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其二者比值(D/F值)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3至5天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66例(男15例、女51例,中位年龄66岁)和非DVT组207例(男70例、女137例,中位年龄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至5天血浆D-D值(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g值(凝固法检测)及D/F值的差异,并对术后血浆D-D和D/F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 术前血浆D-D值及Fg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血浆Fg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D-D值及D/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VT组高于非DVT组。术后血浆D-D和D/F值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8和0.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浆Fg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DVT没有诊断作用;而血浆D-D值和D/F值对筛查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准确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借助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髋部骨折患者202例(2010~2015年,年龄>60岁),其中有15名患者出现DVT。分别记录治疗过程中,术前、术后、术后1~5天及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检验变量),根据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胸部增强CT确诊DVT(状态变量);用SPSS 19.0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ROC曲线得出,术后1~5天抽取的D二聚体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5),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对于术前、术后、术后6~10天的血浆D二聚体值,术后1~5天的D-二聚体值对预测DVT更有价值。位于ROC曲线左上角为最佳诊断点,血浆D二聚体大于1583 μg/L,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98%。结论〓根据ROC曲线,髋关节置换术后1~5天,所测D-二聚体值大于1583 μg/L的老年患者,被认为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应定期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检测对骨科手术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深静脉血栓)组(n=18)与非DVT组(n=42),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2、3、5及7天时对的血浆D-D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D-D水平,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DVT发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对两组患者术后血浆D-D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水平均为先升后降;与各组术前血浆D-D水平相比,DVT组术后1、2、3、5及7天时均明显升高,而非DVT组仅术后1天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后1、2、3、5及7天时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对血浆D-D水平与DVT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成显著正相关(r=0.761,P0.05)。结论对骨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进行血浆D-D水平的动态监测能够对患者术后DVT的形成进行预测,有助于医师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改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23例因髋部骨折行髋部手术患者,于手术前1天,手术后1、4、7天检测血FIB和D-D,术后5~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DVT阳性者作为DVT组,阴性者作为非DVT组,采用t检验分析各指标变化。结果 123例有18例发生了DVT。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值均高于正常值(P〉0.05),DVT组与非DVT组比较FIB值无显著差异(P〉0.1)。术后4天和术后7天D-D值和D-D/FIB比值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FIB升高能预示DVT发生的高风险,但不具有DVT的诊断价值;D-D及D-D与FIB比值具有较高阴性预测价值,可作为DVT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白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检测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01—2021-03在舞钢市人民医院行髋部手术治疗的68例髋部骨折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2天检测患者的FIB、IL-6、D-D水平。根据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11例)和非DVT组(57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以及DVT组确诊治疗第5天的FIB、IL-6、D-D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FIB、IL-6、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D-D及IL-6水平均较非DV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后第2天时的FIB、IL-6、D-D水平高于术后第1天,差异...  相似文献   

7.
探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D-二聚体浓度变化与下肢DVT的关系。232例腹腔镜(腹部外科)手术患者232例,记录发生下肢DVT的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性别以及手术体位对下肢DVT的影响。术后发生下肢DVT5例记为血栓组,未发生下肢DVT 227例为非血栓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浓度变化与DVT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腔镜手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06,0.013,0.019,0.000),性别对下肢DVT无明显影响(P=0.683)。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无明显差异(P=0.991),血栓组5例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D-二聚体浓度均0.5μg/m L,与术前和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表明,年龄≥40岁、手术时间≥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0 h、头高脚低位为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而术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0.5μg/m L)与下肢DVT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D-二聚体(D-D)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测价值。方法多发肋骨骨折病人9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其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VT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清D-D联合VEGF对DVT预测价值。结果发生组年龄≥60岁、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静脉曲张史构成比,血清D-D、VEGF高于未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糖尿病、手术时间、血清D-D、VEGF均是DVT发生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D-D、VEGF单独及联合预测DVT的AUC分别为0.741、0.705、0.796。结论血清D-D联合VEGF预测多发肋骨骨折术后DVT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间歇充气加压(IPC)治疗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联合组采用腔内激光联合IPC治疗,对照组仅采取腔内激光,其余术后用药等措施保持一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数量、切口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患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联合组患者的PT、APTT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D-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联合组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88,P=0.030)。结论:实施IPC治疗可有效预防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其机制与IPC可以减少血液高凝,减轻高黏滞状态,加快患肢血流速度,促进静脉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病人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折后DVT病人60例(DVT组),骨折后未发生DVT的病人12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Caprini评分与DVT组病人的血浆D-D、FIB的关系。结果 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7.26±1.88)分、D-D(3.31±1.52)mg/L、FIB(4.48±0.72)g/L,对照组分别为(3.39±0.80)分、(0.46±0.11)mg/L、(3.60±0.68)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病人的Caprini评分与D-D、FIB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8、r=0.662,P0.05);Wells评分与D-D、FIB水平三者联合应用鉴别诊断骨折病人发生DVT的灵敏度为97.83%、特异度为92.00%、漏诊率为2.17%、误诊率为8.00,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47(P0.05)。结论下肢骨折病人的Caprini评分、D-D、FIB水平对于诊断DVT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 D-D)联合其他指标检测在脊柱退行性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3例脊柱退行性变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DVT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5±10)岁;非DVT组523例,男269例,女254例;平均年龄(63±12)岁。检测患者术后3 d凝血五项、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拟合,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以确定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1)DVT组术后3 d D-D、FDP及CRP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D-D、FDP、CRP预测诊断DVT的AUC分别为0.881(95%CI:0.829~0.933)、0.864(95%CI:0.809~0.919)、0.815(95%CI:0.759~0.870)。三者联合预测诊断DVT的AUC为0.912(95%CI:0.861~0.963),敏感度为76.67%,特异度为90.00%,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 D-D、FDP、CRP联合检测可提高三者单独检测对DVT的早期诊断效能,对脊柱退行性变术后DVT形成的预测诊断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酶时间(TT)检查对腹膜癌患者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1例腹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指标,用Wells风险模型对患者进行DVT可能性评分,对所有患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确诊是否存在DVT,并观察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41例患者中经下肢静脉超声确诊DVT共21例(8.7%),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症状性VTE事件。DVT患者与非DVT患者比较,T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DD明显升高(均P0.05)。ROC曲线确定腹膜癌患者中TT诊断DVT的最佳临界值为13.55 s,联合D-D诊断下肢DVT的阴性预测值为100%,漏诊率为0。无论Wells评分低度或高度可能,联合试验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腹膜癌患者就诊时有一定的DVT的发生率,D-D联合TT检测对腹膜癌患者排除DVT诊断有很强的阴性预测价值,且不依赖于Wells评分,联合试验阴性者(D-D243 ng/m L DDU且TT13.55 s)可不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而安全排除下肢DV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68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56例患者作为DVT组,根据DVT组患者1:2的性别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112例术后未发生DVT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二聚体(D-D)水平偏高、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偏高是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241.145 ml、术后D-D水平≥495.370μg/L、术后FIB水平≥4.580 g/L、术后卧床时间≥3.175 d、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35.495 g/L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DVT形成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 高血压、术中出血量多、术后D-D水平偏高、术后FIB水平偏高、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均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下肢游离皮瓣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192例下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7例, 女75例;年龄(45.6±12.7)岁;下肢皮肤缺损面积为5 cm×3 cm~18 cm×9 cm。根据患者术后第1天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血栓组22例, 男14例, 女8例;年龄(47.7±14.3)岁;术后发生DVT。对照组170例, 男103例, 女67例;年龄(45.3±12.5)岁;术后未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体系中的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最大振幅及凝固角,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图评估血栓弹力图检查对术后DVT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术后第1天血栓组患者的反应时间[(5.21±0.85)min]、凝固时间[(1.12±0.3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6.48±0.06)、(1.60±0.03)min], 最大振幅[(7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8月60例因消化系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因未完成术后检查或治疗等依从性不好的因素,造成无法判断效果而剔除7例,最终入组53例:20例无预防措施(对照组)、15例术中和术后使用IPC(IPC组)及1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LMWH组)。术前和术后3~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IPC组、LMWH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0%(6/20)、20.0%(3/15)和5.6%(1/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4.165,P=0.125),LMW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isher’s检验,P=0.061)。10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超重、血栓栓塞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3例未发生血栓患者(χ2=5.106,P=0.024;χ2=5.106,P=0.024)。发生血栓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小板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患者(t=2.676,P=0.000;t=2.203,P=0.032;t=3.040,P=0.004),术后第3天D-D也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者(Z=-2.355,P=0.018),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LMWH组P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7),INR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5),3组间手术前后血小板、APTT、FIB、D-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一使用IPC和LMWH未能减少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减少消化系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趋势,超重和血栓栓塞病史可能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预防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拟实施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10例,根据术后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围手术期予以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下肢DVT的发生率。术前,两组PLT、PT、APTT、TT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PT、APTT、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D-D、INR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INR测定值高于对照组(P0.05),D-D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R值、K值、MA值、α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R值、K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MA值、α角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加速康复外科对预防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P-sel)、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P)、D-二聚体(D-dimer,D-D)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2009-2011年入我院的48例行脾脏切除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26例)和非血栓组(22例).动态监测两组患者术前1d以及术后第1、3、5、7、14天P-sel、TpP及D-D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三项指标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1天血栓组三项指标较非血栓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P-sel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大(0.893),其次为D-D、TpP;三者联合检测,其AUC高达0.977.结论 P-sel、TpP、D-D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血浆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检测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01—2021-07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下肢DVT患者。以同期来院行体检的3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比较DVT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IL-6及D-D浓度。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时DVT患者的血清hs-CRP、IL-6及D-D的浓度,并测量其健、患侧下肢的周径差。结果DVT患者治疗前的血清hs-CRP、IL-6及D-D浓度均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时DVT患者的血清hs-CRP、IL-6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时的血清D-D浓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7天时的浓度降低,且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患者在治疗后第3天、第7天时的健、患侧肢周径差较治疗前显著减小,治疗后第7天时又较治疗后第3天时进一步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IL-6及D-D等可能在下肢DVT中起重要作用,联合动态检测CRP、IL-6和D-D的浓度,有助于提高下肢DVT的早期诊断率,且对病程进展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水平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165例老年髋关节术患者,男89例,女76例;年龄60~75(66.43±5.48)岁;股骨颈骨折102例,股骨头坏死63例。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均进行血清D-D、FIB、PLT、CRP、PAI-1检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结果:DVT组患者的D-D、FIB、PLT、CRP、PAI-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0.001);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DVT与PLT、CRP、D-D、FIB、PAI-1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0.382,0.213,0.410,0.310,0.353,均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PLT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因素(OR=0.038,0.960,P=0.032,0.011);D-D、FIB、PLT、CRP、PAI-1及五项联合预测DV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3、0.692、0.871、0.780、0.819、0.960,五项联合预测的AUC均高于单项预测(P<0.05)。结论:D-D、FIB、PLT、CRP、PAI-1在预测老年髋关节术后发生DVT中具有一定效能,五项联合预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清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一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科采用Angiojet机械吸栓,辅助尿激酶溶栓(PCDT)及选择性导管吸栓,并一期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DVT伴IVCS 18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植入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术后取出。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彩超或下肢静脉CT复查深静脉及支架血流通畅情况。结果深静脉血栓中央型7例,混合型11例;技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平均(105.32±25.46)分钟;血栓抽吸时间108~480秒,平均(301.24±56.52)秒。血栓清除率Ⅲ级14例,Ⅱ级4例。1例滤器捕获血栓,无症状性肺栓塞、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平均随访(5.56±2.78)个月,2例Ⅱ级清栓患者术后1个月内股静脉不完全栓塞(1例抗凝好转,另1例复发血栓再次手术),1例肿瘤患者半年后髂静脉支架闭塞,余15例下肢深静脉及髂静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Angiojet清栓同期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治疗方法高效、安全,对于血栓负荷大、管壁残留血栓明显的患者建议辅助导管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