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 IFX)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Behcet's disease uveitis, BDU)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和眼科门诊收治的8例难治性复发性BDU患者给予IFX治疗。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IFX剂量为5 mg/kg。主要观察指标是BDU患者视力改善及复发减少;次要观察指标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节约效应,以及IFX不良反应。结果 8例患者均男性,BD发病年龄平均(27.8±7.9)岁,均为难治性复发性全葡萄膜炎伴视网膜血管炎,4例(50%)出现黄斑水肿。经过IFX治疗,BDU复发中位次数由治疗前2.5(范围1~4)次/6个月减少至用药第6个月的1(范围0~1)次/6个月(P=0.003),第12个月时继续减少为0次/6个月(与基线相比P0.000 1,与第6个月相比P=0.008)。受累眼视力由治疗前的0.15(范围0.01~0.60)提高到IFX治疗后0.50(范围0.06~0.10)(P0.000 1)。口服激素剂量由IFX治疗前的中位数26.25(范围20~35)mg/d,减量为第6个月时的15(范围10~20)mg/d (P0.000 1),第12个月时10 (范围0~15) mg/d(与基线相比P0.000 1,与第6个月相比P=0.035);同时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种类由3(范围1~4)种减少为1(范围0~1)种(P=0.001)。应用IFX后,2例(25%)出现轻度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IFX可以有效减少难治性BDU复发次数,改善患者视力,不良反应少,且具有一定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节约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托法替布(tofacitinib,TOF)治疗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5例使用托法替布治疗难治性白塞病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联合应用托法替布前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种类和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影像学变化。结果5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2.8±13.0)岁,中位病程72(60,264)月。大血管受累3例,均有多发动脉狭窄和闭塞,2例同时存在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并发静脉血栓;主动脉和心瓣膜受累2例,主要表现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扩张导致的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均有血管介入/心脏瓣膜手术史,其中3例有多次手术史。使用托法替布前,5例患者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病情进展,新发大血管病变或术后并发症。联合应用托法替布5~10 mg/d,随访(10.6±7.7)个月,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新发血管病变,主动脉和瓣膜受累的2例患者病情平稳,心功能恢复。炎症指标显著下降,ESR由21(7,101)mm/h降至5(1,11)mm/h(P=0.028),hsCRP由21(1.24,67)mg/L降至0.5(0.32,1.3)mg/L(P=0.018)。泼尼松剂量由8.5(5~10)mg/d减至6.5(2.5~10)mg/d,环磷酰胺均得以减量,4例实现托法替布减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难治性大血管和心瓣膜受累的白塞病,联合使用托法替布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激素用量,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依那西普)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髋关节病变的疗效.方法 35例AS患者同时伴有单侧或舣侧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既往接受规范非甾体抗炎药及缓解病情抗风湿药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我们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对35例患者给予依那西普治疗,即依那西普50m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12周;同时联合每周甲氨蝶呤(MTX)10 mg治疗.评价指标有Harris髋关节评分、Bath AS髋关节X线指数(BASRI-hip)、Bath 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向(CRP),评价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中15例为单髋关节受累,20例为双侧髋关节受累,共有55个髋关节受累.Harris髋关节评分治疗后明显升高,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51±4)分和(86±5)分(P=0.000);BASDAI治疗前后分别为6.4±1.2和4.4±0.8(P=0.000);BASFI治疗前后分别为6.3±1.1和3.4±0.8(P=0.000);ESR治疗前后平均分别为(68±28)mm/l h和(25±)mm/l h(P=0.001);CRP治疗前后分别为(59.1±22.3)mg/L和(6.9±1.1)mg/L(P=0.000);但BASRI-hip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本研究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出现结核和其他严重感染.结论 依那西普联合MTX治疗难治性AS髋关节病变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很好控制疾病活动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IFN-α2a)治疗难治性白塞综合征(Beh et syndrome,B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例BS患者因顽固性黏膜溃疡、并血管或神经系统受累,接受IFN-α2a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包括7例男性和2例女性)平均年龄(36.55±5.03)岁,病程(122±84.45)个月。其中顽固性黏膜溃疡3例,反复多发静脉血栓1例,多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伴发血栓后综合征1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1例并发顽固黏膜溃疡),另1例同时并神经、血管、眼受累,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极治疗后临床无明显改善,且4例并发乙肝病毒感染,1例并发肺结核。接受IFN-α2a治疗后,平均随访(9.78±2.7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皮质类固醇激素使用剂量减少,随访6个月时中位泼尼松剂量从10(0,60)mg逐渐减少到5(0,15)mg,末次随访中位泼尼松剂量为4.375(0,12.5)mg(P<0.05);中位免疫抑制剂种类从2(1,3)种逐渐减少至1(0,2)种,末次随访中位免疫抑制剂种类为1(0,1)种(P<0.05)。1例(12.5%)患者停用激素,3例(33.3%)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结论IFN-α2a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对治疗难治性BS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有利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减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抗TNFα单抗治疗的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TNFα单抗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糖皮质激素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6例血管白塞病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8±13.7)岁,病程(10.5±5.8)年。白塞病起病至出现血管病变(7.5±5.3)年,16例患者中动脉系统受累12例,表现为动脉瘤(9例)、动脉扩张(6例)、动脉狭窄(2例)和动脉闭塞(2例);静脉血栓7例,受累部位包括下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2例)和颅内静脉窦(2例);动静脉系统均有受累者2例。应用抗TNFα单抗前,16例患者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40(7.5~90)mg/d联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中位治疗4(0~156)个月后疗效不佳。联合应用英夫利西单抗3~5 mg/kg或阿达木单抗40mg/次,平均疗程(17.1±6.5)个月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3例患者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 IFNα2a)治疗难治性白塞葡萄膜炎(Behcet’s uveitis, BU)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40例应用IFNα2a的难治性BU临床资料。评估IFNα2a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激素/免疫抑制剂节约效应及停用IFNα2a后BU长期缓解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为全葡萄膜炎,用IFNα2a前最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用量中位数20(15~60)mg/d, 60%联合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drug, ISD)。IFNα2a疗程中位数32(6~74)个月,中位随访58(12~81)个月后,BU年中位复发次数由5.5(1~24)次减少至0(0~3)次(P<0.0001)。末次用药时,最小GCs用量中位数减少至5(0~15)mg/d(P=0.0001),ISD种类由1.71(1.71±0.61)种减少至0.57(0.57±0.63)种(P<0.0001)。末次随访时13例(32.5%)停GCs, 19例(47.5%)停ISD。停用过IFNα2a的29例患者中,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的疗效及对黏膜愈合和促进瘘管闭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FX的疗效和安全性.IFX治疗后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瘘管治疗疗效和黏膜修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11例,女11例,平均29.3岁.予IFX 5~I0 mg/kg剂量在第0、2、6周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维持治疗.22例患者中,有16例活动性CD,1例中途退出,其余15例在治疗第14周时,11例缓解、2例临床有效、2例无效.14周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12±80)和ESR[( 13±11)mm/1 h]与0周时的(186±88)、(21±15)mm/1 h相比均下降(Z值分别为-2.712和-2.378,P值分别=0.04和0.007).10例有瘘管的患者中2例无效退出,8例患者的瘘管对IFX部分反应;6例在维持治疗期间持续有反应,但未见瘘管完全闭合消失.7例患者在使用IFX治疗5次(24周)后内镜复查,治疗后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分(3.21±2.89)较治疗前(5.86±3.02)下降(Z=-2.38,P=0.018).9例患者共发生11次不良事件,以输注反应、呼吸道感染多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IFX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而且IFX在黏膜愈合和瘘管治疗方面的作用可在用药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断重复静脉使用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3例,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比分析应用左西孟旦治疗前后的B型钠尿肽(BNP)、LVEF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左西孟旦组治疗后LVEF、体质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35.75±9.17)%vs(27.96±4.69)%,P=0.000;(62.05±9.16)kg vs(61.24±9.94)kg,P=0.025],心率、收缩压、舒张压、BNP、尿酸较治疗前明显降低[(81.48±8.79)次/min vs(92.10±11.48)次/min,P=0.000;(116.62±11.45)mm Hg vs(126.71±14.89)mm Hg,P=0.000;(72.48±7.23)mm Hg vs(77.52±8.13)mm Hg,P=0.000;(785.85±1107.76)ng/L vs(2296.43±1305.11)ng/L,P=0.001;(437.52±87.13)μmol/L vs(517.67±113.88)μmol/L,P=0.019]。对照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心率、体质量、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西孟旦组再次住院间隔时间为130(120,147)d,对照组再次住院间隔时间为32(22,69)d。2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3601,95%CI:0.1842~0.7038,P=0.000)。结论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间断重复静脉滴注左西孟旦,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治疗重症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UC-MSCs移植治疗12例SLE患者,评价患者移植前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 UC-MSCs移植后,12例SLE患者随访1~26个月.移植后1个月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由(18±4)分降低为(10±4)分(12例,P<0.01),3个月时持续降为(7±4)分(9例).UC-MSCs移植后1个月尿蛋白定量(24 h)由(3359±1248)mg降低为(2103±749)mg(9例,P<0.01),移植后3个月[(1427±616)mg与(3342±1333)mg,8例,P<0.01],2例患者随访至26个月尿蛋白持续下降.5例肾功能不全者血清肌酐由移植前(416±250)μmol/L降至移植后1个月(264±119)μmol/L(P<0.05);移植后3个月降至(226±103)μmol/L,与移植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移植后1个月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24±4)g/L与(29±3)g/L,P=0.01],3个月上升至(30±4)g/L.4例患者移植后血小板显著上升,3例患者移植后血清补体C3升高.所有患者均无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 UC-MSCs移植治疗重症SLE安全有效,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了解抗IFX抗体产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应用IFX治疗的14例难治性IBD住院患者,每例患者于应用IFX前空腹抽取血样1~4份,共获得血液样品3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全部31份血清中IFX血药浓度及其中的26份血清中抗IFX抗体产生情况,同时每个采血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Mayo评分,克罗恩病患者进行CDAI评分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1次抽血时有17次患者有效,有效率为54.8%,IFX有效浓度为2.16~41.83μg/ml,平均(15.79±13.87)μg/ml;14次抽血无效时IFX浓度为0.69~23.67μg/ml,平均(6.36±6.09)μ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25)。26份血清样品检测了抗IFX抗体,结果显示1份3.8%(1/26)为阳性,其余25份均为阴性。结论 IFX疗效与其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抗IFX抗体产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78例,血清胆固醇正常.单用依那普利组38例,口服依那普利10 mg/d;联用阿托伐汀组40例,口服依那普利片10 mg/d和阿托伐汀20 mg/d.观察12周,每2周记录血压1次.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单用依那普利组脉压从治疗前(74±8)mm Hg降至(68±6)mm Hg;联用阿伐他汀组脉压从治疗前(75±7)mm Hg降至(60±6)mm H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P<0.01).结论 阿托伐汀联用依那普利有助于改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人脉压,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引流治疗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在内科保肝、利尿等综合治疗基础上腹腔置管放液,首次放腹水少于800 ml,以后每天1 500~2 000 ml,同时每天静滴人血白蛋白10 g,疗程21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d静脉点滴,疗程21天。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腹胀较前缓解,尿量增多。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0%)优于对照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P=0.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145.00±14.25)U/L及(83.49±12.44)U/L(t=44.166,P=0.000),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76.20±5.85)μmol/L及(38.49±3.11)μmol/L(t=29.048,P=0.000),血清肌酐(SCr)分别为(124.83±7.29)μmol/L及(83.98±7.58)μmol/L(t=29.01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ALT、TBil、SCr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9.819,P=0.000;t=10.820,P=0.000;t=12.534,P=0.000。治疗后两组ALT、TBil、SCr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4.564,P=0.000;t=7.073,P=0.000;t=14.127,P=0.000。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中心静脉导管腹腔引流治疗顽固性腹水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PPI)对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32例肝硬化患者PPI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脏影像学、临床症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分析PPI用于肝硬化的疗效。结果 PPI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症状对比为腹水为20例vs 4例(P=0.000),乏力为27例vs 10例(P=0.000),纳差为21例vs 6例(P=0.001)。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后前对比):13.00 mm±1.08 mm vs 13.70 mm±1.38 mm(P=0.000)。PPI治疗后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hild A级为20例vs 10例,Child B级为10例vs 18例,Child C级为2例vs 4例(P=0.002)。PPI治疗1周前后ALT:44.30 u/L±22.72 u/L vs 36.02 u/L±22.63 u/L(P=0.001)。ALB较治疗前升高,TBIL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者2例,并发肝肾综合征2例,其中1例死亡;发生肝性脑病者4例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PPI用于肝硬化治疗,可减少肝功能损害、减轻门脉高压症及缓解临床症状;肝硬化患者应用PPI并不增加本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并接受≥3个疗程IFX治疗的IBD患者共95例,其中CD 65例,UC30例。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95例IBD患者中,男女比3∶1,平均起病年龄(24.4±9.7)岁,首次IFX治疗时的年龄(31.2±11.1)岁,起病至首次应用IFX的病程(6.9±5.8)年,IFX疗程为7.3(1.4,15.1)个月。(2)95例患者中,24例(25.2%)出现至少1种不良反应,6例(6.3%)出现2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10例(10.5%),感染16例(16.8%),白细胞减低、肝功能异常各2例(2.1%)。不良反应距首次IFX治疗的时间为5.2(1.4,9.3)个月。(3)2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29.2%)停用IFX。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死亡。(4)首次IFX治疗时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9 mg/L)(OR 5.119,95%Cl 1.737~15.089,P=0.003)、非狭窄性病变(OR 4.914,95%Cl 1.007~23.970,P=0.049)、病情重度活动(OR 0.067,95%Cl 0.007~0.678,P=0.022)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FX治疗IBD安全性较高,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首次IFX前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非狭窄性病变、病情重度活动可能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微生态肠内营养对SAP肠黏膜损伤治疗和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 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7 d,检测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血浆DAO水平为(4.35±0.91)U/ml,较对照组的(5.45±2.19)U/ml明显下降(P<0.05);D-乳酸为(10.41±5.36)mg/L,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2.05)mg/L(P<0.05);治疗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总数达(5.98±1.63)In/g和(7.23±1.94)In/g,较治疗前的(3.76±1.67)In/g和(3.91±1.82)In/g明显增加(P<0.05),肠道菌群比例接近正常,而对照组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菌群紊乱.结论 微生态肠内营养具有减轻SAP肠黏膜损伤、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保护肠屏障功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皮质醇和蛋白质代谢变化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31例急性重症脑梗死病人在入院第1天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动态观察入选病人入院后1 d、4 d、7 d、10 d、13 d时08:00血清皮质醇(COR)、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并对血清皮质醇水平与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蛋白质代谢有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症脑梗死病人入院第7天血清皮质醇水平(26.41±6.15)μg/d L,较第1天(20.89±4.12)μg/d L显著升高(P0.001),入院第7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为(31.37±4.14)g/L、(149.10±34.24)mg/L、(1.56±0.15)g/L,均较第1天(35.07±4.24)g/L、(181.00±34.01)mg/L、(1.93±0.30)g/L显著降低(P0.001);入院第4天氮平衡(-4.44±0.59)g/d较第1天(-1.29±0.44)g/d显著降低(P0.001),且病人入院后持续表现为负氮平衡。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入院第7天皮质醇水平与其入院第1天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33,P=0.002),而与其入院第1天GCS评分呈负相关(r=-0.379,P=0.035),并且入院后皮质醇变化与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呈负相关(r=-0.354,P=0.000;r=-0.391,P=0.000;r=-0.310,P=0.000;r=-0.193,P=0.016)。结论重症脑梗死病人急性期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降低,应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指导临床合理补充营养及能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接受英夫利西(IFX)治疗前后IL-21及其受体(IL-21R)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22例CD患者,分别在第0、2、6周时给予IFX治疗.以同期1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于体检时、CD患者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第10周时取静脉血,并经结肠镜检查取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标本.观察CD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L-21R表达水平变化.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肠黏膜组织内IL-21 mRNA表达水平变化.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前,CD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L-21R表达水平(12.25%±3.25%)和肠黏膜组织内IL-21mRNA表达水平(1.38±0.3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4.25%±1.41%和0.44±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8、6.75,P值均<0.05).第10周时,CD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IL-21R表达水平(8.12%±2.05%)和肠黏膜组织内IL-21 mRNA表达水平(0.77±0.24)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80、8.019,P值均<0.01).治疗前,CD患者的ESR、CRP和CDAI分别为(46.8±11.4) mm/1 h、(52.4±11.5) mg/L、319±74,治疗后则分别为(23.5±9.0)mm/1 h、(11.6±4.6) mg/L、11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85、16.458、11.100,P值均<0.05).结论 活动期CD患者经IFX治疗后IL-21表达水平下降,提示IL-21可能参与IFX诱导活动期CD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酒精性急性胰腺炎(AAP)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胰腺外炎症CT评分(EPIC)评分特点与胰腺炎严重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6例。AAP 24例,全为男性。非AAP 42例,男29例,女13例。患者入院24 h内进行血清hs-CRP浓度检测及腹部CT检查。结果 AAP组中男性明显较非AAP组多(100%vs69.05%,P=0.0065)。AAP患者年龄较非AAP患者年龄轻(41.58岁±8.30岁vs49.86岁±17.39岁,P<0.05),AAP患者血清hs-CRP浓度、EPIC评分均明显较非AAP患者高(54.19 mg/L±25.31 mg/Lvs32.04 mg/L±17.66 mg/L,P<0.05;2.83±1.52vs1.38±1.45,P=0.0003)。AAP重症率为45.83%,非AAP重症率为9.52%,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21)。AAP患者中,重症患者的血清hs-CRP及EPIC评分均较轻症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88 mg/L±17.10 mg/Lvs45.95 mg/L±24.26mg/L,P=0.0435;4.18±0.40vs1.69±1.11,P<0.05)。结论中青年男性是AAP的易感人群,AAP重症发生率较高,AAP患者血清hs-CRP浓度及EPIC均明显较非AAP患者高,而且AAP组中重症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及EPIC评分明显较轻症的高。CRP浓度及EPIC评分能反映AAP严重性,可以作为AAP严重性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1±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果 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v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v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 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早期DN患者200例,平分为治疗组给予小剂量雷公藤多甙(0.5mg/kg/d),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A1c(HbA_(1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尿总蛋白由(0.49±0.12) g/24 h降至(0.21±0.11) g/24 h,白蛋白(ALB)由(225.91±41.50) mg/24 h降至(88.84±32.80) mg/24 h,(t值分别为17.2003,25.9126,均P 0.05),对照组24 h尿总蛋白和ALB也均下降(t值分别为6.1430,13.9103,均P 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P 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由(5.66±1.89) mg/L降至(3.30±1.13) mg/L,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由(19.01±7.43) U/L降至(11.10±5.22) U/L,β2-微球蛋白(β2-M G)由(0.54±0.19) mg/L降至(0.30±0.16) mg/L,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由(2.32±1.30) mg/L降至(0.87±0.43) m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0.7173,8.7111,9.6620,10.5896,均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 0.05)。小剂量雷公藤多甙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常规比较,(均P 0.05)。结论小剂量雷公藤多甙对肾小球、肾小管损伤有临床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