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女,36岁。右下肢痛觉减退3年,左下肢无力2年于1974年7月29日入院。查体:胸椎稍后突,右T_6以下痛觉消失,Babinski征(±)。左T_(6~7)平面痛觉减退,下肢肌力Ⅳ级,膝腱、跟腱反射活跃,肌张力增高,Babinski( )。胸椎平片及断层示T_(2~11)椎体及附件融合。T_(5~7)椎弓根间距增宽。管椎上行碘油造影见平T_9偏左呈杯 相似文献
2.
彭仁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7,(3)
空气脊髓造影是检查脊髓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往往人们认为它对脊髓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低。1971年Pool和Larsen报告了一例动静脉畸形在空气脊髓造影中有可见之改变,接着Hindmarch也有类似的报道。本文作者观察了三例经空气脊髓造影证实的脊髓动静脉病变,均经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证实,其中二例还作了Amipaque脊髓造影,二例进行了手术。本组三例脊髓血管瘤空气脊髓造影都显示脊髓轻度膨大,二例脊髓前缘或/和后缘显示圆形充填缺损。Amipaque脊髓造影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都可见典型的扩张和扭曲的畸形血管,血管造影尚可见血管瘤的输入动脉。空气对比剂很少渗入脊髓的背侧,特别是胸段 相似文献
3.
阳楚雄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7,(6)
脊髓肿瘤由于其症状逐渐出现,病程缓慢进展,没有缓解或空间播散,及典型的脊髓造影X线表现,常能与脱髓鞘侵犯脊髓区别,但有时非典型的脱髓鞘病可误诊为脊髓胶质瘤,作者报告三例如下: 例1:女,20岁,既往无视力或其他神经障碍。数周来进行性步态不稳,双下肢无力,麻木和排尿 相似文献
4.
李秋松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5,(6)
脊髓疝或脊髓移位于硬膜外非常少见,资料报告仅13例。作者报告1例38岁自发性脊髓疝的男性病例。表现有左下肢的轻瘫及T_8感觉平面的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移位是在脊髓造影后的CT检查及MRI发现的。全麻下行T_(2.8)推板切除术,中线部位切开硬脊膜及蛛网膜,见脊髓向前向左移位,左侧硬膜有缺损并有脊髓疝入,大小约1×2×0.5cm。介于两条神经根之间,手术复位于硬膜下,间断缝合缺损的硬膜。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5.
脊髓脂肪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自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0,(5)
本文报告较为少见的脊髓脂肪瘤4例,根据治疗结果,提出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手术方法。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12~20岁,病程3月~1年9月,侵犯部位分别为颈延髓、颈胸,胸,胸腰各1例,侵犯脊髓最短者为5节段,最长者9节段。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以一个肢体麻木伴力弱3 相似文献
6.
杨明山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8,(4)
一种十分常见的全身性肉芽肿性的结节病,最常见于淋巴结、肺、肝、皮肤、眼、指(趾)骨和腮腺,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Siltzbach 311例中13例(4%)累及神经系统。通常软膜和第三脑室底部是常见的部位,但大脑或脊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本文著者发现脊髓受损有组织学证据的仅六例,而单独发生脊髓症状的仅二例。本文报导一例仅有脊髓症状结节病的病例,尸检证明病变限局于脊髓与肺门淋巴结。43岁女性,在1967年发生双下肢感觉异常及四肢无力之前,健康良好。入院时于C4—5水平发现有一髓内肿块,经手术切除2/3。病损组织 相似文献
7.
张我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8,(4)
脊髓脓肿不常见,自1830年Hart首次报导以来,文献共54例,手术治疗共20例,内6例恢复、6例改善、3例无变化、死亡5例(死亡例都是无抗生素时代的患者)。因各作者手术方法不一,结果也不一致;但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可使神经功能复元。本文报告一例。发病率:1950年Courville报告于40000例尸解中见脊髓脓肿一例。高峰发病年龄为生后数天至10岁和20~30岁,25%见于5岁以下,男女之比为3:2。病理学:55例中单个病灶的42例,13例为多灶性。脓肿侵犯颈髓者6例,胸髓23例,腰膨大5例,多节段9例,全部脊髓受累者5例,其余6例病灶散在。 相似文献
8.
袁华强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8,(4)
有关外伤后脊髓常见损害的病理机制有二大并不相互排斥的学说:神经原学说强调机械性损伤本身的重要性,结果造成损伤平面脊髓的扭曲,上行、下行传导束组织结构及功能的破坏;血管学说则认为受损脊髓血流量的减少或中断(局部贫血)为中央型出血性坏死的致病原因。就象一般所认为的那样,这二种学说均不能充分解释在人类和动物实验中脊髓外伤的出现的三个主要特征,即、进展性发病,脊髓中央部位的损害及坏死性出血。在严重外伤平面以下及稍高几节脊髓功能将立即丧失,这是人所共知的,且被临床、电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所充分证明、但尽管有横贯性功能丧失的表现,而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 相似文献
9.
脊髓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顺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16(3):119-121
目前常用的几种脊髓重建术有:脊髓吻合、神经组织移植、许旺氏膜移植、神经架桥、大网膜移植等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手术操作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对术后治疗和目前对各种脊髓重建术的评价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吕国蔚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998,14(3):181-189
介绍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和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等两个新发现的脊髓双投射系统。这两个系统神经元的特征是,轴突在颈胸髓联合部分叉,分叉轴突出背索和背外侧索中上行并双重地投射到背索核和外颈核或孤束核,这两个系统神经元具有纵行分布的树突树和局部轴枯突侧支,主要起源于背角Ⅲ~Ⅴ板层,从产的外周和靶核接受沿Aβ初级传入传递的输入,这两个系统的神经元被视为脊颈束,脊孤束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直到目前治疗脊髓外伤的各种尝试,都未能得到满意效果.从Allen用狗制成脊髓外伤模型以来, 由于学者们的努力,不仅在病理生理方面,在治疗上也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现在广泛应用的外科治疗主要是脊椎复位和外减压,实际,椎板切除、硬膜切开等都不能获得充分的疗效.作者等为达到真正的减压,试图用中线纵行脊髓切开术治疗实验性脊髓外伤,以探讨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原因。方法建立反射亢进型神经原性膀胱SD大鼠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取L4、L5、L6、S1脊髓节段,进行VRI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脊髓节段VRI表达。结果 VRI阳性表达局限于脊髓后角浅层(I层、Ⅱ层)的神经纤维,在模型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中VRI表达增强可能是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兆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4,(2)
放射后脊髓炎的病因仍有争论。近来认为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内皮损伤较为重要,但很少论及供养神经结构的大血管在放射后的损害。作者等首次用血管造影观察了一例放射后脊髓动脉闭塞的病例。该例为一25岁男性患者,因右下肢感觉丧失和进行性无力数周而入院。经脊髓造影和血管造影显示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动脉造影显示脊髓动脉和脊前动脉均扩大,胸5—6处有肿瘤染色。手术切除肿瘤未成功,术后行钴60放射治疗,脊髓总量为6,000瑞得。治疗后九个月,患者因颈痛加重再入院。脊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的MRI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1例确诊为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影像学资料等,并复习文献。结果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MRI表现主要为颈胸段脊髓后索长条状长T2信号,横断位呈倒"V"征。但对诊断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没有特异性,铜缺乏性脊髓病的MRI改变与其类似。结论有B12缺乏的临床证据,脊髓MRI发现颈胸段后索异常长条状长T2信号有助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张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7,(3)
我们曾于1969年11月20日与1977年2月13日分别对两例经手术证实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的病人,进行了肋间神经脊髓移植术。操作方法与本译文基本相同。第一例术后25天出现肛门胀感,10个月后出现排尿信号。第二例术后20天出现排便反应与双下肢肌肉抽动等,现继续在观察中。 相似文献
16.
18.
曾兴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5,(6)
脊髓脂肪瘤罕见,约占所有脊髓肿瘤的1%,然真正的脊髓髓内脂肪瘤更罕见,文献上仅有散在的半个病例报导。本文报道1985~1993年诊治的6例髓内脂肪瘤行,对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结果作出评价。本组男女各3例,年龄8~45岁(平均27岁)2例曾在它处作过手术,4例为新诊断者。均有颈式背痛,步态困难,无力与感觉异常,这些症状依肿瘤部位而异。此外3例有尿失禁。3个肿瘤位于颈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9):413-413
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A: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C: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