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捏脊治疗对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 h食管pH值的影响.方法 将65例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予改变生活习惯、药物等基本治疗的同时予捏脊治疗;对照组35例,只予改变生活习惯、药物等基本治疗;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均行24 h食管检测.结果 观察组24 h食管pH值检测显示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 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为(43.6±10.3)次、(8.0±3.3)次、(6.5±3.9)min、(10.4±3.8)min、(6.5±1.6)%,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脊捏配合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的发生及程度.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6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对67例经24h食管内pH监测确诊的GERD病人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胸痛37例(55.2%)、咽部异物感33例(49.3%)、胸闷25例(37.3%)、呛咳10例(14.9%)、哮喘2例(3.0%),内镜发现食管炎45例,食管粘膜正常22例,测压显示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低于正常22例,其余患者压力均正常或偏高。用奥美拉唑治疗,起效时间平均2±1天,而用H_2受体阻滞剂治疗起效时间平均7±2天(P<0.01)。提示GERD并不罕见,个别病人临床表现特殊,其食管粘膜在内镜下可完全正常,仅1/3病人表现为LESP低下,加用西沙比利时,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_2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 h食管pH值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方法用动态pH监测仪对50例拟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24 h食管pH监测,并给予护理干预。结果本组5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均满意完成,检查前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24 h食管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监测结果直接关系到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制定,为临床诊治及护理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炎与胃食管反流(GER)的关系。方法采用便携式24h pH动态监测仪记录食管下端pH值变化。观察组68例年龄>60岁的老年肺炎患者,其中年龄>80岁32例,平均年龄78.3±15.9岁,对照组选择无肺炎的老年患者30例,平均年龄76.2±11.8岁。结果观察组各项反流指标检测结果中的6项反流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GER检出率79.4%(54/6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有症状仅占8例,发生率为14.8%(8/54)。肺炎合并GER中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在pH<4总时间百分比、卧位pH<4总时间百分比、>5m in反流次数均高于年龄60~80岁老年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是老年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多无典型症状,>80岁的的老年患者肺炎的发生与胃食道反流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胃食管反流与哮喘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哮喘患儿中50%~80%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本文试探讨儿童胃食管返流(Gestro esophageal Reflux,GER)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51例有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及鼻部检查正常,怀疑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儿进行24 h食管p H监测,记录患儿反流与呼吸道症状同时进行抗反流治疗并以51例无呼吸道症状的GER患儿作为对照。结果: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GER患儿食管24 hp 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抗反流治疗对哮喘治疗有效。结论:胃食管反流并哮喘症状的患儿返流比普通GER严重,对有GER并哮喘症状的患儿,实施抗返流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提示哮喘症状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对12例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进行24h食管pH值监测、胃镜检查,根据结果在治疗哮喘的基础上联合抗反流、抗酸(碱)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结果经规范单纯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后显效1例,有效4例,无效7例。后经联合抗酸(碱)、抗反流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显效9例,有效3例。结论规范抗支气管哮喘联合抗酸(碱)、抗反流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能有效改善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的发作症状和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24 h食管动态pH监测中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足月新生儿101例,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ERD组(54例)与对照组(47例)。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指标探究上述监测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70、0. 993和0. 983,3种指标用于诊断GERD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当24 h平均反流周期数> 51. 50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 2. 25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 15. 45 min时,约登指数分别为0. 886、0. 852、0. 868,分别最接近1;采用上述3种指标进行系列诊断试验时,系列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0. 852,特异度为0. 915。结论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GER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3种指标联合诊断可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为消化科门诊常见疾病,临床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1-2]。结合典型症状和胃镜检查确诊RE相对容易;但部分NER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下无阳性的黏膜损伤,24h食管pH值动态监测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阳性率性也并不理想[3]。本研究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4h食管pH测定阳性率与Gerd Q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1年我院门诊完成所有检查并确诊的260例GERD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i〉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食管动力学、酸暴露情况。结果老年组GERD患者食管裂孔疝、不典型反流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45.1%、36.3%、37.1%与30.6%、27.2%、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05、0.037)。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与50.3%,P=0.250),但老年组患者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B级及C+D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8.8%与10.2%、2.7%,P值分别为0.034、0.030)。老年组患者的立卧位酸清除时间、立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指数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青年组,且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6、0.001)。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均低于中青年组,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高于中青年组,两组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64-6.39,15.574-7.01,P=0.009)。结论与中青年GERD相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下降,酸暴露时间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酸、胆汁与反流症状、消化不良症状、消化道以外的症状间关系以及24h食管pH和/或胆红素监测在新型术式客观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应用24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方法对68例有典型反流症状者,5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者,20例咽部不适及哮喘,32例食管贲门癌不同术式患者进行监测。结果:①68例有典型反流症状者发生反流占95.5%,而在50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如有反胃、上腹饱胀、嗳气等而无典型反流症状者中发生反流占72%。②典型酸反流症状者中混合反流占51.4%,即发生反流者中有一半为酸和胆汁反流同时存在。③24h食管pH监测,结果提示保留贲门的食管癌根治间置结肠代食管术治疗的患者发生酸反流者明显少于经典式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者(29.4%vs66.7%,P<0.05)。结论:24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为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存在提供了客观依据,为食管癌根治新术式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尤其在pH(-)GER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GERD患者应用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根据Demeester评分分为pH(-)与pH(+),其中pH(-)GERD 30例,pH(+)GERD 18例;另相同监测健康大学生志愿者20例做正常对照组。结果 GERD组酸反流次数、卧位食团暴露时间及总食团暴露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2,P=0.03);GERD组非酸反流次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pH(-)GERD组卧位食团暴露时间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5),pH(-)GERD酸反流次数及卧位食团暴露时间均低于pH(+)GER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4)。结论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事件,在GERD尤其对pH(-)GERD患者的诊断有实用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具有典型症状(反酸、烧心)或具有不典型症状(咽喉炎、咳嗽、胸痛等)但怀疑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患者,共计142例,均进行上消化道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其中以内镜下发现反流性食管炎、DeMeester积分≥14.72及SI≥50%者定义为GERD组(59例),余83例为非GERD组,比较两组的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 (1)24 h食管pH监测的各指标中,DeMeester积分、pH〈4的总时间(%)、pH〈4长于5 min反流次数对诊断GERD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单独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均在45%以下),但酸反流合计(97.59%)、液体反流合计(97.59%)、食团清除时间(98.80%)、近端反流百分比(98.80%)等指标特异性较好。(3)与24 h食管pH监测比较,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发现更多异常反流情况(χ2=14.65,P〈0.000)。结论 pH〈4的总时间(%)、pH〈4长于5 min反流次数这两个参数指标结合DeM eester积分是判断GERD的重要指标。单独腔内阻抗监测的各项指标对诊断GERD的敏感性一般,但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可弥补单纯pH监测的不足,识别更多异常反流情况。内镜+24 h食管pH-阻抗联合监测是诊断GERD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咳嗽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道反流与慢性咳嗽的关系以及埃索美拉唑对慢性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对200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其中82例被诊断为食道反流性咳嗽,观察这82例患者咳嗽症状与食道反流的关系,同时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进行为期8周的抗反流治疗,另41例患者给予同样疗程的莫沙比利治疗,并对结果加以分析。24小时食管PH监测包括反流参数即反流次数、反流时间大于5分钟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i4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及Demeester总积分。结果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24小时食道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进行抗酸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24小时食道PH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O.05),实验组的咳嗽症状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P〈O.05)。结论24小时食道pH监测对于食道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而且抗酸治疗对于食道反流性咳嗽的症状改善也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期女性GERD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GERD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检查及24 h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将患者分为女性组和男性组,根据月经情况又将女性组分为围绝经期组和非围绝经组2个亚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女性组NERD所占比例较男性组高,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诉的发生率也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中围绝经期组、非围绝经组反酸发生率均低于男性组(P<0.05);围绝经期组弱酸反流次数与非围绝经组和男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GERD多以非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内镜、24 h食管阻抗-pH联合监测是诊断围绝经期女性GERD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GER)的食管酸暴露与动力学改变特征。 相似文献
18.
贲门癌综合抗反流术式胃肠功能测定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综合抗反流术式在贲门外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33例贲门癌患者食管胃吻合术中采用综合抗反流术者作为A组,另选取临床资料相仿,但未行综合抗反流术的8例贲门癌手术患者作为B组对照,通过手术前后食管胃腔内测压以及24 h pH值测定评价抗反流效果。结果A组术后食管体部出现新的高压区,其pH<4的总时间(%)、pH<4的反流次数、>5 min的反流次数各项指标均较B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综合抗反流术式方法简便,临床抗反流效果好,值得在贲门外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