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普遍老龄化,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房颤患病人口将在目前患病人数水平上增加一倍。而对于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约为窦性心律失常人群的5倍。目前,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治疗预防主要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最新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将综述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防治卒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患病率0.5%左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6%,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8%,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1],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而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房颤患病率已升高到1%~2%,很多房颤患者因无症状而未获得诊断,使得房颤检出率偏低[2]。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增加,占所有脑卒中的1/6,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3]。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现就房颤抗凝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综述  储慧民  审校 《心脏杂志》2017,29(1):12-015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不能替代抗凝治疗。而左心耳封堵术可替代抗凝治疗,成为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不能改善房颤患者症状。因此左心耳封堵联合射频消融术是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的症状性房颤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本文针对联合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相互间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全世界范围内约3200万房颤患者,美国约500万房颤患者~([1])。35~59岁的中国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0.42%,大于60岁的中国人群中房颤患病率为1.83%~([2])。房颤是造成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左心耳是卒中最主要的来源~([3])。左心耳形状、肌小梁走行、梳状肌形状、房颤相关的炎症水平、心房重构以及血液高凝状态,都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现报道1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治疗情况下,左心耳局部仍存在血流淤滞现象,经左心耳封堵术成功隔离左心耳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导致的卒中很常见,而且常常是灾难性的.尽管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栓塞性卒中的基石,但它们也存在许多局限性,而且并非所有患者均能长期耐受.左心耳已被认定为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形成的来源.目前已研发出多种左心耳封堵装置,并成功用于非瓣膜性AF患者的卒中预防,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文章对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非瓣膜性AF患者卒中预防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国外报道,成人房颤的患病率在2%~4%之间。对我国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患病率为0.65%,在年龄>80岁人群中高达7.5%[1]。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对房颤检测的加强,预计未来患病率将持续增长。房颤明显增加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栓塞的风险。20%~30%的房颤患者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其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基础。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以及新型/直接口服抗凝药(novel/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DOAC)。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导管消融无法完全去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而近期左心耳封堵已在预防房颤卒中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联合左心耳封堵与导管消融治疗高危卒中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入选了28例卒中风险高危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75.9±4.3)岁。房颤病史(5.3±3.9)年。CHA2DS2-VASc评分(5.4±1.5)。所有患者都有卒中史,轻者仅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重者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术前3天内完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排除左房内血栓。导管消融的术式是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终点为完成双侧肺静脉的电隔离;随即于左心耳内植入Lefort封堵器。术后45天内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随后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至6个月,之后长期维持口服阿司匹林。于第3、6、12、18、24个月时随访心律状态及卒中再发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随访(12.9±3.2)个月,有24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一例患者再发卒中。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的心包渗液,未行特殊处理自行吸收。结论对于卒中风险高危的房颤患者,同时行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与卒中风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因素不能或不愿长期OAC治疗。由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0%的左房血栓发生在左心耳内,因此通过介入封堵左心耳的方法“堵住”栓子形成的根源,可预防栓塞与卒中发生。从基础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地验证着各种不同封堵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介入术后残腔形成、围手术期抗栓方案等问题尚需研究。目前仍需谨慎把握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的形成及脱落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逐渐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有望发展成为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方案。然而左心耳封堵术合并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残余漏、器械相关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等。如何保证操作安全,降低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和需要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左心耳封堵术相关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形成,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对绝大部分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仍然无法根除,且成功率低,复发率高,抗凝药物治疗则存在达标率低,长期依从性差,具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鉴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90%以上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成为预防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有效替代治疗方式。现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最大心血管"流行病"之一。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死率、致残率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升高。不同类型的房颤脑卒中的风险相似。房颤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预防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左心耳因其特殊形态及结构是房颤血栓形成最主要的部位,同时也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区域之一。采用消融技术(射频和冷冻球囊消融)消除引发房颤的触发器和/或改变心律失常的基质以终止房颤,同时联合较新的左心耳封堵技术彻底去除血栓根源,预防脑栓塞成为目前心血管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近年新的指南与共识均将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列为房颤治疗的重要措施。本文综述了消融技术联合左心耳封堵防治房颤栓塞临床研究有关进展,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口服抗凝药是现今预防心房颤动相关性栓塞事件的主要方法,但传统口服抗凝药存在出血风险高、治疗窗窄、需反复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不足,而新型抗凝药也有价格高、潜在毒副作用等缺陷。目前,非药物治疗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主要有心房颤动的外科或介入根治、外科截除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等方法,现综述以上非药物治疗手段及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的重要非药物干预措施.经皮左心耳封堵旨在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降低血栓栓塞风险,这是出血高风险患者的关键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皮左心耳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受这项治疗.本文对经皮左心耳封堵的现状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18.
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左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治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器械相关血栓是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非瓣膜病房颤缺血性脑卒及体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很高,预防这一事件的发生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题。抗凝治疗无疑是卒中预防中重要环节之一,新型口服抗凝剂相较华法林可能对亚洲房颤人群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随着左心耳封堵技术日渐成熟,给不适合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许多大型临床研究显示射频消融不仅可以恢复窦律,还可以降低房颤负荷,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对于栓塞风险较高的病人来说,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射频消融对卒中预防效果可能会更好。肥胖、吸烟、嗜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在房颤病程进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房颤危险因素在内的综合管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