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利多卡因经连表麻型气管导管给药或静脉注射抑制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9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利多卡因气管内给药组(A组)、利多卡因静脉给药组(B组)、盐水对照组(C组).A组经连表麻型气管导管注射2%利多卡因1mg/kg,静脉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B组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1mg/kg,经连表麻气管导管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C组经气管导管和静脉均按0.05ml/kg(相当于2%利多卡因1mg/kg容量)注射生理盐水.记录给药前、拔管前、拔管后0、1、3、5、10分钟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 A组拔管后各时点HR、MAP较给药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5分钟、10分钟B组HR较A组快(P<0.05);C组拔管后各时点MAP、HR明显升高,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拔管后各时点HR、MAP均比C组高(P<0.05).结论 经连表麻型气管导管气管内给予利多卡因能有效抑制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及呛咳反应,较利多卡因静脉给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美托洛尔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3组,利多卡因组(A组)、美托洛尔组(B组)、对照组(C组)A组静脉注射1mg/kg利多卡因稀释液5ml,B组静脉注射2~3mg美托洛尔稀释液5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3组均在静脉注射2min后开始气管内吸痰拔管。记录静脉注射前、后2,4,6,10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A组拔管期HR、MAP较静脉注射前无明显变化,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HR下降较A组明显(P〈0.05);C组拔管期MAP、HR升高明显,缺血明显。结论美托洛尔能有效抑制拔管期的MAP升高和HR增快,较利多卡因更利于维持拔管期的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利多卡因对术后气管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8例择期行开颅胶质瘤、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B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μg/kg,C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D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记录术前基础值、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血压的变化:A组、D组SBP、DBP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升高,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SBP、DBP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的变化:B组、D组HR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min、拔管后5 min均增快,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HR在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拔管前联合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防止气管拔管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变化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40例择期行全麻开胸手术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然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动脉压.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10):分别静注利多卡因1 mg/kg(L1.0组)、1.5 mg/kg(L1.5组)、2 mg/kg(L2.0组)、2.5 mg/kg(L2.5组),注射时间30 s,注射完成后于分别于1min(T1)、2min(T2)、3min(T3)、5min(T5)抽取动脉血3mL供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用,同时记录静注利多卡因前后HR、MAP和心电图.结果 4组病人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前后HR、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2.0组1 min时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大于5μg/mL,L2.5组T1、T2、T3血药浓度均大于5μg/mL.结论 单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 1.5 mg/kg各时间点血药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静注利多卡因2.0 mg/kg可能存在风险,使用时应减慢注射速度,不推荐单次注射2.5 mg/kg剂量.  相似文献   

5.
程俭  李立新  刘庆龙 《广西医学》2010,32(2):190-19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小儿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40例需行全麻手术患儿,按手术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诱导前3 min静注利多卡因1.5 mg/kg,对照组20例直接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全部病例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1 min(T2)、2 min(T3)、3 min(T4)的SBP、DBP、MAP、HR。于麻醉前(T0)、插管后3 min(T4)、5 min(T5)测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与T0时比,两组患儿T1时SBP、DBP均降低(P〈0.05),HR均减慢(P〈0.05);T2、T3、T4时观察组SBP、DBP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的HR比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减轻小儿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曲马多、利多卡因气管内用药预防全麻拔管心血管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经气管内联合给药预防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 60例吸入全麻患者随机分入Ⅰ组(对照组)、Ⅱ组(利多卡因组)、Ⅲ组(曲马多组)和Ⅳ组(曲马多+利多卡因组),每组15例.自主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4 ml/kg时给予气管内用药.记录术前、拔管时、拔管后2、5分钟的SBP、DBP、MAP、HR,记录术后发生躁动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利多卡因组的HR、曲马多组的MAP和曲马多+利多卡因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曲马多组的HR和对照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利多卡因组的MAP在拔管即刻差别显著,P<0.05.四组躁动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曲马多1 mg/kg和利多卡因1 mg/kg气管内联合给药能较好地控制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艾司洛尔在神经外科全麻拔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56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与对照组(C组)。E组在气管拔管前单次静注艾司洛尔0.5mg/kg,C组不做任何处理。记录用药前(T0)、吸痰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后24h内颅内引流量。结果:E组在T1~T2时MAP稍有升高、HR稍加快,C组在T1~T2时,MAP明显升高并高于E组(P〈0.05)、HR明显增快并快于E组(P〈0.05),T3时两组MAP、HR均降低,E组接近于T0时,而C组明显高于T0时(P〈0.05),术后24h颅内引流量C组高于E组(P〈0.05)。结论:神经外科全麻拔管前期应用艾司洛尔,能有效地预防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地佐辛与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对气管插管及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ASA l~Ⅱ级择期手术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分为D组和F组,每组25例.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 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随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观察记录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13)、插管后5 min(T4)、拔管即刻(T5)、拔管后5 min(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D组T2、T3、T5、T6时间点的SBP、DBP、HR变化与T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T2、T3、T5、T6时间点的SBP、DBP、HR变化与T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T2、T3、T5、T6时间点的SBP、DBP,HR变化与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4时间点的SBP、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用于全麻诱导可减轻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量泵输注右美托咪定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手术麻醉诱导的可行性及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并确定诱导时右美托咪定的最佳使用剂量。方法: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Ⅰ、Ⅱ、Ⅲ组分别在诱导开始时采用微量泵输注右美托咪定0.5、1.0、1.5μg/kg,输注时间为10 min。输注5min后开始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15 mg/kg,于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后行插管。观察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及插管后1 min(T3)、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T0时3组HR和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Ⅰ、Ⅱ、Ⅲ组HR均较T0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Ⅲ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MAP变化不大(P〉0.05),Ⅲ组MAP较T0有显著降低(P〈0.05),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Ⅰ组MAP、HR升高显著,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MAP、HR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Ⅰ组HR和MAP较T1有显著上升(P〈0.05),Ⅱ组和Ⅲ组HR和MAP较T1无显著变化(P〉0.05)。T4与T0比较,3组MAP及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诱导法可安全地应用于临床,三种方案中以1.0μg/kg输注右美托咪定,在整个诱导、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较稳定,可作为最佳使用剂量推荐给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丙泊酚、咪唑安定镇静对术后气管拔管病人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腹部手术病人。均于手术结束停麻药后即予吸除吸呼道分泌物,等待达到拔管条件后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 1min后拔管;咪唑安定组(M组)静注咪唑安定0.02-0.04mg/kg 3min后拔管;对照组(D组)即按传统清醒拔管。比较患者MAP、HR变化、呛咳反应、拔管后清醒时间、拔管知晓率及心理反应。结果P组各时点MAP、HR均无显著变化。呛咳反应轻,M组拔管即刻与拔管后5min MAP、HR均明显增加,呛咳反应明显,但较D组轻微(P〈0.05或P〈0.01)。P组、M组清醒时间延长(P〈0.05)。D组拔管知晓率明显增高,心理反应明显(P〈0.01)。结论气管拔管中予适度镇静能抑制心血管反应及心理伤害反应,丙泊酚较咪唑安定用于气管拔管镇静更优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艾司洛尔或利多卡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年龄40-65岁,体重48-78kg,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芬太尼3μg/kg组(Ⅰ组)、芬太尼3μg/kg+艾司洛尔1mg/kg组(Ⅱ组)和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mg/kg组(Ⅲ组)。3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5mg/kg和罗库溴铵0.8mg/kg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及10min(T5)记录心率(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并于T0、T1、T3时采集桡动脉血7ml,测定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Ⅰ组在T2、T3时的HR、SP、DP明显升高(P〈0.05);而Ⅱ组、Ⅲ组在T2、T3时的HR、SP、DP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Ⅲ组的HR、SP、DP在T1-T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时血浆Ad和NA的浓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组血浆中Ad、NA浓度低于Ⅰ组(P〈0.05)。结论芬太尼3μg/kg复合艾司洛尔1mg/kg或利多卡因1mg/kg均可减轻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2.
舒芬太尼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茶华 《海南医学》2010,21(14):11-1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0.6μg/kg诱导,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01μg/(kg.min)维持;芬太尼组3μg/kg诱导,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0.05μg/(kg.min);记录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2min(T2)、气腹完全充气后10分钟(T3)、胆囊切除时(T4)及术毕拔管后2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与T1时比,舒芬太尼组T2、T4时MAP均明显低于T1时(P〈0.05),HR无明显变化(P〉0.05);与T1时比,芬太尼组T3、T4、T5时MAP明显高于T1时(P〈0.05),HR也明显增快(P〈0.05)。除T1外,舒芬太尼组各时点MAP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T5时点舒芬太尼组心率明显慢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手术病人,5舒芬太尼较芬太尼更有效抑制麻醉手术的伤害刺激的应激反应,异丙酚用量亦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低浓度静脉泵注用于抑制术后气管拔管抑制引起的循环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50名ASAⅠ~Ⅱ级病人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L组,n=25)和对照组(N组,n=25),手术结束前30~40min停止麻醉,L组以1.5mg/(kg·h)速度泵注0.5%盐酸利多卡因,N组以同样速度泵注生理盐水术毕时结束泵注,分别观察记录手术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min三个时刻病人MAP、HR变化。结果利多卡因组MAP、HR在拔管即刻、拔管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拔管3min时尤为显著。结论低浓度利多卡因能抑制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循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王润 《西部医学》2011,23(7):1304-130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组合瑞芬太尼-利多卡因-丙泊酚在无肌松药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时对插管状态和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Ⅰ),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组Ⅱ),瑞芬太尼4μg/kg、丙泊酚2 mg/kg(组Ⅲ),瑞芬太尼3μg/kg、丙泊酚3 mg/kg(组Ⅳ)。分别记录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的插管状态。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即刻、3、5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气管导管气囊充气前后,组Ⅱ、Ⅲ和Ⅳ比组I获得满意插管率更高(P〈0.05),Ⅱ、Ⅲ和Ⅳ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MAP和HR在麻醉诱导后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联合使用瑞芬太尼3μg/kg-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 mg/kg可能是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较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曹江北  米卫东  张宏 《北京医学》2009,31(10):605-60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丙泊酚及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对全身麻醉患者行视可尼可视喉镜辅助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时除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2mg、氟哌利多1~2mg/kg及罗库溴铵0.5mg/kg以外,Ⅰ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5mg/kg,Ⅱ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mg/kg,Ⅲ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mg/kg。Ⅲ组患者在给予罗库溴铵和丙泊酚之前,经环甲膜穿刺并注射2%丁卡因2ml进行气管表面麻醉。3组患者均进行BIS监测,在BIS达最低值时,行视可尼可视喉镜辅助气管内插管。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平静时(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无创血压、心率及BIS值的变化,以及拔管时患者呛咳评分、术后24h随访患者对环甲膜穿刺及气管插管等操作的不良记忆情况。结果各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及BIS值均显著下降,其中Ⅱ组BIS下降最显著,明显低于Ⅲ组(P〈0.05)。插管后即刻Ⅰ、Ⅱ组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明显高于Ⅲ组(P〈0.05);Ⅰ、Ⅱ组血压变化相似(P〉0.05),与入室后平静时相当,但Ⅰ组心率升高明显高于Ⅱ组(P〈0.05)。拔管时,Ⅰ、Ⅱ组呛咳反应评分明显高于Ⅲ组(0.85±0.75、0.75±0.79vs.0.14±0.45,P〈0.01)。术后3组患者对麻醉诱导期的环甲膜穿刺及气管插管等操作均无记忆。结论在咪达唑仑和氟哌利多辅助镇静的基础上,芬太尼2~3μg/kg、丙泊酚1.5mg/kg快速诱导麻醉即可较好抑制视可尼可视喉镜辅助气管内插管反应;若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则丙泊酚可降至1mg/kg,同时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更轻微。  相似文献   

16.
史长喜  茆庆洪  李青 《海南医学》2013,24(22):3325-3327
目的 观察全麻诱导期间连续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ASAⅠ~Ⅲ级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0例.诱导开始时,A、B、C、D四组分别以0.3μg/(kg·min)、0.4 μg/(kg·min)、0.5 μg/(kg· min)、0.6 μg/(kg· min)的速度输注瑞芬太尼,2 min后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15 mg/kg,过1.5 min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再过1.5 min后行气管插管,同时调整所有患者瑞芬太尼的输注速度为0.05 μg/(kg· min),并以4 μg/(kg·h)的速度输注异丙酚.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l min (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A组T1MAP和HR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5),T2、T3MAP和HR与T0比较明显升高(P<0.05);B、C组T1MAP和HR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5),T2、T3、T4MAP和HR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T1MAP和HR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5),T2、T3MAP与T0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A、B、C组T1 MAP明显升高(P<0.05),A组T1HR明显升高(P<0.05);与A组和D组比较,B组和C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麻诱导期间连续输注瑞芬太尼5 min能够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当复合依托咪酯为0.15 mg/kg时,瑞芬太尼输注速度以0.4~0.5 μg/(kgmin)为佳,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静脉预注对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8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前用药分别为:D1组:地佐辛0.05mg/kg;D2组:地佐辛0.1mg/kg;D3组:地佐辛0.2mg/kg;C组:生理盐水5mL。4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3tL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给药前(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MAP、HR值比较,C组、D1组在T2-4时点明显高于T1时点(P〈O.05),D2组仅在T2、T3时升高(P〈0.05),D3组变化不明显;但相同时点比较,MAP、HR值D2、D,组低于C组(P〈0.05)。BIS值比较,与T1时比较,C组、D1组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D2组仅在T2时升高(P〈0.05),D3组在T4、T5时显著低于T1时(P〈0.05),D3组在T2-5时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地佐辛0.1—0.2mg/kg预注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全麻诱导期以不同速度输注丙泊酚对脑胶质细胞瘤患者血清S100B的影响,探讨丙泊酚对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在全麻诱导期的最佳输注速度。方法:30例ASAⅠ~Ⅱ择期行脑胶质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8mg/(kg·min)]、B组[4mg/(kg·min)]、C组[1mg/(kg·min)],每组10例。入室后局麻下行桡动脉及颈內静脉穿刺置管,分别于输注前即刻(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5min(T2)、气管插管后15min(T3)、气管插管后30min(T4)监测并记录MAP、HR等参数,同时在各个时点抽取静脉血并监测血清中S100B的浓度。结果:与T0点相比,AB两组在T1~3HR和MAP显著降低(P〈0.05或P〈0.01),T3~4S100B显著升高(P〈0.05或P〈0.01),C组在T3~4S100B显著降低(P〈0.01);与A组相比,C组患者在T1~3HR和MAP明显升高(P〈0.01),T3~4S100B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B组相比,C组患者在T1~2HR和MAP明显升高(P〈0.01),T3~4S100B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脑胶质细胞瘤患者在全麻诱导期以1mg/(kg·min)的速度输注可通过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压,降低血清S100B水平,而发挥最佳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预防气管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在拔管2min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mg/kg,B组注射利多卡因1mg/kg,C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A组拔管期心率、血压平稳,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拔管期与C组比较血压较平稳(P<0.05),但心率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组内分析,血压、心率变化明显(P<0.05)。结论 艾司洛尔较利多卡因更有效地预防全麻后气管拔管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插管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flurbiprofen,FA)用于鼾症患者进行纤维气管镜引导下经鼻腔清醒插管的临床价值。方法:鼾症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A组)入室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不注射。结果:所有病人术中RR均处于14~18次/min,SpO2 95%以上。从纤维气管镜引导开始至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成功,对照组所用时间为125.4±21.9 s,FA组所用时间为111.7±20.7 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T4时MBP、HR明显高于FA组(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T3、T4时MBP、HR明显高于T1(P〈0.05),T5时MBP、HR明显低于T1(P〈0.05)。FA组组内比较T2、T3、T4时MBP、HR与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时MBP、HR明显低于T1(P〈0.05)。同时,FA组体动情况明显减少(P〈0.05)。结论:静脉注射FA同时配合鼻腔、口腔表面麻醉用于鼾症患者进行纤维气管镜引导下鼻腔插管,镇痛、镇静效果明显,能有效抑制鼾症患者鼻腔插管中患者的体动,维持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同时不影响鼾症患者氧合,是鼾症患者较为理想的经鼻腔清醒插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