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经慢性浅表性胃炎确诊患者92例,随机选取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患者46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作研究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6例,予以三联疗法治疗作对照组,对两组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检测、Hp阴转率等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症状消失率≥30%,胃镜检测病灶消失率≥30%和Hp检测的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脘痞滞、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成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应用益生菌、思密达、补充电解质及纠正脱水等)。结果:治疗1月后计算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45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4例与对照组71例。治疗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对照组给予思密达等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5%(60/71),96.0%(71/74),两组比较(x2=9.657,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在统计学上(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在统计学上(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减轻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脾虚湿盛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基础治疗上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试验组口服加味参苓白术散,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其临床症状、大便性状、次数及停药1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 2个疗程后试验组痊愈35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8.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复发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之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036-1037
目的:观察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治疗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膏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52例,采用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方内服,疗程为6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结果:52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自拟香砂六君膏调治6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临床控制6例,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46%。结论:自拟加味香砂六君膏方用于调治中医为脾胃虚弱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把东莞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对照组应用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效果较佳,临床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肺,疏风燥湿,能达止痒之功,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等,皆能直接影响胃之功能而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恶燥,因而醇酒辛辣、肥甘厚味之品,食饮过度均能生热化燥,伤胃而引起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脾通络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和硫糖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通络汤.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胃肠激素水平.结果...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是胃癌癌前病变之一 ,治疗颇为棘手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笔者采用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根据 1982年 10月全国慢性胃炎会议制定的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7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 0例中 ,男 2 8例 ,女12例 ;年龄 4 5~ 76岁 ,平均 6 2岁 ;病程 1~ 2 5年 ,平均6年 5个月。对照组 35例中 ,男 2 1例 ,女 14例 ;年龄 50~ 75岁 ,平均 6 5岁 ;病程 2~ 2 5年 ,平均 7年。各组病人临床症状、内镜下所见与病理改变见表 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用参苓白术散结合艾灸治疗,对照组40例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6%、对照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复发率治疗组9.3%、对照组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泄泻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资生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巩义康瑞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脾胃虚弱型CAG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每组各39例。中药组给予资生汤加减治疗,针药组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胃俞、脾俞和中脘为主穴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9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镜检查、环氧酶-1(Cyclooxygenase-1,COX-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和全血还原比黏度(Reductive Viscosity,RV)的变化。结果:中药组脱落1例,针药组脱落2例。治疗后针药组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镜检查总有效率均高于中药组(均P0.05);针药组GST-π、COX-1和RV评分较中药组改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资生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弱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GST-π、COX-1和RV,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小儿腹泻脾胃虚弱型的效果。方法: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用乳酸菌素片治疗,观察组用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结果:两组VIP、NPY、5-HT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改善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小儿腹泻脾胃虚弱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胃健脾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门诊收治的56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28例)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采用益胃健脾汤进行治疗。观察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益胃健脾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亚健康疲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力减退、经常头痛、腰酸背痛、食欲不振、视觉紊乱、关节疼痛等。到医院去做各项检查 ,却没有明显的疾病体征 ,只是感觉特别疲劳。疲劳在现代医学上的定义 :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过度运转导致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表现为人体功能衰退和出现周身不适。它又分体力疲劳、精神 (心理 )疲劳和病态疲劳。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 ,经过休息、心理调节和运动放松就可以恢复。而病态疲劳的特点是持续性疲劳 ,且不易恢复。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疲劳 ,但在治疗上还是… 相似文献
20.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世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4)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5例均系门诊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后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前后各做一次胃镜检查进行对照。65例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21a,最短8个月,平均5·8a。伴有肠上皮化生9例,腺体不典型增生5例。黑便及呕血者除外。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