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但近年来微生物因素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蠕形螨、死亡蠕形螨释放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小肠细菌、人免疫缺陷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微生物与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此类研究目前的矛盾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青少年和成人均可患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微生物与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在此就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感染性皮肤疾病,可伴有血管功能障碍。关于微生物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与玫瑰痤疮发病可能相关的六种微生物:毛囊蠕形螨、Oleronius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和肺炎衣原体,并从皮肤微生物屏障角度分析可能的致病机理。表明:微生物的参与和玫瑰痤疮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尤其在个别亚型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也是疾病诱发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尽管目前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微生物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痤疮丙酸杆菌作为公认的最重要的致病微生物,致病机制主要为诱导炎症反应,促进毛囊皮脂腺上皮角化以及促进皮脂腺分泌等。此外,表皮葡萄球菌、颗粒丙酸杆菌、马拉色菌等亦在痤疮发病中起作用,可与痤疮丙酸杆菌共同致病,主要机制包括激活TLR-2、形成生物膜、脂酶作用等。贪婪丙酸杆菌及另一种新型丙酸杆菌、棒状杆菌、消化道链球菌等可能与痤疮致病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不同类型痤疮丙酸杆菌、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其他致病微生物间可能存在互相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痤疮是一种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是目前发现与痤疮发病最密切相关的3种微生物。本文综述上述3种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型别细菌或真菌致病能力、与痤疮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以期为制定痤疮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皮肤局部免疫失衡、神经免疫功能和神经血管环路紊乱、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微生物菌群失调等均参与了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玫瑰痤疮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痤疮的四大发病机制是皮脂腺过量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皮肤微生物增殖、发炎与免疫反应.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痤疮的发病机制中皮肤常驻微生物,包括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综述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在耐药率不断升高下,替代治疗以及物理疗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玫瑰痤疮是一种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发病主要与遗传、免疫、神经血管功能紊乱、微生物、皮肤屏障破坏、紫外线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本文综述近5年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与玫瑰痤疮发生发展有关的因素包括免疫反应、微生物的增多以及神经血管功能失调等。免疫学发病机制涉及固有免疫反应异常,包括皮损处LL-37、KLK5、TLR2表达的增多、炎性体的活化以及肥大细胞的参与等,适应性免疫机制也参与其致病过程,本文对玫瑰痤疮发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玥玥  骆丹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2):1122-1125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与玫瑰痤疮发病可能相关的重要皮肤微生物群,包括蠕形螨、Bacillus oleronius、痤疮丙酸杆菌、Corynebacterium kroppenstedtii等,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面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等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关于微生物在玫瑰痤疮中的致病作用存在争议.微生物一般通过破坏皮肤屏障、诱发炎症反应、分泌生物活性因子及毒素等方式介导玫瑰痤疮的发生.本文总结国内外近年关于微生物与玫瑰痤疮发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2.
痤疮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最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之一。痤疮由多种病因导致,其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完全阐明,通常认为与雄激素水平失衡、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炎症反应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雄激素在痤疮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雄激素代谢过程,随后围绕其参与痤疮发病机制、与不同人群痤疮患者发病关系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性激素水平、皮脂腺毛囊口角化、毛囊内微生物及遗传有关,另外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部分患者可遗留色素沉着、萎缩或增生性瘢痕,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应根据其致病因素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现将近年来关于治疗痤疮的中草药产品的实验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痤疮是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不仅与雄激素介导的皮脂腺分泌增加、皮脂成分改变、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有关,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也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饮食因素可经胰岛素及IGF-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痤疮发病,而增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转录因子p53被认为是治疗痤疮的关键。本文综述痤疮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能为临床诊治以及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痤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痤疮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从性激素分泌及对皮脂腺的调控异常、皮脂腺角化异常、毛囊内微生物、炎症损害及免疫反应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白癜风是以黑素细胞破坏和白斑形成为特征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目前发病机制中免疫反应机制占的比重逐渐加大。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研究逐渐深入,一个新的视角被提出:白癜风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免疫反应相关。文章就目前肠道微生物免疫反应在白癜风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进行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关于皮肤及肠道微生物对玫瑰痤疮的影响争议较多,本文综述了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的四种微生物:毛囊蠕形螨(DF)、表皮葡萄球菌(SE)、幽门螺杆菌(HP)、小肠细菌,并从皮肤免疫反应、屏障功能的角度阐述及分析了皮肤、肠道微生物对玫瑰痤疮的影响及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命名,是指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存在于同一例患者身上,曾称之为毛囊闭锁三联征。本病与寻常痤疮发病过程相同,包括毛囊角化过度、毛囊漏斗部扩张导致破裂以及继发细菌感染,毛囊角化异常是上述疾病的共同特点,但是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与寻常痤疮不同,通常以腋窝、腹股沟、肛周和外阴等大汗腺分布丰富的部位为主,因此,称为反常性痤疮。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由毛囊闭锁、遗传因素、感染、激素水平变化及外因  相似文献   

19.
玫瑰痤疮(rosacea),又称酒渣鼻,是一种好发于颜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各种刺激因素可通过不同途径刺激LL37分泌,提高LL37的活性,促进疾病发展。玫瑰痤疮按特征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性、鼻赘型、眼型。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压力、辛辣食物、热饮、酗酒、高温、日晒、胃肠道微生物、面部蠕形螨、内分泌、遗传因素等相关。  相似文献   

20.
<正>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具有多因素致病机制,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发生的主要因素,在痤疮发病机制的作用已被确认,因此减少毛囊皮脂腺单位中的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就成为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