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共载医案71则,详尽列数了叶天士治疗痰饮的处方和用药,体现了其辨治痰饮病的学术思想:对痰饮病的认识多出于先贤,却不囿于祖述,以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而在具体治法和用药上又有发挥,提出了开太阳、阖阳明、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开阖导饮等方法。叶氏还提到关于痰饮病的调护方法,如饮食宜清淡、虚证宜静养、因时制宜等。  相似文献   

4.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5.
眩晕一症,与肾、脾、肝关系甚为密切,肾、脾之虚与肝郁是病之本,肾阴虚每兼肝阳上亢,肾阳虚则寒水上泛,脾虚者多兼痰饮,肝郁者多为肝阳上扰且多伤阴.临床宜分标本缓急,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6.
陈炜  韩明向 《新中医》2014,46(6):19-20
介绍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的经验。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责之于外邪袭肺。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运用温肺蠲饮、温脾益气、温肾化饮、温阳行瘀等温法辨治痰饮咳喘。  相似文献   

7.
试论心在痰饮水病形成及辨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医心与水液代谢的关系及有关治疗痰饮、水病方药的分析,试述了心在痰饮、水病形成及辨治中的作用,补充了传统认为痰饮水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的观点,以期丰富和完善痰饮、水病病机及治疗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痰饮的产生主要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其致病具有阳虚阴盛、证候繁杂、易兼夹其他病的特点。痰饮病的治疗应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原则,详审病机,分辨痰饮停留部位,抓住痰饮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这一特点,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小青龙汤,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9.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痰饮病大法。从伤寒与温病的角度阐述痰饮之病,寒温有别,治法迥异;治疗痰饮病者,应当辨证施治,不可固执古法。现代哮喘患儿以热证多见,治不唯温。  相似文献   

12.
洪广祥“治肺不远温”在慢性咳喘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洪广祥教授通过对慢性咳喘病的深入研究,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原则。笔者随师侍诊,体会到“治肺不远温”是导师对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学说的发展与深化。张仲景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了痰饮是咳喘病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波  李光荣 《山东中医杂志》2011,(5):300-300,321
自<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以来,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地证明着这一论断的正确.笔者临床亦常遇痰饮患者,以温药治之而取效.今选录治验三则如下,并就温法在痰饮病治疗中的作用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脾肾着手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提出治法治则。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气阳亏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病位在心,与脾、肾密切相关。"补肾启枢"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通过补肾启枢、扶正祛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减少发病。本文旨在论述补肾启枢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认为补肾启枢治疗心衰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是医家刘完素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提出的治疗妇科疾病的治疗大法。笔者通过探讨肾与青春期功血的关系,认为青春期功血病本在肾,肾虚是其病因病机,"少年治肾"是治疗本病重要的环节。在治疗中,要时刻谨记肾虚这一轴心,全面分析,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鼻炎,中医属"鼻鼽"范畴,孙海波教授认为本病为"伏邪"于内,肺脾肾虚寒,感邪而发,急性期为肺气虚寒,痰饮上犯,缓解期为脾肾阳虚,寒伏于内,当急则治标,治以祛风散邪、温肺化饮;缓则治本,治以温补脾肾,搜散伏邪。配合针刺及伏九贴敷以疏通经络、散伏邪、温脏腑。  相似文献   

17.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痰饮病的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以狭义痰饮病证治为例进行分析,认为"和"字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痰饮病的治疗思路,痰饮病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根据其邪正关系,临证时对温阳、利水等治法运用各有侧重,是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痰饮分有形之痰饮和无形之痰饮。咳吐而出、肉眼可见者为有形之痰饮,肉眼看不见存留于经络及体内其他部位的为无形之痰饮,其证候具有痰饮为病的特点,用治痰饮的方法治疗有效。痰饮为病的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下面介绍温化痰饮法在临证中的几则验案。  相似文献   

20.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