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尤其是大肠腺瘤性息肉(colorectal adenoma,CRA)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癌前病变。大肠息肉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大肠息肉可单发亦可多发,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也可见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有腹泻、腹痛、便秘、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近年来发病率及癌  相似文献   

2.
乌梅用于大肠息肉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味酸涩性平,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可治久泄久痢、尿血、血崩、恶肉、牛皮癣、蛔虫病、肺热久咳等疾病。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之一[1],其中腺瘤性息肉约占8O%,结肠腺瘤有恶变的可能,公认为癌前病变,其恶变率约为1.4%~9.2%,  相似文献   

3.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对于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在中医外科教材、诊疗指南及相关文献中记述有息肉痔、悬胆痔、垂珠痔、樱桃痔、肠覃、石瘕、积聚、癥瘕等。对大肠息肉现有病名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肠溜可以作为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进行探讨,从病位、病机、转归、鉴别等方面认为肠溜比较符合大肠息肉的特点,可以考虑作为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  相似文献   

4.
大肠息肉是指从大肠粘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大肠息肉与大肠癌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将从中医学对大肠息肉认识,中医药预防大肠息肉再发,以及近年来大肠息肉的中医药研究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腹腔镜处理及其适应证。方法对32例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腹腔镜处理和19例单纯大肠息肉腹腔镜处理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大肠息肉腹腔镜治疗后无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随访2个月~4 a,无息肉复发。结论大肠息肉腹腔镜处理有其本身的适应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诊治 ,进行临床总结 ,并结合文献 ,对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对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息肉组织类型与癌变关系、腺瘤外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术后的随访等。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找出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规律及腺瘤癌变的因素。结论 :息肉恶变的诊治在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便血、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进行直肠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还强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了解腺瘤癌变的有关因素如 :息肉组织学结构、息肉外形、大小、有蒂无蒂、数目多少等。癌变息肉的治疗是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粘膜内癌 (原位癌 )可经内镜摘除 ,不需补行根治术 ;对分化差的浸润癌、蒂部有癌细胞残留、淋巴管和血管有癌栓者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5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发病类型、发病位置、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数目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发病类型为全结肠型,占比40.00%;主要发病位置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占比分别为16.67%、12.00%、10.00%。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占比46.00%,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占比38.00%。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均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0.00%、38.46%;大肠息肉女性患者肝郁气滞证占比(21.15%)高于男性患者(3.06%)(P<0.05)。不同年龄大肠息肉患者,≤30岁、>60岁患者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分别为66.67%、46.67%;>30~40岁、>40~50岁、>50~60岁患者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4.55%、50.00%、47.62%。不同BMI大肠息肉患者,BMI<28 kg/m2患...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伏痰理论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病理机制、治疗方法及生活调摄,认为伏痰藏匿肠腑,伏而不显,伺机而动,由无形伏痰转变为有形实质,最终导致了大肠息肉的发生.伏痰之根不祛,大肠息肉则反复发作,复发率及患病率高;伏痰可挟瘀化毒,致使大肠息肉后期有一定癌变倾向.治疗上,从伏痰出发,施以健脾化痰、调气畅痰、清温消痰、化瘀解...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自噬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心力衰竭代偿期适当提高自噬水平以及时清除坏死的心肌细胞器及其他有害垃圾可一定程度上抑制心肌肥厚,缓解心肌重构,从而延缓心力衰竭。正邪理论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理论,正邪相争存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而邪侵正亏则是其发展的结果。细胞自噬对心肌细胞的调节作用与中医正邪理论有着相似之处,自噬是机体自我对于正气及邪气两者的调控机制,其存在一种量效关系,即自噬只在一定程度上对机体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正气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起到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基于此,笔者拟用正邪理论为切入点,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来阐明自噬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调整机体正邪平衡,调节心肌细胞自噬,寻求其平衡点的防治原则,以期为中医理论阐述自噬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作用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为治疗不同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寻找新方法,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发病特点,探索体质理论在防治大肠息肉方面的应用。方法:收集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行肠镜检查及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问卷调查,再运用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及应用体质理论防治大肠息肉。结果:统计结果显示8种体质及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痰湿质26.21%、气虚质23.78%、阳虚质13.41%、阴虚质8.54%、气郁质7.93%、血瘀质7.93%、湿热质7.32%、平和质4.88%。6种证型及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夹湿28.67%、阳虚寒凝14.63%、肠道湿热14.63%、气滞血瘀11.59%、肝郁脾虚5.49%、血虚肠燥3.66%。此外还有无证型患者占21.34%。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以及平和质的男性比例多于女性,而气虚质和气郁质的女性比例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12,P=0.014(<0.05)]。青年患者各型体质占比均较低,中年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及平和质这7种体质占比均高于青年和...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中医理论探讨大肠息肉形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基本病性,以及与肝、脾的关系,通过文献整理和归纳,对乌梅丸的用药、方证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明确了乌梅丸作为《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代表方剂,又是典型寒热并用、肝脾同治的方剂,对大肠息肉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电子结肠镜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诊疗特点,作者对经结肠镜检查检出的42例大肠息肉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便、腹痛、腹泻等。临床研究显示,只要癌变范围未超过粘膜基层、蒂柄部无浸润,均可在内镜下摘除癌变息肉,然后密切随诊追踪。  相似文献   

13.
大肠息肉是隆起于结直肠表面的肿物,可归属于中医“樱桃痔”“息肉痔”“悬胆痔”等范畴。严光俊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实践及教学30余年,临床诊治大肠息肉经验丰富,该文主要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严光俊治疗大肠息肉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0年始引进使用电子结肠镜(日产富士能88型),几年来共完成病人检查1138例,病员覆盖周边县市区,共发现大肠各类息肉147例,并行电子结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113例,现统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应用纤维结肠镜检出大肠息肉150例,对其作病理检查并分型,治疗后跟踪随访,发现恶变的几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故此根据病理分型决定手术方案,以减少恶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结果:大肠息肉在中老年高发(92%);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多见(67.3%);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高(42%);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高(62%),且不同病理类型与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炎性息肉多发于中年人,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青年人。样本中患者饮食习惯以肥甘厚味为主(78.67%),饮酒是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证型分布以湿郁肠腑证最多见(77.33%),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P0.05),证型分布在各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而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饮食生活习惯及气候在大肠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19)
目的 探索大肠息肉发病与中医体质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本信息、中医体质、饮食结构、吸烟等方面采用单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比较2组各个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 吸烟、胆囊息肉、肥胖、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油类摄入量、平和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多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2. 451、4. 420、2. 553、0. 282、0. 473、17. 583、0. 268、5. 613、13. 093、2. 731。结论 吸烟、胆囊息肉、肥胖、油类摄入量、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可能是引起大肠息肉的危险因素;而蔬菜摄入量、水果摄入量、平和质可能是大肠息肉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疾病,多伴随有大、中动脉的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及细胞自噬等病理变化。在研究进展中发现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噬是真核细胞自我调节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中医的“正邪理论”阐述了疾病发展到转归的整个过程,笔者发现细胞自噬对上述细胞的调节作用与“正邪理论”似乎有着相似性,以此为启示,简要探讨基于此理论下的细胞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为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的方法 与注意事项.方法:抽取60 例在我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手术中出血有3 例,有5 例是分次数切除.结论:切除大肠息肉采用电切除的方法,更加的有效,操作简单,患者出现的痛苦也是比较少的,电切除的方法 应用范围很广.有效的对大肠息肉的病变进行遏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复发性大肠息肉发病的关系,为复发性大肠息肉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对97例患者进行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最多,共48例(占48.5%);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次之,有29例(占29.9%);复发1次的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占57.3%),复发2次及复发3次以上的以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的为主(分别占66.7%、71.4%)。结论: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湿热质可能更容易出现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