药熏蒸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NRS评分)、适宜性评价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中、治疗后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第1天适宜性评分优于观察组(P0.05),两组第3、5天适宜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结论:杵针结合八阵穴、河车路线+中药熏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患者治疗满意度高,安全舒适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配合三步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8例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予以中药熏蒸配合三步推拿法治疗,对照组予以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液相关指标、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ESCV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血浆内皮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ESCV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三步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其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治愈30例,占50%;好转25例,占41.67%;无效5效,占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杵针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可靠,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途径,操作简单,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颈性眩晕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内服组、中药内服加浮针组、西药对照组,治疗30 d后,观察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评价疗效。结果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总有效率100%,中药内服组为96.00%,均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中药内服加浮针组治疗后症状和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中药内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止眩通痹汤内服配合浮针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恢复功能,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5例对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5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8.00%,有效率92.00%;对照组治愈率为36.00%,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结合头针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疗效,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等长收缩后拉伸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浮针结合等长收缩后拉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7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等长收缩后拉伸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熏蒸法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的8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炎症,有效放松筋骨,打通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使疼痛减弱或消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月、6月及12月膝关节被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膝关节功能及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及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牵引治疗,研究组采取牵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R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NRS评分、直腿抬高角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铍针配合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眩晕1号方治疗颈性急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眩晕1号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DAR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1号治疗颈性急性眩晕可有效改善DARS评分,疗效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