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迎春韩凌李杨侯亚敏孙漾丽郭秋月王东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2):4157-4161
综述国内外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心血管疾病即时和长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相关影响机制。增强型体外反搏是一种环保、无创的心脏辅助循环装置,近年来关于增强型体外反搏对于心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讨论了增强型体外反搏即时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如动脉血压、心肌灌注、心功能和外周循环,分析血流切应力提高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优化及侧支血管新生等远期生物学效应。提示不论即时效应还是远期效应,增强型体外反搏均可使心血管疾病病人获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即时血流动力学相似,体外反搏尤其是增强型体外反搏的应用可以使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多数患者收缩压下降,左心室后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增加,改善外周循环血流,提高切应力。但体外反搏会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相比,体外反搏无创、使用方便、并发症少,在临床显示出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4.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无创性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当心脏舒张时,以机械的方法,通过心电R波同步触发,使包扎在四肢及臀部的气囊充气,驱使远端动脉序贯式的反流,由远端至近端,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目前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作为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笔者对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EECP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了40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ECP)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及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结果:①ET-1于ECP后较ECP前明显下降;②CEC计数于ECP后较ECP前也有明显下降.提示ECP能降低血浆ET-1浓度及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右心导管法对接受ECP治疗的病人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显示AMI组和60岁以上病人组反搏中PAP和PAWP升高(P<0.05),而NMI组和60岁以下病人组则不明显,说明心功能状态可能影响ECP时PAP和PAWP的反应。ECP时CVP升高,提示当心功能差时监测CVP在ECP治疗中非常有意义。采用Fick法计算CO与CI,发现ECP时可能并不增加CO与CI。用放射免疫法动态观察右心房血浆ANF水平,结果显示ECP可促进心脏释放ANF,且与CVP呈轻度正相关,说明ANF释放增加可能与压力对心房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血流的短期效应。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患者70例,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反搏治疗或气囊包裹30 min,记录两组患者的主动脉舒张压(DBP)、主动脉收缩压(SBP)和心率(HR)的变化;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利钠钛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并计算冠状动脉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在EECP组,与PCI术后即刻相比较,反搏30 min后的主动脉舒张压明显升高,由(70.7±9.1)mm Hg升至(80.5±9.0)mm Hg,收缩压明显降低,由(119.1±10.2)mm Hg降至(111.6±9.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停止反搏治疗后均恢复至原来的水平,而在这一过程中患者的心率没有明显的改变,同时患者的cTFC由35.1±18.7降至21.6±3.0,NT-proBNP由(5197.7±2018.6)pg/ml降至(3359.4±1522.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照组,上述指标在处理过程后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K-MB和cTnI均明显升高,达到了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治疗后相比则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安全性也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EEC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后的血流动力学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减少冠状动脉慢血流,改善心功能,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上公开发表的EECP对行PCI的冠心病患者疗效影响的RCT(试验组采用EECP联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4月。提取纳入文献的资料,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共包含1 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心绞痛改善率高于对照组〔OR=4.22,95%CI(2.68,6.65),P<0.000 01〕,中医证候改善率高于对照组〔OR=2.33,95%CI(1.46,3.71),P=0.000 4〕,一氧化氮(NO)高于对照组〔均数差(MD)=19.49,95%CI(6.89,32.08),P=0.002〕,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MD=-27.17,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难治型心绞痛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采集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接受标准EECP治疗的连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压测量资料,根据基线血压分组,配对t比较单次EECP前后,基线与最后一次EECP后血压平均变化的差异;采用多元回归评估血压变化与EECP的相关性。结果单次EECP后,收缩压平均下降(1.3±14.5)mm Hg(P0.001),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平均每次EECP前后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443,P0.05);对于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患者,平均收缩压为80~148(112.5±10.5)mm Hg,平均下降(4.3±12.5)mm Hg(P0.01),对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显示,患者收缩压变化与EECP治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543,P0.05)。收缩压及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完成至少30个标准EECP治疗的心绞痛患者,能明显减低患者的收缩压尤其是血压较高的患者,但舒张压和心率改善不明显。EECP对心绞痛的患者血压的持续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92 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5)和研究组(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n=47)。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实验室指标 [ 前列环素(PGI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栓素 B2(TXB2)]、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其中以研究组最为显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PGI2、t-PA 上升,Ang Ⅱ、TXB2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 PGI2和 t-PA 高于对照组、Ang Ⅱ和 TXB2低于对... 相似文献
11.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分别在2002年与2006年先后进入了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关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随着体外反搏疗法在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与患者相关和/或与治疗相关的一些问题,现就这些体外反搏临床实践中常见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探讨。本文将着重考虑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患者人群:老年、糖尿病、肥胖或低体重、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此外,还对治疗中舒张期增压不理想、心房颤动和起搏器患者的同步化问题,体外反搏的时机和疗程等治疗建议进行了回顾。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特定患者能从体外反搏治疗中获益,本文则尝试就这些特定患者接受体外反搏治疗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8例冠心病患者中的22例行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36例在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体外反搏(综合组),疗程均为2周,检测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结果示治疗后综合组血PaO2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与药物组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除能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外,还能提高动脉血PaO2,增加心肌的氧供,提高心肌代谢能力,从而使病情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1月,发表在Circulation上的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ChiCTR1800019060),探索了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共纳入48例CAD合并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测,然后随机分为EECP组(n=24)和对照组(n=24)。患者均按照指南推荐的标准药物进行治疗,EECP组检测完IMR后进行EECP,60 min/次,5次/周,共治疗7周,随访12周。 相似文献
15.
16.
17.
【】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尿酸的影响,探讨EECP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接受单纯型标准药物治疗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标准药物和EECP治疗的51例患者为反搏组(EECP组),行两周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的血清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HCY、UA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搏组治疗前后HCY和UA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的血清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达到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7)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灵、瑞舒伐他汀钙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EEC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血浆内皮素-1(ET-1)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WV、MPV、ADMA、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秋艳%黄金林%侯海生%陈少川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4,(8):721-723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功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MS患者50例,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EECP组给予EECP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弹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降低[(83.3±4.9)mm Hg比(132.2±4.3)mm Hg,P<0.05];治疗后EECP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提高(-1.544±0.212)(P<0.05),血脂功能改善明显,甘油三酯显著降低(2.54±0.6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12±0.15)mmol/L(P<0.05),血管舒张功能也有所改善.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是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谭永锦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9,17(5)
目的 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阻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且进行支架置入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89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EECP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于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均行常规的药物治疗,EEC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每周5次,共行35次。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和治疗疗程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值(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测定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和疗程结束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影响IM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经治疗后,EECP组患者IMR值均显著低于术后即刻[(30.22±3.47)比(33.28±3.05)]和对照组[(30.22±3.47)比(33.06±4.08)],FMD值均显著高于术后即刻[(8.36±2.24)%比(7.38±1.64)%]和对照组[(8.36±2.24)%比(7.44±1.93)%],治疗后EECP组的Scr[(70.18±10.32)μmol/L比(74.40±10.03)μmol/L]、LDL-C[(2.55±0.84)mmol/L比(3.32±0.49)mmol/L]水平和对照组的Scr[(68.54±11.50)μmol/L比(73.28±10.14)μmol/L]和LDL-C[(2.43±0.72)mmol/L比(3.15±0.51)mmol/L]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即刻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CRP、Hb和GHb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MD与IMR改变独立相关(OR=25.285,P=0.002)。结论 EECP可以降低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心肌微循环阻力,改善循环功能,FMD可能是影响微循环阻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